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笔】瓯江往事(2):那一年温州房价的大起大落(旧文重发)

 爱游泳的黑熊 2017-09-12



本文于2016年3月发布于本公共号(原文),因近日房价受到市场高度关注,特此重温,以供参考。

本文只是回顾一段往事,不构成投资建议。


王 剑,CFA

要点
  我2015年7月我们发布了研究笔记《瓯江往事》,介绍了温州近几年的经济形势变迁。本篇是第二篇,主要聚焦于温州近几年的房地产市场变化。
  “4万亿”刺激之后,全国经历了一轮房价大涨。2010年,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其中包括4月17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史称“国十条”),号称十年来最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
  这些政策尚有争议,因为很多内容实质上不属于市场化调控手段,更像是行政强力干预交易。但在当时的房价涨势下,这似乎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更市场化的手段,包括房产税等,并没有在全国推行(仅有小范围试点)。
  但因为2010年银根虽然有所收紧,但M2、信贷增幅还在高位(同比增20%左右),并且房地产债务不会马上到期,购房需求也仍在,所以房地产调控政策收效尚不明显。
  2010年底开始,随着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不断提高(2010年11月上调两次,12月至2011年6月则每月一提)、房地产信贷逐渐从严,流动性开始趋紧,国内部分反应较为灵敏的城市,房价率先下行。国家的房地产调控开始取得一定成效。纯朴的人们开始期盼房价回落,等待着在茫茫都市里有一处自己的房子。
  然而,这时的温州房价,却出现了一轮疯涨,最后形成了一个尖锐的A形。
一、尖A形的左边
  我们从统计的百城价格指数上看,2011年,浙江省三大城市中,省城杭州和副省级城市宁波,房价均已开始出现松动,而温州经历小段时间的波动后,却突然间拔地而起,掀起了一轮汹涌的涨幅。平均房价从底部的14000元/平,涨到顶部的21000元/平,涨幅刚好50%。
  而且,这还只是百城住宅价格指标所采样的平均价。如果从媒体报道的一些个案看,有些豪宅房价甚至达到80000元/平,而且还能热销出去!除了80000元/平的极端个案外,50000元/平上下的住宅则更多。
  这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试图回忆。
  房价上涨的起因是温州房源供给不足。“4万亿”刺激计划使很多人赚得盆满钵满,形成了不少的购房需求,但房源供给却没那么快跟上。从土地出让的统计数据上看,2005-2009年土地出让规模非常小(转引自金瓯《2010年房地产调控政策效应分析——以温州为例》):
  我们再拿省内三大城市作对比:
  显然,2010年及前面几年,温州土地出让确实很小。这可能是因为,夹在雁荡山脉和浩瀚东海之间的温州,确实没地了……温州地处浙江东南沿海低地,山多地少,温州市和所辖几个县散落在山海之间的谷地上,人均土地面积本来就少,所以温州商人去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经商。而与之相比,宁波是广阔的平原,杭州郊区也有一些不少平地。
  当然,原因也可能是更为简单,比如仅仅是因为政府没有开发土地。
  前几年土地出让少,直接导致了新房供应变少。随之,土地出让价也开始上涨,中标价开始大幅高出政府底价,2010年已经出现了37000元/平的楼面价。这抬升了民众对房价的看涨预期。土地出让价的上升,也促使开发商大幅提升房屋档次,以保障自身利润,于是豪宅涌现。
  2010年房地产调控政策开始实施,干预市场,影响了很多豪宅上市,反而进一步压缩了供给。而2010年开始土地出让增加,等盖完房子出售还得等两三年时间,并不马上形成当年的房屋供给。
  需求方面,温州虽然也经历宏观经济下行,但毕竟仍然是国内经济发达、居民收入较高的地区,是闻名寰宇的土豪之城,尤其是很多人在“4万亿”刺激中赚得盆满钵满,准备买房。城镇化进程也较快,2010年之前几年内非农人口和户数都在快速上升。因此,自住需求本就旺盛。
  所有上述这些因素汇集,供需失衡,房价开始上涨。这是合理的自住需求驱动。
  当然,供需因素是解释不了那尖锐的A形的。这必然有其他更强的因素。
  其中,节节攀升的CPI也刺激了民众的抗通胀购房行为。2010年一年工夫,CPI就从2009年底的1.9%干到了2010年12月末的4.6%,并在2011年7月创下6.45%的的峰值。
  而如果看温州的城市CPI,则会发现2011年中期的峰值,已经几乎持平于2008年的高位。
  温州毕竟是一座蕴藏着6000亿元民间资本的资本之城。6000亿元的民间资本显然不会任由通胀侵蚀,购房保值是最简单的选项(其他投资渠道其实也不多)。抗通胀,成了推动房价上涨的又一因素,但不管如何,这种需求也不能说不合理。
