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妈妈为什么怨气重?分析的太对了!

 昵称903511 2017-09-13


一个幸福的家庭,必须是一个边界清晰、职责分明的家庭。每个家庭成员都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关系简单了,问题就少了。

中国妈妈常常充满怒气和怨气。


某相亲节目上来过的外国男嘉宾,不止一位提到:“听说中国女人脾气比较大……”


为什么中国妈妈满腹怒气和怨气?


原因有三:婆婆越位,丈夫缺位,自己错位。



-01-

婆婆越位


家庭不和睦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婆婆越位。一个没有界限感的婆婆,必然搅得家庭一团浆糊。


前一阵子,同学聚会。一个闺蜜抱怨,原本温馨和谐的小家庭,自从婆婆进驻后,逐渐变得鸡飞狗跳,一地鸡毛——


“一会嫌我不做饭,一会嫌我没拖地……我带女儿去英语培训机构试听两节课,她强烈反对,说孩子这么小,你就害她去吧,blabla,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趁商场做活动买了几件衣服,她又说你衣柜里好多衣服都没见你穿……各种横挑鼻子竖挑眼!”


“我把不爽说给老公听,他却说我小肚鸡肠,抓着细节不放,甚至指责我对婆婆的态度和对我妈完全不一样!我这么乐观豁达的小公举,活生生被逼成了河东狮!”


这番话引起了女同学们的强烈共鸣,同学聚会瞬间变成了吐槽婆婆大会。


我相信每一个婆婆的每一次越位都没有恶意,都是为了儿孙好。只是这社会变化太快,她们实在跟不上。媳妇们秉持的是互联网时代的三观,而婆婆们很多却停留在农业时代。


很多婆婆没有意识到,结婚之后,媳妇和儿子才是一个独立的小家庭,应该将“女主人”的位置让给媳妇,而不是和媳妇“争夺”权利。不是有文章提倡,婆媳最好的距离,是一碗汤的距离吗?守望,却不打扰。做到这一点,相信大部分的婆媳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02-

丈夫缺位


很多女人当了妈之后,突然领悟了什么是父爱如山——山一般就呆在那儿啥也不干!很多爸爸每天回到家就是喊累,除了吃饭就是葛优躺。帮孩子洗澡的是妈,辅导孩子功课的是妈,带孩子看病的是妈,妈妈自己生病了,还要拖着病体给孩子做饭。


妈生妈养,爹虽生犹死。


有的爸爸在教养孩子方面像个癞蛤蟆,戳一下,蹦一下,不戳不动。有时被逼狠了,只好去“陪伴”孩子,但真正的注意力永远都在手机上。明明花了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孩子却根本没有体会到高质量陪伴。


今天的中国,对妈妈要求十项全能,对爸爸只是重在掺和。如果爸爸能把花在酒局、牌局、游戏、手机上的时间,用来给妈妈们搭一把手,那么妈妈们的怒气和怨气就能消散一大半。



-03-

自身错位


家庭的不和谐,婚姻的不稳定,使妈妈们对家庭的依赖、对丈夫的依赖减弱了。此消彼长,于是妈妈便把情感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就是她的命,她的全部。


一些妈妈教育孩子分外严格,主要精力都用来照顾孩子起居,辅导孩子功课。孩子一次考试不理想,一点身体不舒服,对她来说都是天大的事。


她们对孩子说的最多的话就是:“儿啊,我辛辛苦苦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潜台词就是,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一定不要让妈妈失望啊,你一定要懂得感恩啊!


期望越大,失望越深。一次小学作文公开课,老师让学生们用词汇形容母爱的感觉,有的说“温暖”,有的说“踏实”,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竟有不少孩子说“令人窒息”。


关爱太过,就成了束缚。任何一个孩子都受不了父母像个摄像头一样时时刻刻盯着自己。当妈妈的眼里只有孩子时,紧盯的目光会让孩子觉得如芒在背。


缺乏人生广度和厚度的妈妈,所说的话老生常谈,所做的事一成不变,跳不出家庭的小圈子,让孩子觉得无聊乏味。久而久之,就令孩子生厌,甚至感到“窒息”。



-04-

母亲成为了母亲,却失去了自己


一个妈妈,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拥有自我意识的“人”,然后才是一位“妈妈”。找到了自我认同感,才能获得内心的快乐。有自己的事业或兴趣的妈妈,拥有事业的成就感和自信的光环,积蓄足够的能量,才能够抵御生活的种种暴击。


台湾心灵作家黄淑文说:“只要活出你自己要给孩子的典范,孩子自然会成长为他们所看见的人。”妈妈幸福了,孩子就幸福。妈妈做自己,孩子就能做自己。


问题在于,妈妈何曾不想潇洒做自己?


妈妈做自己有一个重要前提——婆婆正位,丈夫归位。


这个社会对爸爸的要求太低了。好像赚个钱,偶尔陪孩子玩一下,不出轨,不夜不归宿就是好爸爸。而妈妈呢?简直是全能。


让丈夫归位,不能只靠妻子的呐喊。因为妻子的一声声呐喊,会被丈夫理解为一次次抱怨,其结果,只能造成夫妻之间更大的隔阂和仇视。


政府和媒体应该多为男人回家鼓与呼。


曾经,日本也像中国一样,用经济实力评价男人,“会赚钱的男人才是好爸爸”。很多日本男人下了班不敢回家,因为下班就回家会被老婆看不起,说明你没交际、没本事。他们会去居酒屋喝几杯、侃大山,然后醉醺醺地回家,这样老婆会觉得他很能干。


今天风气完全变了,奶爸在日本成为新宠,参与家务的男人备受欢迎。


日本的改变是如何发生的?这缘于日本厚生劳动省的大力倡导。日本政府洞察到“父教缺失”对下一代和全民族的危害,鼓励爸爸参与家庭事务,宣扬“育儿的男人很棒”,“做家务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日本的经验值得借鉴。


概而言之,一个幸福的家庭,必须是一个边界清晰、职责分明的家庭。每个家庭成员都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丈夫是丈夫,妻子是妻子,孩子是孩子,公婆是公婆,各自干好分内的事,绝不越俎代庖,也不敷衍搪塞。关系简单了,问题就少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