【第47天】
在中国古代,文人与僧人的交往频繁而深入,比如白居易与韬光禅师,苏轼与参寥子,他们的交往都成为了艺林佳话。而刘长卿与灵澈的友谊,也成就了这一首送别佳作。
因被贬而郁郁不得志的刘长卿遇上了云游四方的灵澈上人,到底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 青山独归远。
【诗君授业】 热烈掌声有请我们今天的诗君—蒹葭。
当失意的文人与隐逸的僧人相遇,似乎无一例外的,失意者都会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羡慕与神往,刘长卿也不例外。但是,刘表现于诗笔的,却绝非常法。不细细品读,还真不容易发现他的失意与怅惘、钦慕与希冀。另外,此诗也没有一般送别诗的感伤悲郁,倒反有他一贯的雅淡清远之味,让人顿有萧然意远之感,自合隐逸之旨。
此诗四句二十字,句句皆景,无一字及情,而情却自在其中。绘色而不着于色,言情而不及于情,这正是优秀诗人之所以优秀的地方。首句在色,次句在声,声色之间,便让人有悠然意远、潇洒出尘之味。另外,开篇两句诗,极富音乐之美,关键就在于诗人善用叠音词,状竹林之苍苍,绘钟声之杳杳,皆取意渺远,亦正契上人绝俗之幽情。
刘长卿最常用的意象总给人一种幽寂苍茫、萧瑟淡远之感,诗中的青山斜阳正是如此,两个意象一出,就很自然很和谐的构筑出了上人这一高人的隐逸形象。
而“笠”,熟读古诗者都知道,当然也是隐逸者常用装备之一。 诗人目送着“荷笠”的上人缓缓远去,归向远方的青山,情怀动处,自身似已融入到笠上的斜阳里,并随之归去。这说明了两人情谊之深,与李白送孟浩然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情形是颇为相似的。
但青山斜阳的意象之味绝非仅此而已。我们试想,青山静而斜阳动,青山不老而斜阳已暮,青山独立,而斜阳必有所依(诗人其它诗句“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等可作参照)。这一对比,是不是让人惊心?而这,岂不正是上人与自己的写照么?于是,隐于内心也隐于文字中的潜意识缓缓流出,让我们缓缓的领略到诗人的一丝怅惘,一丝苦涩,一份淡淡的无奈来。
【传道解惑】 诗宝 诗君好,诗题中的灵澈上人是谁呀? 诗君 灵澈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人,是诗人的一位僧人朋友。在中国古代,文人与僧人的交往频繁而深入。“上人”是对出家人的尊称,表示的是有高深道行可作我们的教师之意。 诗宝 这首诗意境这么美,为何说刘长卿此时失意呢? 诗君 诗人生平坎坷,遭遇唐朝历史上最惨痛的安史之乱,加之性格刚直,不好逢迎,故数受陷害,两遭贬谪,生平确实很不得意,所以屡有隐逸之心。 此诗末句“青山独归远”是采用了拟人手法吗? 诗君 由于诗歌格律要求,诗中常为了平仄对仗需要来适当倒装换序,构造出了别具风格的诗句来。此诗原意当为“独归青山远”,换序后,青山顿时有了动感,似乎不是人动而是山动,这正是古诗的奇妙之处。 ![]() 知道了!谢谢诗君! 【领学团斗才】 大师姐:作诗一首。 别宴上作 似散何曾散,难分却已分。 樽前歌一曲,且作忘情人。
兰师兄:唐楷,结构严谨,清秀脱俗。今日书法一幅,配《送灵澈上人》。
十师兄:作诗一首。
普陀山南即景 山幽待闲客,风轻逐淡云。 青天何其阔,东海只一樽。 妙法无穷已,大德烁古今。 秋蝉知佛意,噤声聆梵音。
【每天加两首,更上一层楼】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今天要晒的是学诗一班和五班诗友的作品。 凤凰台上忆吹箫·任逍遥 邱宇林 灯影疏离,暗香微染,侧听风雨潇潇。忆凤凰台上,弄玉吹箫。知己回眸半世,山水越、万里相邀。天涯近,江湖远矣,共度今宵。 飘飘,日随斗转,如远隔天边,怎断心桥?问皓天明月,何似波涛。伤故人烟霞散,情隐处,终剩寥寥。寥寥去,诗书画中,再续逍遥。 中元夜怀远 介之 去年中元时,万里别故乡。 雁去荷满香,志愿好儿郎。 今年中元时,荷浮满池塘。 未见旧时雁,残雪照斜阳。 预告 明天学的是桃源梦境《同吉中孚梦桃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