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族分封时代夏王朝的二任帝——姒启

 金色年华554 2017-09-12

姒启(?----公元前2189年),姓姒,名启,又作开。中国王族分封时代夏王朝二任王。他的祖父是崇伯鲧,父亲是夏王朝首任王姒禹,母亲是涂山氏女子,名叫女娇。姒禹治水八年时到达涂山(今浙江绍兴市西北约四十五里),他在那里结识了涂山氏的少女女娇。

王族分封时代夏王朝的二任帝——姒启

也许是前世姻缘吧,此前姒禹见过许多女子,从来没有动过心,唯独被这位江南美女给迷住了。而可巧的是,这位江南美女也爱上了他这个叱诧风云的治水英雄,二人一见钟情。姒禹主动向涂山氏大酋长求婚,得到了涂山氏族人的热情支持,他们很快便在族人的主持下结了婚。为了治水大业,姒禹婚后四天便依依不舍地告别了爱妻,踏上了治水的征途。女娇与他情深难舍,依依惜别,一直目送他望不见踪影,才独自带着侍女归家。

姒禹走后,女娇思念丈夫,时常一个人跑到村外的山岗上瞭望,期待能看到丈夫归来的身影,然而她每次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她深感失望。暗自埋怨姒禹无情。其实,姒禹也并非无情,他也深爱着女娇。在治水的日子里,他时常梦见女娇依偎在自己怀里。他真想长上一双翅膀飞到女娇的身边。但是他不能,治水责任重大,关系着江山社稷,关系着黎民百姓,他怎么能因为一己私情而误了治水大业呢!为了控制自己的情感,他曾经三次路过家门,都没敢进去探看妻子。这不是因为他心狠,而是他实在不忍心再面对那痛苦的离别之情。不久,女娇发现自己怀了身孕,心里非常高兴,她希望自己能为丈夫生个儿子,长大了好帮他去治水。天从人愿,怀胎十月期满,女娇果然生下了一名男孩。就在女娇生下孩子不久,姒禹第三次路过家门,他站在外面深情地看着自家的院子,真想走进家门与美丽温柔的妻子亲热一番,但他犹豫了一下,还是转身离开了。他的邻居看见后,便上前拦住了他,说他妻子为他生了一名男娃,让他回家去看看。姒禹说:“现在治水正在关键时刻,我怎么能私自回家呢!”说完便继续赶路。邻居又叫住他,说道:“那你总得给娃起个名吧!”姒禹想了想说:“那就叫启吧。”启就是开始的意思。儿子出生时,他治水已经取得很大成就,马上就要进入尾声了。他认为,儿子出生正是他希望的开始。姒启出生的这一年,正是大禹治水的第十三个年头。这年冬天,经过十三年的艰苦奋战,姒禹治水终于取得成功,被尧帝姜密任命为十二牧之伯(长),总管十二州。

尧帝死后,虞舜当了天子,姒禹仍官居要职,位列三公。这时候他的儿子姒启已经成长为一位身材魁梧的大将军,姒禹便让他管理军队。姒禹完全控制了朝政后,便迫使虞舜交出了天子的神权,代替虞舜治理天下。后来虞舜死了,姒禹把虞舜的孙子扶上台当傀儡天子。再后来虞舜的孙子也死了,姒禹便即位称王,名正言顺地当上了天子。姒禹即位时,他就打算将来把帝位传给儿子。但他又想在天下人面前留下个贤君的美名,便效法尧、舜传贤不传子的做法,举荐皋陶为天子的继承人。皋陶年龄比他还大,不久便老死了。他又举荐伯益为继承人,却把军政大权交给了儿子姒启。

夏禹八年(癸未,公元前2198年)秋八月,夏禹在东巡狩时病死于会稽。伯益以为天下从此就是自己的了,便大张旗鼓地在帝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市告城镇)即位称王,坐上了天子之位。姒启闻讯十分恼怒,心想,天下是我父亲打下的,王位应该由我来继承,你伯益不过是一个摇唇鼓舌的说客,有什么资格当一国之君!于是,便以为父吊丧为名,率军队包围了帝都。伯益看见姒启的军队包围了帝都,吓得脸都绿了,急忙改装易容,化妆成老百姓,带着妻子儿女混出城去,连夜逃往翼山(今河南登封市西南),从此隐居山中,再也没敢露面。群臣见伯益跑掉了,便立刻大开城门,迎接姒启入宫,拥立他为天子。这样,姒禹死后,姒启便坐上了天子之位。《古本竹书纪年》说:“益干启位,启杀之。”意思是说伯益想占居王位,姒启便发兵把他打败,夺回了王位。

