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清 禹之鼎 蚕尾山图卷 绢本,设色,纵26.7cm,横73.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是禹之鼎为王士禛创作的又一幅画像。王士禛廉洁奉公且诗名远扬,深得文人推崇,故而禹之鼎多次为他画像。蚕尾山是山东泰安东平湖上的一座小山,景色绮丽,素有“小洞庭”之称。王士禛曾多次游东平湖,因喜爱东平的湖光山色,便把南海之行的诗文和后几年的诗文编在一起,以蚕尾山之名命为《蚕尾集》。 图中的东平湖充满着诗意,湖面波光鳞鳞,几只飞鸟滑过水面。远处的蚕尾山在月光的照耀下委婉而绵长。王士禛坐于船尾,尽情观赏着东平湖的风光。船内几案上放满了诗人随身携带的书卷,从而点明了主人公的身份和情性。 款题“广陵禹之鼎恭写”。钤印“禹之鼎”(白文)、“尚氏基”朱文。画面上方题:“蚕尾山图。壬午六月为渔洋老夫子。海宁门人陈关禧题。”尾纸王士禛文。 122清 禹之鼎 移居图卷 绢本,设色,纵42.5cm,横232.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幅像主待考。图中送行人临岸伫立,面目温和,含笑颔首;出行人当船而立,面容消瘦坚毅,神情惆怅。人物面部刻画精准细腻,用墨骨法勾勒出五官,使面部有凹凸感,再以赭色晕染,使之气血精神跃然纸上。僮仆们的面部均采用较传统的勾勒晕染的画法,立体感不强,水润有余,表现出朴实无华和稚嫩活泼的神情。 人物衣纹线条的画法也因人而定,其中,船首仆人的衣纹完全为北宋马和之的“蚂蝗描”技法,流露出马氏“衣带松散,柔婉隽逸”的画风。树的画法宗北宋郭熙的“蟹爪”枝。牛马的画法有唐韵,牛之骨骼清晰,马圆臀,斑花用淡墨晕染,颇具光泽,活灵活现。 冷瑟静谧的氛围烘托了离别送行的亲切和感伤。行船、马车上的美酒、书籍、酒葫芦、弓剑等被画家巧妙地安排在移居送行的场景里,赋予了画面鲜活的生活气息,同时表现出文人儒士们高逸洒脱的气质。 本幅自题“甲申初冬广陵禹之鼎写。”钤“禹之鼎”白文印,“慎斋”朱文印,右下角钤“逢佳”朱文印。甲申为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禹之鼎时年58岁。禹氏50岁以后寓居京城,此时正是他画史上的盛年,其技法博采众家之长,融会贯通,予以己用。 123清 禹之鼎 念堂溪边独立图卷 纸本,墨笔,纵29.9cm,横95.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画中立于溪边的男子名叫乔崇修,“念堂”是他的字。乔氏家族为当地望族,书香世家。念堂的父亲乔莱(1642—1694年)字子静、石林,号画川逸叟,著有《易俟》一书。从画题中“此先生三十初度”句可知,乔崇修此时刚过三十而立之年。 图中依照苏东坡诗《纵笔三首》中“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的诗意,绘古木苍虬,念堂于溪边独立。近景中的人物着布衣长袍,头戴斗笠,伫立于岸边,神态悠然自在,表现出一种超然世外的情怀。远处,各色行人往来于小桥之上。图中肖像主要运用白描手法,衣纹线条潇洒飘逸。背景树石墨色清润,意境清远。 款题“溪边古路三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念堂先生属写东坡诗句,此先生三十初度小照也。漫拟李营丘法,岁戊寅嘉平月,长安客窗分袂作。慎斋禹之鼎。”钤印“禹之鼎”(朱文)、“慎斋”(白文)、“醉酒”(朱文)。戊寅为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禹之鼎时年52岁。 124清 禹之鼎、王翬 李图南听松图像卷 纸本,设色,纵30.8cm,横133.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绘李图南肖像,卷首王翬隶书题:“听松图”。下钤“耕烟散人”印。款署:“广陵禹之鼎写照。”下钤“禹之鼎”、“慎斋”印2方。末款署:“岁次丁丑小春上浣为简庵先生布景。耕烟散人王翬。”下钤“石谷子”、“王翬之印”印2方。左下角钤禹之鼎“必逢佳士亦写真”印。前后隔水钤有“颐寿堂印”、“觯斋”、“范阳郭氏珍藏书画”等收藏印多方。 图中人物出自禹之鼎手笔,山水补景为王翬所绘。