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的古典记载最早的猪出现在四千万年前。现代的家猪是大约在一万年前由野猪驯化而来的,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野猪与家猪形体相似,只是要矮壮一些,它们常常结队而出,以便相互帮助,强健的公猪则喜好单独行动,并敢于与狮、虎争斗,且常常能占得上风,有时还向大象进击;不过,尽管它们凶悍暴躁,一般并不主动攻击人类,但发起怒来却凶猛异常、无所顾忌,猎人们常用“一猪(野猪)二熊三老虎”来形容它的威力。 古时,不同的地方对猪有不同的称呼。《方言》曰:“猪,燕朝鲜之间谓之猳;关东谓之彘,或谓之豕。南楚谓之狶,其子或谓之豚,或谓豯。吴杨之间,谓之猪子。”猪不仅名称多,品种也不少,就其奇特者而言,《山海经》曰:“猫猪,大者肉至千斤。豪猪,状如豚而白毛,毛大如笄而黑端。”《礼记》曾记载了一种专门用作祭礼的“刚鬣”,郭璞《山海经图豪彘传》解释道:“刚鬣之族,号曰豪狶,毛如攒锥,中有激矢。” 十二生肖中,猪排在老末,其地位也是最低。既没有漂亮的外表,也没有特殊的本领,一生在吃、睡中度过。生存条件恶劣,到头来还免不了一刀。对此,猪也感到自惭形秽,甚至以死为解脱了。《符子》曰:“朔人有献燕昭王大豚者,车夫膳之。豕既死,乃见梦于燕相曰:造化劳我以豕形,食我以人秽。今仗君之灵而化,始得为鲁津之伯也。”这虽是怪诞之言,也说明猪的地位是何等低下了。 其实,人并没有太看轻猪,不仅把猪用于祭祀这样庄重的活动,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还将猪肉当作贵重的礼物。《论语》载,阳货要见孔子,孔子不见,阳货便“馈孔子豚”,这豚当是一份厚礼了。而孔子教学生所收的学费,也是一些腊猪肉。这或许是因为,食猪肉在当时是一种高级的物质享受,孔子曾用“三月不知肉味”形容音乐之美,而那些达官贵人又被称为“肉食者”。这样一来,猪也当因其肉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而为人看重了。 在神话传说中,猪常被视为有灵性的动物。《伽蓝记》曰:“后魏植货里有太常民刘胡四人,以屠为业。永安年中,胡杀猪,猪忽唱‘乞命’,声及四邻,邻人谓胡兄弟相斗,来观之,乃猪也。胡即舍宅为归觉寺,合家入道焉”。这是佛家信徒为宣扬戒杀生而作的故事。而那些有灵性的猪是常常用来讲因果报应或灵魂转世的道理的。张璠《汉记》曰:“莎车王杀于阗王,于阗大人都未出。见野豕,欲搏之,乃人语曰:无杀我,为汝杀莎车,都未异之。即与兄弟共杀莎车王。”《法苑珠林》曰:“晋杜愿字永平,梓潼涪人也,家甚富。有一男名天宝,愿爱念,年十岁,泰元三年暴病死。后数月,猪生五子,一子最肥。后官长新到,愿将以作礼,就捉杀之。有比丘忽至愿前谓曰:此豘是君儿也,如何百余日中而相忘乎?言竟,忽然不见,愿寻视,见在火中腾空而去,云气充布,弥日乃歇。” 现实生活中的猪也留下一些故事,它总是附着那些历史名人及其特殊的生活经历。在这些故事中,猪是在为人扬名了。《东观汉记》曰:“吴祐,年二十,丧父独居。家无担石,而不受赡遗。常牧豕于长垣泽中,行吟经书。遇父故人,谓之曰:卿二千石子,而杖鞭牧豕,纵子无耻,奈君父何?祐辞谢而已,守志如初。”又曰:“梁鸿家贫而尚节,博览无不通,毕开牧豕于上林苑中。”又皇甫谧《高士传》曰:“孙期,济阴人,少为诸生,治《京氏易》、《古文尚书》。家贫,事母至孝,牧豕于大泽中,以奉养焉。”这些故事都是写那些著名的经生、儒者在家贫之时独善其身,一面习经问学,一面放猪山林。这里,养猪不仅不是贱业,而且成了一种足可钦佩的节操。 猪在历史上留名,还有另一方面的原因,那是它常常进入一些道德意义很强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又因为是某些历史名人的经历而世代相传。《韩诗外传》曰;“孟子少时,东家尝杀猪。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猪,何以为?其母曰,欲啖汝。其母诲失言,曰: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置东家猪肉以食之。”这是在宣扬一种守信的人生准则。《董正别传》曰:“司马徽,字德操,时人呼为水镜。尝有人妄认徽猪,徽便推猪以与之。后数日,亡猪者得其猪,既以猪还徽,乃叩头自责。徽又厚谢之。”这是称颂礼让的道德风范。诸如此类,许许多多寓道德之意的名人轶事都牵涉到猪,而猪也借此而显名。 另外还有许多关于猪的神话。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四“张衡,字平子,善画。昔建州浦城县山有兽,名骇神豕,豕身人首,状貌丑恶,百鬼恶之。好出水边石上,平子往写之,兽入潭中不出。或云:‘此兽畏人画,故不出世,可去纸笔。’兽果出,平子拱手不动,潜以足指画兽。今号之为巴兽潭。”这位画家真可谓智勇双全,而且技艺不凡。所谓豕身人首当亦是远古崇拜野猪的图腾遗风。野猪善游水,甚至能渡过海峡,因此猪亦可称为龙,我国便出土过新石器时代的猪龙形玉器。清代禇人遂《坚瓠广记》引《挑灯集异》中有“宁国府城外地名猪羊荡。野中有黑白二石,各数亩余,黑者为黑,白者为白,各聚一处,绝不间乱。土人云,昔传有一人驱羊豕各一群,行至此地。道旁一人见之,疑而问曰:‘尔莫不是神佛化身?何故徒行,管摄许多猪羊?’其人闻言,忽不见,猪羊悉化为石矣。至今石尚存,色不改。”看来这位神仙的本领亦有限,被凡人撞见并指破,便失灵了。 除了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中国古典文学画廊中也有不少猪的形象。别的不谈,只一个猪八戒就是一个说不完、道不尽的话题。而这个形象,正是古代文学家对猪这动物虚构和创造的极至。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