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有三条命:生活、语言和阅读<div></div><div>苏祖祥</div>

 奉啸敏 2017-09-12
古埃及文字

    日常生活安顿我们的肉身,阅读经典安顿我们的灵魂,语言积累和言语活动成为肉身和灵魂的黏合剂。传说中猫有九条命,可能是因为猫具有超强的柔韧性、平衡能力以及自我疗伤能力。在我看来,人有三条命,人的丰富性和人性的复杂性决定了人具有多个面相、多个维度。我在新书《语文不是语文书》(东方出版社2017年4月版)中提出的“语文大于生活”“语文是为了生活”正是基于此提出的观点。波澜起伏的生活、妙趣横生的语言、逸兴遄飞的阅读,可以让我们摆脱单向度、平面化、空心化、泡沫化的侵蚀,成为并培养心智健全、胸有丘壑、吐纳古今、元气淋漓的现代人。

    求生本能是造物主赋予生命的强大力量,这种强大力量再辅之以语言能力,使人类的生存成为一件艰难而又轻易的事情;独立性和社会性是人类的属性,语言使人类的生活兼有个人空间的独抒性灵和社会交往的表情达意,风俗习惯、规则法律、伦理道德成为生活的规范者和守护者;文明传承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阅读和记忆得以发扬光大,摆脱动物性、走向神性使得人类的精神存在日益丰盈。生存、生活、存在,语言、阅读、文明,就是这样密不可分、如影随形,如同一个物体呈现出长、宽、高这三个维度一样;人的生命的三个维度——生物生存、社会生活、精神存在,在日渐丰盈的语言能力的加持之下,彰显其不断拓展时空维度的能力。

    语言之水长流

    语言是人类文明的开路先锋,是人类能够从灵长目动物中脱颖而出的决定性因素。一种假说认为,大约在6万—10万年前,人类的语言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在7.5万年前的印尼苏门答腊的多巴火山的毁灭性灾难中发挥重要作用,协调仅剩3万人的群体走出东非。这些现代人既勇敢强悍、不畏艰险,又具有语言创新意识和能力,而其中最突出的一个在两岁就开始说话(别的孩子要到三岁才学会说话),他更会做事,更有感情,还会在地上画一些动物,从而能够协调一致,走向欧亚大陆,于是有了今天70多亿的智人群体。智人凭着独特的虚构—想象能力,在7万年前的大脑认知革命中脱颖而出。他们有能力谈八卦,想象不存在的事物,与陌生人开始合作,建立组织。(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在文字出现之前,先祖的声音消失在四维时空的过往云烟里。我们只能想象,那些“答案在风中飘荡”的时代,上古先民的生活、语言、阅读状况。但他们留下了沃尔道夫的维纳斯雕像(距今约2.2万—2.4万年)、阿尔塔米拉洞窟岩画(距今约1.1万—1.7万年)。如果说化石是造物主的记忆载体,那么符号、岩画、雕像则是人类的记忆载体。一直到距今5000—6000年前,人类开始用文字记载语言,记忆载体经历了矿石金属记忆—动物骸骨记忆—植物记忆—金属及塑料记忆—虚拟云记忆的变化,于是人类文明开始以算术级数到几何级数直到指数级数的速度跃迁。

    凡有人类生活处,即有语言文学。语言文学呈现不同时期的人类生活,让我们克服时空的阻隔,体验到狩猎采集—畜牧游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等不同时代的真善美。“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狩猎时代的上古先民已经洞悉音韵之美,认识到作为语言精华的文学最具有时空穿透力,以极富韵律、极为简洁的八个字,为我们描述了生产生活的时间延续性和动态感十足的劳动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农耕时代的上古先民依循自然,自食其力,藐视王权,怡然自得,透过时间、空间的转换来描画不同的画面,音韵、节奏之美与悠闲自在的生活之美相得益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宗教祭祀活动的强制驱遣,人类对大自然的能动性,透过四个动词尽显无遗:人并不甘心永远做大自然的奴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畜牧游猎时代的旷邈空间,让人顿生天高地迥、生命可贵之感。“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工业文明时代的时空转换,颠覆了传统的情感寄托和抒发方式,身与心的悖论似乎是一个永远的话题。“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面前,但是我没有珍惜,等到了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尘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老天可以再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的话,我会对那个女孩说,我爱你。如果要在这三个字上加一个期限的话,我希望是一万年!”信息文明时代的爱情表白直接醒豁,碎碎念的言语演绎出人类最美好的感情所具有的缠绵悱恻的魅力。生活之树常青,语言之水长流;正因为有了语言之水的常年灌溉,才有了生活之树的青葱茂盛。