山水清逸,玉树临风,湖山幽远,李图南坐于树下石上,神态安详宁静。据图上王翬题可知此图创作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画中人面相清俊,年纪尚轻。禹之鼎在创作此幅肖像画时年届50岁,正是其创作高峰期。 此图主要以白描手法表现,只是在人物面部用极淡的色彩略加烘染,衣纹用笔流畅,较好地表现出丝织品的质感。王翬补绘山水笔墨松秀,揖让有度,既突出了山水清逸之景,又将人物寄情山水的文人特质怡如其分地表现出来。图中人物与王翬的水墨山水相配合,相得益彰,清逸之气溢于画卷。两位大师之笔融于一图,构成了一幅古代肖像画的艺术精品。 李图南,生卒年不详,字开士,号简庵,连城(今广西境内)人。清康熙时举人,雍正年间以县令赴京学习政事,任职于户部湖广司,后以母病归,卒于乡。究心治学,以反躬切己为务,认为学者惟名利之害为最大,惟有超越名利之思方可与之共学。为康雍时期名士。 125清 禹之鼎 黄山草堂图 纸本,设色,纵40.3cm,横131.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禹之鼎凭藉对江南园林的熟悉,在狭小的尺幅中营造出春夏秋冬四季之景。暮冬初春,梅花朵朵,清淡宜人;阳春三月,玉兰满枝,暗香盈袖;八月清秋,海棠娇媚,秀色可餐。嘉树郁郁,翠竹萧萧,一花一木均见精神。青砖黛瓦,“听雨”;红栏水榭,“知鱼”;粉墙洞门,“穿月”。太湖石风骨秀爽,以黄石堆砌,表现其矗立于“天池”之畔云雾缭绕的情趣。中间一人悠闲垂钓,正如尾纸中陈彝的题诗:“十里烟波一钓徒,人生只合恋莼鲈。菉(施)毕竟娥眉妒,赢得鸣琴又一图。尧封直到海南天,便落风尘也似仙。请看图中是何世,仁皇甲子太平年。” 画面中主人公的面部用淡墨细勾五官,胭脂色淡晕两颧。将人物置于江南园林的背景下,“融端庄、含蓄、幽静、雅致于一体”,表现出“不俗”、“大雅”的文秀气质。 从尾纸顾瀛的题记中悉知像主为田广运,江南泰州(扬州)人。题记中记述田广运幼年能文,声名乡里。其祖父田显吉是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进士,乡里的前辈说其子也将为进士,但未能言中,直至田广运中第之后,总算是祖孙接踵,始得继志。 本幅左下自题:“壬午秋月禹之鼎写。”钤“禹之鼎”白文印,“慎斋”朱文印,右下角钤白文印“必逢佳士亦写真”。壬午为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禹之鼎时年56岁。 126清 禹之鼎 恽寿平 汪懋麟像卷 纸本,设色,纵30.8cm,横185.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汪懋麟像》由禹之鼎绘制人物,恽寿平补绘背景。卷首淡淡云烟弥漫,汪氏席地而坐,把玩自己所藏的砚台珍品,旁有图书相伴,显示出高雅脱俗的文人趣味。山间遍铺青草,碧松苍翠,丛竹散布石间,远处溪水潺湲,清音入耳。画家描绘了一个清幽宜人的隐居所在,烘托出像主心仪山林、寄情诗文的出尘心境。 汪懋麟(1605-1688),字季甪,号蛟门,江苏江都人。生于明思宗崇祯十三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七年,年四十九岁。康熙六年(1667)进士,授内阁中书。因徐乾学荐,以刑部主事入史馆充纂修官,与修明史,撰述最富。吏才尤通敏。旋罢归,杜门谢宾客,昼治经,夜读史,日事研究,锐意成一家言。方三年,遽得疾卒。懋麟与汪楫同里同有诗名,时称“二汪”。著有百尺梧桐阁集二十六卷,《清史列传》行于世。 127清 禹之鼎 竹浪轩图卷 绢本,设色,纵38.4cm,横14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水榭临岸而设,竹帘半卷,屋外风起萧萧,翠竹环绕,池塘中荷花盛开,游鱼戏水,池畔两只白鹭悠然自得,山石后小鹿躲藏窥探。像主坐于竹荫嘉木下自斟自饮,吟诗作对,旁有小僮池边洗砚,传递出“正是荷静纳凉时”的意境。 作品构图精细,繁密严整,工笔重彩,设色浓艳,竹树双勾填色,人物面部为墨笔勾勒,淡色晕染,衣纹多方折。 本幅左下自题“广陵禹之鼎写照”,印文不清。从尾纸题跋悉知,像主名元揆,字树圃。此人待考。从隔水王澍所题“丙辰秋九月题奉树圃年学兄”的时间推断,丙辰为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禹之鼎时年30岁,此图应系禹氏早年作品。