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画家叫禹之鼎

 蚌之沙 2017-09-12

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画家叫禹之鼎

【禹之鼎蚕尾山图卷】

《蚕尾山图》卷,清,禹之鼎绘,绢本,设色,纵26.7cm,横73.7cm。

款题“广陵禹之鼎恭写”。钤印“禹之鼎”(白文)、“尚基氏”朱文。画面上方题:“蚕尾山图。壬午六月为渔洋老夫子。海宁门人陈奕禧题。”尾纸王士禛文:“蚕尾山在兖之东平州小洞庭湖中。唐苏源明为东平太守,宴濮阳、鲁郡、济南、济阳诸太守于此,作小洞庭,五太守宴籍序及古诗具载唐文粹中,其略云:自回源起广泊,左拂蚕尾,右遗吾山(即东阿之鱼山)云云。歌曰:小洞庭兮牢方舟,风袅袅兮离平流。牢方舟兮小洞庭,云微微兮连绝峄。仍澜水兮缅以没,重岩转兮超以忽。云云。又有《秋夜小洞庭离宴序》,略云:源明自东平太守征为国子司业,须昌外尉袁广载酒于回源亭移尊舟,中有宿鼓,吾汶簧济上嫣然,能歌者五六人,共载由回源东柳门入小洞庭。云云。歌曰:浮涨湖兮莽迢遥,川后礼兮扈予桡。横增沃兮蓬仙延,川后福兮易予舷。月澄凝兮明空波,星磊落兮耿秋河。三题古质绝类,西汉皆载文粹。王士禛题。”壬午为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禹之鼎时年56岁。

此图是禹之鼎为王士禛创作的又一幅画像。王士禛廉洁奉公且诗名远扬,深得文人推崇,故而禹之鼎多次为他画像。蚕尾山是山东泰安东平湖上的一座小山,景色绮丽,素有“小洞庭”之称。王士禛曾多次游东平湖,因喜爱东平的湖光山色,便把南海之行的诗文和后几年的诗文编在一起,以蚕尾山之名命为《蚕尾集》。

图中的东平湖充满着诗意,湖面波光鳞鳞,几只飞鸟滑过水面。远处的蚕尾山在月光的照耀下委婉而绵长。王士禛坐于船尾,尽情观赏着东平湖的风光。船内几案上放满了诗人随身携带的书卷,从而点明了主人公的身份和情性。

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画家叫禹之鼎

【禹之鼎月波吹笛图卷】

《月波吹笛图》卷,清,禹之鼎绘,绢本,设色,纵26.4cm,横144cm。

款题:“月波吹笛图。戊辰春仲月广陵禹之鼎。”钤“禹之鼎”白文印、“慎斋”朱文印。戊辰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禹之鼎时年42岁。画面左上方有朱昆田、查嗣瑮二家题诗,朱诗为:“夜色模糊水面宽,凉烟漠漠月团团。一枝渔笛一枝橹,半入芦滩半蓼滩。人间随地是风波,湖上归来乐事多。载得鱼儿与菱女,楚歌不唱唱吴歌。昆田自题。”查诗为:“曾记仙翁铁笛词,笑他俗客倚楼诗。看船鹤去天如海,我欲从君作桨师。笛声流共水声流,清滑南湖一片秋。好载绿蓑随意去,便逢烟雨不须愁。月波即烟雨楼俗讹也。朗山查嗣瑮。”尾纸朱昆田题诗:“朱三十五住吾州,为恋蓴鲈买钓舟。我亦还家作渔父,夜凉吹笛月波楼。吴侬种水是生涯,朝时荷花暮芡花。蟹舍郎当渔屋小,垂杨影里占鸥沙。禹郎画笔近来无,邀写鸳鸯一片湖。不见当年黄子久,由拳曾作读书图。取朱希真渔父词意作三绝句,索广陵禹尚基画。昆田。”

