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

 追梦一往无前 2017-09-12


 

广义上讲,

教育就是教人做人、给人知识,以适应社会,

帮助创造财富,实现自我价值。

狭义上讲,

教育主要指学校的教书育人的活动,

教师给学生方方面面的知识;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

自从有了社会,就有了教育。

从原始社会开始,

捕食、摘果、生活……

种种关于生存的经验与教训

都得到了传承与记忆;

远古教育与谋生技术的传播与应用结合在一起。

当出现了文字,

教育便上了一个档次。

《孟子》曰:“夏日校,殷日序,周日庠,

学则三代共之”;

其中“校、序、庠、学”都是学校的名字。

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也许从那时开始。

自从有了阶级的分化,

学校教育变为贵族子女享有的权利。

春秋末期出现了孔子;

他创办私学,

创造“有教无类”的平民化教育;

冲击“学在官府”,

打破贵族垄断文化的教育体制。

二千多年来,

孔子一直受到教育界的赞誉。

西汉时,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将“五经”作为教学内容;

也许从那时起,

学生入学堂就要拜孔子,拜老师。

教育,历来为统治阶级服务。

在封建社会里,“学而优则仕”。

封建教育为封建统治阶级

培养能恪守封建伦理纲常,

通晓儒家经学的仕人与官吏。

做官是仕人唯一的前途和学习目的。

选仕制度逼得求学者

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

《四书》、《五经》为主要教学内容;

考试内容呆板僵化、脱离实际;

整个封建社会实行的是应试教育。

封建教育培养的

往往是鄙视劳动人民的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学士与官吏。

他们根本不考虑国家、社会和人民,

只想着做官升官,只考虑自己。

二千多年的封建教育思想影响太深了,

在当今中国教育中

仍然看得到应试教育的影子。

如果升大、就业的考核内容、方式、方法没有太大的改变,

应试教育还会继续;

教育的“指挥棒”永远是指挥教育的东西。

教育学生不单单是学校、教师的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

即使不言不语,家长的所作所为,

都会影响孩子的言行举止。

教育学生还有全社会的责任;

网络资料、报刊杂志、广播电视,

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与出息!

再看看当今西方教育,

它们与中国教育的确有很大距离。

在家庭教育方面,

西方家长从小就培养和锻炼

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

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

而是引导孩子自由发展,

帮助他们适应各种环境、独立生存,

富于开拓进取、能够自食其力。

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

孩子会具有社会责任感、有公民意识。

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

提出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要求,

采用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

除了生活上关心之外,

整天总是要求学习、再学习;

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就会有出息。

中国的许多家长漠视了孩子的独立、适应能力,

漠视了孩子心理健康、道德情操、公民意识;

孩子长大之后往往有人格与能力方面的缺失。

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

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与爱的给予;

实施快乐教育,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

心理学的究表明,

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

及健康人格的塑造占有重要位置。

中国家长对子女的关心

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

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

忽视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

及磨炼孩子的性格、意志;

导致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

以至经不起生活中的压力、挫折和打击;

即使是一件小事

也能使孩子沮丧、颓废、离家出走、自暴自弃,

甚至轻生厌世。

西方家长重视在日常行为与情感中

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

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个体,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行为、习惯,良好的品质。

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

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

甚至幼儿园也学习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

西方家长“鼓励创新”,

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的足迹;

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

独立研究和动手的能力;

能以宽容的心态鼓励孩子创新,

让孩子在探索中

逐渐认识、改正自己的问题。

而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

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嘎然而止……

经常把孩子自己的“探索”视作“胡闹”……

美国孩子即使拆坏了家里的闹钟,

多数家长也会称赞,

往往鼓励孩子再拆、重装一次……

在社会环境的影响方面,

西方家长看见别人的孩子犯错也会去管;

教育孩子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对社会、民族负责!

中国家长看见别人的孩子犯错往往等闲视之。

中国最缺的,是责任教育!

西方的学校教育以人为本,结合实际,

是一种尝试教育,

先让学生尝试与体验,

在体验中发现、解决问题。

中国教育是一种灌输式教育,

先将成人的经验告知学生,

让学生按成功经验去操作、证实,

学生很难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

学生成为了“产品”,

到学校受教育是为了受“加工”和分“等次”。

西方教育均基于人文思想展开教育,

从小开始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

鼓励自由思想,

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心,

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学习,

这是西方的老师常常思考的问题。

在中国,课堂属于教师,

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记,

对课本与教师给出的答案深信不疑;

这是一种倾向性的灌输式教育。

学生和老师缺乏紧密沟通,

造成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且知识太多、难于牢记。

西方教育计算考生成绩,以100分计:

十五分属课堂纪律和出勤率,

十五分属课余作业成绩,

二十分属小组互动讨论,

五十分属论文写作和答辩的成绩。

在中国,

成绩是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命根子;

一切唯高分是从,由高至低舍取;

一些偏科天才综合分数低,

也会与大学教育失之交臂。

期中和期末成绩主要笔试;

对于相对固定答案的文科内容,

死记硬背也能考出好成绩;

笔试成绩容易被复制;

即使一些“庸才”也能受大学教育。

西方教育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重视学生“广”和“博”的学习,

注重引导学生灵活应用知识,

更容易发掘天才的苗子。

中国教育重视巩固基础知识,

注重知识的灌输与熟练掌握,

重视“精”和“深”的学习;

使用题海战术,让学生重复练习,

直至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

中国教育是“精英”教育,

把那些不能把知识学得精深的人淘汰出去。

中国教育要求数理化各科面面俱到;

有一科学得不好,

都有可能对人生前途造成致命的打击!

到了反思中国教育的时候了;

为了中国和孩子的未来,

我们该思考如何改革当今中国的应试教育?

 

作者:追梦1979

201483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