后有王澍、陈炳、沈德潜、王林任、王誉昌、钱中枢等人题记。 128清 禹之鼎 风木图卷 纸本,墨笔,纵39cm,横136.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风木”在古代寓有悼亲的含义,王瑛的父亲于康熙丁丑年亡故,所以该年十二月,禹之鼎便应邀为王瑛画了这幅为父守孝图。 画面上王瑛头发披散,满面哀伤,身穿素袍,挺身肃立。身后苍松挺拔,林间烟雾缭绕,丘岗坡沱,溪流环绕,树木、枯草在寒风中萧萧瑟瑟。 画中人物的面部用淡墨层层晕染,突出凸凹之感,发须则以极细的墨线写出。衣纹用飘逸的“兰叶描”绘出。树的画法较为工细,树干用双勾写轮廓,以鳞皮皴表现其纹理,树叶则有的用双勾夹叶,有的用笔点写。坡石用干笔皴擦,远山以浓墨轻扫而出。 该图通过荒寒寂寥的氛围烘托,以景衬情,营造出哀婉凄幽的意境,生动地表现了像主的哀思,正如朱彝尊所题:“鸿胪下笔写寒木,飒飒风声动林间。……新图别自开生面,林底飘残泪满裾。” 本幅自题“风木图”,款署“丁丑嘉平为紫翁老先生写,广陵禹之鼎。”钤“禹之鼎”、“慎斋”印二方。该卷由查声山题签,姜辰英书引首,后纸有宋荦、朱彝尊等十八家题诗(记)。丁丑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禹之鼎时年51岁。 129清 禹之鼎 京口三山图 纸本,墨笔,纵26.5cm,三段画卷分别横96.2cm、80cm、88.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卷共为三段,分别为严绳孙、张纯修、禹之鼎所作。金山、焦山、北固山世称京口三山,位于镇江。画面以同一视角描绘金山与焦山对峙江中的情景,均为墨笔写意,虽风格各异,但都意在表现江南水乡湿润清秀的特质。严绳孙所绘写意重于写真,墨色干湿浓淡层次分明,清隽雅逸。张纯修所绘则突出江南多雨迷濛的特点,用笔湿润,具有烟岚之气。禹之鼎所绘最为写真,刻画细腻生动,用笔淡雅秀润。图中金山寺寺宇楼台层层相接,一塔拔地而起直指云天,“塔拔山高”,无论近观远眺,总见寺而不见山,有“寺里山”之说。江边,帆影绰绰,人影剪剪。 此件作品无年款。首段为严绳孙所绘,钤“绳孙”朱方印、“藕渔”白方印。中段为张纯修所绘,钤“见阳”白方印。末段左下角钤“禹之鼎”白文印、“慎斋”朱文印,因此断定此段为禹之鼎所绘。因画幅上有张纯修的收藏印“见阳子珍藏记”、“见阳书画”、“神品”,尾纸有严绳孙题跋:“壬申夏五月似见阳老祖台长兄览正”,推断此图画完后归张纯修收藏。图当绘于壬申年(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或之前,禹之鼎时年46岁。 严绳孙(1623-1702),字荪友,号秋水、勾吴严四,晚号藕荡渔人,生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无锡县胶山(今属东北搪乡)严埭人。 张纯修,生卒不详,清,直隶丰润人。汉正白旗籍,字子敏,号见阳,又号敬斋,官庐州知府。画山水,家藏有名画极为丰富,因之临摹古画能达到形神逼肖的地步。又工书法,学晋唐人体势,并善刻印。 130清 禹之鼎 张鲁翁像卷 绢本,设色,纵49.7cm,横652.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画中主人公的五官轮廓用淡墨勾勒,又施墨略染后再赋色彩,衣纹用兰叶描,轻重变化有致,得惟妙惟肖之趣。 禹之鼎为人画像不仅注重形神兼备,也通过对人物所处环境的描绘来烘托人物的某种特定性格。据禹氏亲笔题款可知,他是应像主的要求,以唐代诗人李颀《东京寄万楚》中的诗句“了然潭上月,适我胸中机”所表现的意象为背景完成这幅肖像画创作的。虽然像主的身份待考,但明月清辉,水流缓缓,营造出的清寂幽然的环境恰如其分地反映出像主淡泊宁静的心态。 画心款署:“方伯张公取‘了然潭上月,适我胸中机’之句为题,属补尊照于内,时庚辰春,广陵后学禹之鼎。”钤“禹之鼎印”白文方印、“尚吉”朱文方印。庚辰为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禹之鼎时年54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