画面平淡恬静却暗含深意。卷首映入眼帘的是巍峨的月波楼,按卷后查嗣瑮的题记中所说“月波即烟雨楼俗讹也”,表明月波楼即浙江嘉兴有名的烟雨楼。而图中所绘人物朱昆田的家乡就在浙江嘉兴。画面中夜色深沉,月色幽淡,水波荡漾,四周嘉树垂柳掩映,朱昆田身着布衣,头戴斗笠,作渔翁打扮,坐于扁舟船尾之上独自吹笛,神情专注。此画不仅表现了主人公吹笛打鱼的心愿,而且寄托了像主的思乡之情,独特的意境生动地传达出朱氏恋乡思归隐的心绪。

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画家叫禹之鼎

【禹之鼎念堂溪边独立图卷】

《念堂溪边独立图》卷,清,禹之鼎绘,纸本,墨笔,纵29.9cm,横95.7cm。

款题:“溪边古路三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念堂先生属写东坡诗句,此先生三十初度小照也。漫拟李营丘法,岁戊寅嘉平月,长安客窗分袂作。慎斋禹之鼎。”钤印“禹之鼎”(朱文)、“慎斋”(白文)、“醉酒”(朱文)。戊寅为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禹之鼎时年52岁。

画中立于溪边的男子名叫乔崇修,“念堂”是他的字。乔氏家族为当地望族,书香世家。念堂的父亲乔莱(1642—1694年)字子静、石林,号画川逸叟,著有《易俟》一书。从画题中“此先生三十初度”句可知,乔崇修此时刚过三十而立之年。图中依照苏东坡诗《纵笔三首》中“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的诗意,绘古木苍虬,念堂于溪边独立。近景中的人物着布衣长袍,头戴斗笠,伫立于岸边,神态悠然自在,表现出一种超然世外的情怀。远处,各色行人往来于小桥之上。图中肖像主要运用白描手法,衣纹线条潇洒飘逸。背景树石墨色清润,意境清远。

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画家叫禹之鼎

【禹之鼎溪山行旅图卷】

《溪山行旅图》卷,清,禹之鼎绘,纸本,设色,纵34.8cm,横309cm。

本幅右上题“溪山行旅图卷”。左上题:“文衡山先生溪山行旅图,庚辰长夏为西冷康饴翁老先生摹补尊照成卷,不揣笔墨踈陋,漫应台委,未免布鼓耳。幸大巫教之,广陵禹之鼎敬志。”钤“禹之鼎”、“慎斋”印二方。查升书引首,后纸有王丹林等多家题记。庚辰为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禹之鼎时年54岁。

画面上山峰绵延起伏,江河气象万千。其间草木丰茂,溪流潺潺,又有亭台楼阁,野渡小店,商旅行人往来其中。主人公出现在画面右前方的山路上,他骑着毛驴,行色匆匆,身后两名童子,一负酒葫芦,一负书简,正在互相嬉戏。

此卷是画家应翁嵩年之邀,仿照文徵明《溪山行旅图卷》的笔法描绘翁氏夏日游览山水的情景,可谓是禹之鼎极少见的鸿篇巨制。构图繁密深秀,用笔灵活,点、写、擦、勾、皴、染挥洒自如,干、湿、浓、淡水墨互用,生动地再现了江南秀美怡人的山水之景。主人公的五官轮廓用淡墨勾勒,又施色彩晕染,衣纹用兰叶描,轻重变化有致,形象地表现了久居京城、浮身宦海的主人公对行旅之乐和闲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画家叫禹之鼎

【禹之鼎风木图卷】

《风木图》卷,清,禹之鼎绘,纸本,墨笔,纵39cm,横136.5cm。

本幅自题“风木图”,款署:“丁丑嘉平为紫翁老先生写,广陵禹之鼎。”钤“禹之鼎”、“慎斋”印二方。该卷由查声山题签,姜宸英书引首,后纸有宋荦、朱彝尊等十八家题诗(记)。丁丑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禹之鼎时年51岁。