  而温州人有着长达多年的炒房传统。除自住、抗通胀这两种合理需求之外,赚钱效应一显现,投机需求就立马被激发,炒作之风兴起。而涨价又促使自住需求的人加快抢购,怕买晚了就更贵了。
  这时,会有两股势力为涨势添材加火:
  一是开发商和房产中介。恐慌初步气氛形成后,起哄是很容易的,顺势抬升房价。
  二是杠杆资金,主要是银行贷款和高利贷。2011年,虽然存款准备金率开始提升,但银行信贷投放任务还是很重(信贷同比增速已经开始回落,2010年下半年至2011年上半年这段时间从25%回落至15%,但仍然很高)。
  而按投机者的做法,既然买房能赚钱,那就应该加杠杆买,比如把原来的房产、厂房抵押,申请贷款,用来新购房子。贷款申请完了,还不知足,甚至借高利贷去买房。总之,为了投机获利,一切杠杆均用到极致。银行们开心地发现,贷款任务终于完成了,甚至还可以把地区地方分行用不掉的额度投到温州来。
  这种盈利是如此之快,以致于很多人把主业资产抵押,也参与进来。哪怕2011年政府还进一步加从房地产调控力度,也无济于是。只能说,政策可能还是不够严厉。
  而且,2010-2011年这两年在温州投放的1800亿元银行贷款,竟然有1681亿元是短期贷款,占93%!换言之,很多人是借了一年以内的贷款,用来买房。这简直玩的就是心跳。这也说明,投机客们并没有长期持有的意愿,一般持有两三个月便会以更高价格出手。房市被玩成了股市,高换手。这种玩法是基于一个假设,就是房市真的得像股市一样,有足够流动性,随时能够成交。
  所以,这就是一轮因供需矛盾而启动、因抗通胀需求而加速、最后因投机需求而癫狂的房价猛涨。
  但是,房价不能涨到天上去,房子总会砸到最后一个人手里。
二、尖A形的右边
  但一般来说,投机客即使是用高杠杆买的房子,只要没有人强行回收他的债务,他又能继续支付债务的日常利息,那么他就不会急着变现房子。而万一要支付到期本息,那么卖房即可,哪怕亏一点卖出去,总归能够还本付息的。
  所以,这里有三点假设:
(1)不会面临强行收回债务;
(2)能够支付日常利息;
(3)若要支付本息时,能变现房子用于偿付(因杠杆已用到极致,不可能有其他资金来源可用于偿付)。
  若前两个假设成立,那么即使房价不再暴涨,他也能维持。可悲剧就在于,天色突然一变,这两个假设都不成立了。
  2011年中期,监管当局对银行的银根进一步收紧,同时整顿票据违规融资,银行能够投向中小企业的信贷迅速收缩,部分银行率先开始抽贷,其他银行也很快跟进。于是,企业投机者被动提前还本(表现形式是银行不再续贷,甚至抽贷)。这种风险还沿着互保联保圈快速蔓延,使很多原本正常的企业也陷入被强行抽贷的局面。
  而随着国内外经济进一步下行,企业效益进一步恶化,其日常经营现金流也开始恶化,根本不可能偿付利息。
  所以,还不上本息了,投机者就得变卖房子,哪怕价格亏一点卖也行。
  而一旦大量投机者开始同时卖房,第三个假设(房子可变现,也就是房市的流动性)也不成立了。
  所以,房价就开始深跌(踩踏式的抛盘),怎么上来就怎么下去,最终构成了一个尖锐的A形走势
  偏偏又是这几年,土地供给增加,前面开发的楼房开始入市,供给扩大了。2012年后,温州政府加速了大面积围垦,在沿海滩涂造地,规划面积221平方公里,号称再造一个海上温州……土地供应量迅速上升,房价只能进一步下跌。
  早年没地,供应不足,导致房价涨,这时就开始造地造房。房价回落后,房子造好开始入市,从而加剧了房价下跌……这是一个很典型的周期波动被人为放大的悲剧,原本为了熨平周期的政策帮了倒忙。如果围垦造地工作能够提早几年推进,是不是就能避免一场房价的凶猛上涨?可惜历史不能假设,但我们从中可以认识到,政府“有形的手”预调能力的重要性。
  供应的扩大继续挫伤房价。直至2014年,泡沫消化较为充分,同时货币政策转向,重归宽松,温州房价才开始企稳,开始有所回升。
三、痛苦而正确的路
  阳光底下没什么新鲜事。古今中外的泡沫事件,其标的可能是郁金香,也可能是航天币,也可能是房子,但原理都差不多。
  温州的房地产泡沫,和日本房地产泡沫如出一辙。首先,一群人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同时,一个地区刚好也基本完成了工业化(于是工业对资本的吸收能力下降),出现了资本无处可去的局面,而通胀又逼迫资本必须去找投资渠道保值。这样的资本若不加以有效管理,炒作之风必然盛行。
  于是,房价暴炒,升至一个不可理喻的高位。最后,货币政策或其他政策转向,刺破了泡沫,房价崩盘。
  房价崩盘后,大量在高位投放的信贷开始出现借款人违约。即使房价未跌破抵押率,但因为房市已无流动性,无法交易处置,房子也会砸在银行手中。于是,当地银行业不良率开始迅速攀升,从2011年6月(中小企业流动性危机尚未暴发)的0.37%,快速上窜到2014年初的4.6%以上,而后加大处置力度,才逐步下行。
  崩盘之初,作为市场经济的前沿浙江,官民一致认为不应拿纳税人的钱为这些投机客买单。于是政府也没拿什么真金白银来救助危机,而是向中央争取了一套金融改革试点资格。而后,便进入了漫长而痛苦的被动去杠杆过程,银行则几乎是全身心在处置消化不良,问题企业也陆续破产,毒瘤在出清。目前,出清已较充分,经济情况其实是在企稳的。
  出清很痛苦,但惟有此才是正确的道路。我们当然怕痛苦,但我们更怕的,是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