后启元年(甲申,公元前2197年),姒启即位后,把国都迁到安邑(今山西运城地区夏县西北)。姒启用暴力夺取政权,引起朝中一些守旧派大臣的不满。

后启二年(乙酉,公元前2196年)春,夏王朝的同姓诸侯有扈氏(今陕西西安市户县西北)不服,认为姒启不尊祖训,背叛天道,以武力谋取王位,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因此便发动叛乱。他们叛乱的理由是:“以尧、舜举贤,禹独传子,故伐启。”显然他们是为了维护禅让制,反对世袭制而采取的军事行动。说穿了,还是由于权势和利益的驱使,因为禅让制是在本族中推选,姒姓家族的子孙都有竞选的资格,十二诸侯皆为姒姓,都有可能成为天子的候选人。而世袭制只是王族嫡系相传,与同姓家族没有丝毫瓜葛,这才是有扈氏反叛的真实理由。有扈氏的封地距离夏都不足五百里,地处“天子脚下”,他们的叛乱对夏王朝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姒启大怒,亲率军队讨伐,双方在甘地(今陕西西安市户县西南)进行了一场决战。战前,姒启向三军将士做了誓师动员。《尚书----甘誓》全文记载了这次战前动员的内容。姒启在誓师会上历数了有扈氏的罪行:有扈氏发动叛乱,对上是侮慢天象,对下违背了臣民的意愿。因此他必须奉行上天的意志,予以坚决的讨伐!显然,这场战争是世袭制与禅让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斗争的继续。对于这场战争,历代史家看法不一。有人认为有扈氏维护禅让制是正义的举动,应该值得赞扬,但后世的儒家多数都表示反对。孔子说:“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认为唐尧、虞舜的禅让制和夏、商、周所施行的世袭制都是顺从天意的行为,应该予以肯定。孟子也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天看见了也就是人民群众看见了,天听见了也就是人民群众听见了,意思是说天意就是民意。用现代观念解释,天意就是社会进步的总趋势,新制度取代旧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有扈氏逆历史潮流而动,必然无法逃脱灭亡的命运。多年来,姒启受天子之命一直担负着夏王朝军队的治理。他在封他阳翟(今河南禹州市)屯积粮草,训练军队,培养出了一支勇猛善战的队伍。他对部下赏罚分明,大功大赏,小功小赏,有罪重罚,将士们无不慑服。因此他的军队很有战斗力。姒启亲率大军在甘地与有扈氏决战,一举将对方击败。然后灭其族,将战俘全部充为奴隶。镇压了有扈氏的叛乱之后,姒启效仿父王姒禹当年“涂山大会”之举。同年秋天,在钧台(今河南禹州市)召开大会。

《左传,昭公四年》说“夏启有钧台之享”,指的就是这次大会。钧台大会之后,四方诸侯顺服。就连居住在西南地区的巴蜀部族也臣服了夏王朝。《山海经,海内南经》载:“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人请讼于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乃执之。”意思是说夏人孟涂是位好官,他明断是非,颇有威望,深受巴人所信赖。孟涂所住的地方就在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境内。他死后就葬在丹山(今巫山)之西,巫山下曾建有孟涂祠(《巫山县志》卷十七)。可见,当时夏王朝的疆域已经扩展到长江以南的巫山地区。残酷的战争夺走了许多平民的自由和生命,也使奴隶主贵族更加贪婪,他们掠夺了大量的财产和奴隶,逐渐地走向了腐化和堕落。

钧台大会之后,姒启自以为天下太平了,便开始沉醉于花天酒地之中。“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将将铭(铭),苋磬以力,湛浊于酒,渝食于野,万舞翼翼,章闻于大,天用弗式。”(《墨子,非乐上》引《武观》)就是说姒启荒淫酒色,经常带着人到野外游猎,在外面大吃大喝,尽情放荡,在宫中便日夜和歌妓舞女混在一起,沉湎于酒色,无休止地淫乐。他忘记了创业的艰难,不考虑治国的方针大计,也不谋划日后的发展,这样昏庸无德的国君又怎么能治理好天下呢?史载姒启有六个儿子,这六个儿子品德都不怎么好,特别是小儿子武观,以势欺人经常闹事,弄得许多大臣都慌恐不安,为了稳定人心,姒启只好把武观派往西河去任职,让他远离国都。武观到了西河以后,因不满于父王对他的处置,便在西河招募士兵,网罗亲信,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准备时机成熟时发兵攻打国都,夺取父亲的王位。

后启八年(辛卯,公元前2190年),武观在西河起兵,公开背叛朝廷。姒启大怒,派侯伯彭寿(即彭伯)率军队前往西河平叛。双方在西河展开了一场恶战,许多无辜的士兵惨死在战场上。武观虽然有一批死党,但毕竟是少数,大多数都是随从者,不愿死心踏地的为他卖命,在战争的关键时刻,这些人不是当逃兵,便是向对方投降,结果很快便被击败。彭伯攻破西河,活捉了武观,将他押回国都安邑,交给他父亲姒启去处置。姒启仍念父子之情,没有治罪于他,只是把他和家人及部分族人东迁于漳河以东。武观恶习不改,又在新的封地建都筑城,自称观国(今山东聊城市冠县)。不过,他已经没有什么实力了,只是硬着头皮想找回一点面子。姒启知道他成不了什么气候,也就不再理会他。

后启九年(壬辰,公元前2189年),姒启病逝,死后葬地不详,王号启,尊号夏启、夏后启,谥号帝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