“风木”在古代寓有悼亲的含义,王瑛的父亲于康熙丁丑年亡故,所以该年十二月,禹之鼎便应邀为王煐画了这幅为父守孝图。

画面上王瑛头发披散,满面哀伤,身穿素袍,挺身肃立。身后苍松挺拔,林间烟雾缭绕,丘岗坡沱,溪流环绕,树木、枯草在寒风中萧萧瑟瑟。

画中人物的面部用淡墨层层晕染,突出凸凹之感,发须则以极细的墨线写出。衣纹用飘逸的“兰叶描”绘出。树的画法较为工细,树干用双勾写轮廓,以鳞皮皴表现其纹理,树叶则有的用双勾夹叶,有的用笔点写。坡石用干笔皴擦,远山以浓墨轻扫而出。

该图通过荒寒寂寥的氛围烘托,以景衬情,营造出哀婉凄幽的意境,生动地表现了像主的哀思,正如朱彝尊所题:“鸿胪下笔写寒木,飒飒风声动林间。……新图别自开生面,林底飘残泪满裾。”

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画家叫禹之鼎

【禹之鼎翁嵩年负土图卷】

《翁嵩年负土图》卷,清,禹之鼎绘,纸本,淡设色,纵41.8cm,横128.8cm。

本幅题“负土图”。款署“康熙丁丑仲夏广陵禹之鼎写”,钤“禹之鼎印”、“尚基”印二方。丁丑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禹之鼎时年51岁。卷后有张英、高士奇、孙应龙等多家题跋。

此图描绘翁嵩年带着仆人为亡故的亲人负土建坟的场景。画中翁嵩年头戴方巾,神情肃然,腰缠麻绳,右手拄杖,侧立桥头,遥指前方,面向两仆似有所语。背景郁树葱葱,荒草遍地,小桥流水,偏僻而雅静。翁嵩年的负土之举被看作是行孝的榜样,因而得到了题跋人士的纷纷赞扬。

画中的主要人物面部用淡墨晕染,然后再渲赭色,惟妙惟肖,形神兼具。衣纹以“兰叶描”画出,潇洒飘逸。仆人仅用几笔勾出,其衣纹和裸露的腿部以遒劲粗放的线条写出,具“钉头鼠尾描”的笔意,突出了人物的动态。

此卷的构图颇具匠心,以次衬主,静态中蕴涵动势,背景荒肃寂静,彰显了主人公优雅的气度和忧伤的心境。

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画家叫禹之鼎

【禹之鼎竹浪轩图卷】

《竹浪轩图》卷,清,禹之鼎绘,绢本,设色,纵38.4cm,横148cm。

本幅左下自题“广陵禹之鼎写照”,印文不清。从尾纸题跋悉知,像主名元揆,字树圃。此人待考。从隔水王澍所题“丙辰秋九月题奉树圃年学兄”的时间推断,丙辰为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禹之鼎时年30岁,此图应系禹氏早年作品。后有王澍、陈炳、沈德潜、王林任、王誉昌、钱中枢等人题记。

图中水榭临岸而设,竹帘半卷,屋外风起萧萧,翠竹环绕,池塘中荷花盛开,游鱼戏水,池畔两只白鹭悠然自得,山石后小鹿躲藏窥探。像主坐于竹荫嘉木下自斟自饮,吟诗作对,旁有小僮池边洗砚,传递出“正是荷静纳凉时”的意境。

作品构图精细,繁密严整,工笔重彩,设色浓艳,竹树双勾填色,人物面部为墨笔勾勒,淡色晕染,衣纹多方折。

感谢今日头条提供大家交流的平台,也感谢大家的关注,这里是广大古玩收藏爱好者学习,分享和交流的家园。定期为您提供全球艺术品最新资讯、市场行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