    语言是生活的形塑者

    语言文学不仅仅是生活的见证者,更是生活的形塑者。本能驱遣下的生存遵从繁衍至上的最高法则,不受任何东西的束缚;语言约束下的生活必须遵循风俗习惯、规则法律和伦理道德等人类法则;精神信仰引导下的存在则会使人的生存和生活更具有超越意义,更能走向彼岸世界。人类天生具有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运用思维—语言—文字解开各种谜题,在逻辑理性、批判质疑精神的导引下,努力探索外宇宙和内宇宙,语言让人秉持求真之心成为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是善与美的前提,是如同公因数一样的决定性因素。造物主启导下的自然法,语言约定下的良风美俗,是对人性中善良的一面的强烈期许,在此基础上形成伦理道德、规范法律的规则意识,于是群体意识下的人类社会成为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让人摆脱孤独,得以立足于社会。内心丰富的人类从来就不缺乏审美追求,甚至在物质极为匮乏的条件下也有爱美之心。在距今2.9万—3.4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克罗马农人和格里马第人在法国西南部拉斯科洞穴中,创造出具有自然主义风格的野马和野牛壁画——从这个意义上说,对美的追求让人类逐渐摆脱动物本能的驱遣,艺术之美提炼语言的纯度,文学成为语言中最为精粹的部分,也是最具有张力和穿透力的部分。在美的引导和艺术的熏染之下,语言发育得越来越成熟,从而能对人类精神和行为不断进行塑造,对社会和群体不断加以规范,对个体和内心世界不断施加影响,才使人类逐渐摒弃动物性,皈依真善美的人性。

    俗谚云:“人活一世,草木一秋。”肉身的朽坏与精神的永存似乎是一个悖论,然而因为有了记忆的铭刻、语言的传承,这一悖论得以化解。试想,一个个生年不满百的活生生的人,在历史长河里注定只是沧海之一粟,然而却总有“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的愿望和突破肉身记忆局限的冲动,于是向着有6000年历史的文字记忆寻求帮助,向着有3.4万年历史的艺术记忆寻求帮助,向着有亿万斯年历史的化石记忆和宇宙信息寻求帮助,于是我们通过阅读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可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四维时空的限制和向死而在的悖论,在传承和发扬人类文明的阅读活动中得以消解。因此不难理解,一个十六七岁的高中生,他(她)可能会拥有138亿年前宇宙奇点大爆炸所散播出来的种种信息,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击尤卡坦半岛所形成的陨石坑透露出来的神秘信息,5000多年前古埃及的纳尔迈石板和3700多年前的汉谟拉比法典的人类文明萌芽的信息,3400多年前甲骨文所记载的狩猎、战争、祭祀、生产的种种情形,23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人类智慧的高峰,一直到二三百年前牛顿的三大定律、莱布尼茨的微积分、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戏剧之美、徐光启介绍先进文明的种种努力,乃至近现代的徐继畲、麦克斯韦、爱因斯坦……所带来的大脑风暴和审美愉悦。宇宙的神秘天启和人类文明的菁华尽收眼底,这一切都是拜阅读(视听)所赐。人类就是这样突破自身的局限,以文化年龄弥补生理年龄的不足,以群体记忆弥补个体智能的有限,得以在各个领域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阅读可以立己立人

    千百年累积的语言现象和智慧结晶成为我们的阅读对象,并启发我们的言语活动,点燃我们的创造激情,正如老子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此意义上,阅读能够唤醒潜藏于我们大脑深处的言说本能,并促使我们寻找适合自己的言说方式。美国认知神经科学家史蒂芬·平克认为,语言能力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作为教师,通过阅读优化自己的说话能力是自身素质提高的需要;通过阅读引导学生提高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更是职责所系。于是,教师用人类文明的优秀文化遗产武装自己的大脑,就具有双重意义——既能让教师自己接受文明的沐浴,又能让学生享受春风化雨的熏染。

    另一方面,语言现象和言说活动能够对生活施加影响,形塑生活的方方面面。人是在种种信念引导下而生活的,而信念的体现者是语言,因此不妨说,语言在规范并形塑着我们的生活。有鉴于此,教师作为语言的操练者、言语活动的自觉者,应该认识到:语言现象和言语活动兹事体大,万万不可等闲视之。说明意义和表达情感有赖语言言语,良风美俗的形成和移风易俗的可能有赖语言言语,寻找诗意栖居的时间空间有赖语言言语,科学哲学的创新发展有赖语言言语;反之,就像德国诗人斯蒂芬·格奥尔格所言:词语破碎处,无物可存在。(转引自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

    (作者苏祖祥,系湖北省仙桃中学语文老师)

    苏祖祥推荐书单:

    1.《九三年》雨果 著 郑永慧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

    2.《人类简史》[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 著 林俊宏 译 中信出版社2014年11月版

    3.《民主的奇迹》凯瑟琳·德林克·鲍恩 著 郑明萱 译 新星出版社2013年7月版

    4.《中国印象》汤因比/黑格尔/康德/韦伯 等著 何兆武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版

    5.《一头自由主义的鹿》狄马 著 中信出版社2013年11月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