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 讀 读书 成就一个更好的你 作者|书婶 来源|书满楼(ID:shumanlou) 本文为书满楼原创,转载后台回复授权 学生问了我一个问题:
我回了他一句:
一个人精神累,是因为对周围的环境看不惯,改变不了自己,又改变不了环境。 是一种挣扎后又无果的无奈表现。 这是很多人的常态,有这样的情绪,这是处世的心态还没有摆正。 一个人的境界,就是一个人的心态。 说到“处世”,我总是想起古代的文学雅士,很多都处于“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之中。
哈哈,想不问世事,与世隔绝地去月球,最后还是耐不得寂寞,留在人间。既然要留,你就好好留吧,心平气和地留吧。
有些人,却难以有陶渊明“门前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无名无姓的豁达; 又没有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傲骨与才华相加的任性; 偏偏生就一副玻璃心肠,一眼不合就唾弃,一言不合就拉黑。
有些人,就是这样,任何一点不合自己口味的,都会找出好多理由,论述其存在的不合理。 看见有钱的说为富不仁、君子固穷,看见穷的说不思进取、穷人思维; 看见瘦的说消化系统有问题、挨不起大病,看见胖的说胆固醇三高、对身材放任自流……
于是,心存愤愤,对万事不满,感叹世间不公、处世无道、怀才不遇……
仿佛天地之大,只有他是合理合法,唯一中庸合适的存在!
对这样的人,我只想说“呵呵”。
贬低了别人,你就因此伟大了吗?看什么都不顺眼,你就因此快乐了吗?
于是鲁迅“发明”了“阿Q精神”、“精神胜利法”,在“精神”层面上,让那些小人物高人一筹,但除了自欺欺人,没有改变任何现状。
精神上有了那么一瞬间的满足,你就真的“高尚”了吗?和一岁的小孩子捂上眼睛,就以为别人看不见他,没有任何区别,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现。
相反,能够包容你所看不惯的,和与己不同的万物共存,于世间为自己找一个合适的位置,才是成熟的做法。
说到因为心智不成熟而充满反叛的情绪,情感最强烈莫过于《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了。
十六岁的他,看不惯身边的一切,父母、学校、同学、社会,充满了逆反的叛逆情绪,满不在乎地对待退学等等十六岁的人生大事。
学校的五门功课,只凭兴趣及格一门;陪学校击剑队去伦敦参加比赛,坐地铁丢了全队的服装; 对为他前途担忧的老师异常反感,对教诲充耳不闻;半夜的时候,从宿舍出走,为躲避父母流浪在外; 知道自己喜欢的姑娘与一个混蛋约会,却不敢去阻止,找茬被痛殴……
对身边的一切,都不感兴趣;认为世间的一切,自己都不喜欢;用毫不在意,掩饰自己的虚弱无能。
与此同时,他快乐吗?在与整个世界为敌的过程中,霍尔顿快乐吗?
当然不快乐!因为无论是身体,还是灵魂,都没有一个合适的地方安放。 没有可认同的,没有可效仿的,也就找不到自己在世间的位置,所以当然得不到快乐。
这一段话是霍尔顿的某个老师对他的教诲,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个不成熟孩子的问题——以为自己是唯一一个正确的和清醒的,却不知道世间也曾有很多迷茫的少年路过。 只因为,霍尔顿不愿睁开眼睛、敞开心扉,接受自己所不熟悉的事情,学习不擅长的东西。
拒绝接受和学习,就等于故步自封、坐井观天,这样的人处于世间必定痛苦。
如果处于孩童时期,一切还有待提升;如果成人如此,必困死在自己的内心中,却认为世界错待了他。
如果你认为整个世界都错了,那么必定是你自己错了。
心理学研究者丹尼尔·戈尔曼曾经让“情商”这个词语家喻户晓,大家都认为情商与智商一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是安身立命之本。
研究者指出这种智力是由五种特征构成的:自我意识、控制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和处理相互关系。
其根本就是对自我情绪的认识、调控、管理的能力,以及对身边人情绪的认识、并随之决定自己的应对与处理方式。
我们能够理解情商高,必须按照社会规则调整自己情绪,安排自己的行动; 也不难懂得情商高,更需要“左右逢源”,和身边的人处理好关系;那么“自我激励”又是指什么呢?
自我激励,是指“积累”自己的情感,把它指向要实现的目标,而不是自我怀疑、懒于行动、盲目冲动。
人生短短几十年,人能有效努力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你的力气都用在“看别人不顺眼”这个没用的事情上,哪里还有精力向着自己的目标,全力奔跑?
能和身边的人、事、物,和谐相处,不止是一种修养和能力,更是自我发展的需要。
具有很强的逆反心理的人,都是情绪调控的失败者。 即使遇到自己不能理解接受的事情,表面上处于平静的状态,但内心的“小九九”波澜起伏,内心的情绪持续很久,用尽了你的心力,让你筋疲力尽。 这样的人,不会和世界相处。
对于成功和失败,心理学有两种归因方式。一种是内归因,另一种是外归因。
习惯内归因的人,会把成功失败的原因归结于自身的因素,比如努力程度、掌握信息量、自我的情绪意识等等。 这样的原因大多是,通过自己的付出可以掌控调节的。这样的总结方式,有利于本人组织情绪了力量“自我激励”。
而另一种呢,外归因的人把自己的成功失败,推卸责任到外部环境,可能会产生类似于“不是我不行,是别人太强”、“人家有后台撑腰呢”等等惯性思维。 于是就放弃自己的努力。这样的归因方式,消极怠工,于人于己,都没有好处可言。
|
|
来自: ZhangHaiMing01 > 《觉悟/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