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讲 二谛与三性:如何安排科学知识?此是否主观主义?§(三) 但我们已说过,科学知识即属遍计执,而科学知识也有相当的真理性、谛性,如此,则遍计执亦不应完全只是虚妄,也应有相当的谛性。这是我们在现代有进于传统的看法。三论宗的「于俗谛」没有独立的意义,如此就无法安排科学知识。当然传统佛教也无意说明科学知识,因其目的在求解脱,而不在说明知识;但我们在现代就需要重新考虑遍计执是否也有相当的谛性这个问题。这并不是说所有的遍计执都有谛性,而是说有一些执确是有相当的谛性,如科学知识。例如康德认为范畴的超越决定所决定的相,都是成就经验、科学知识,使经验、科学知识可能的条件,若这些确属遍计执的范围,那么遍计执性不是也应有相当的谛性吗? 遍计执属于识的范围,依他起也属于识的范围,这是指染依他。在唯识宗中有二种依他起,即染污依他与清净依他。人生而即有的感性、知性就是属于识而非属于智者。识本身就是染污的,即所谓的「染八识」。但唯识宗又言识要转化,转识成智后所呈现的是清净依他,由智而言的识亦转成了「净八识」。依他起仍是依他起,仍是性空,因佛教言「除病不除法」,即除去的是执着,而如幻如化的法一个也未去除。如此,则未转识成智前,识是染污的,识即是执着。感牲、知性及其所成就的科学知识均属此染八识的范围。 有人不赞成我说科学知识是执着,但科学知识为什么不能是执着呢?知识就是知识,当然无所谓执着。但若知凡属于识的范围者都是执着,则科学知识当然也是如此。例如依康德,数学知识的成立也要依靠范畴,前二类范畴(质quality、量quantity)康德称为「数 学的」(mathematical),为的是要成立数学。后二类范畴(关系relation、程态modal ity)是「力学的」(dynamical),属于物理学的范围(注九)。不要以为科学知识是客观的,因此不是执着;其实科学知识的化质归量就是执着。比如现代的医学也要化质归量,才能使用科学的方法来测量检验。这种方法当然也有效,因为人有躯体(physical body),躯体属于物质面(matter),当然可有量的一面。暂时不把人当一个人格看。只作一机器看,而只就量的方面来检验施手术,不就是化质归量吗?这是一种抽象作用(abstraction),抽象作用就是执着。科学知识的成立既然需要范畴的决定、需要抽象的作用,当然就都是执着。 也许你想到科学知识没有情绪的成份掺加在内,例如演算数学、或医生治病施手术时不能感情用事,在此意义上,你认为科学知识不应属于执着。这是将执着限定于心理学的(psychological)意义,指执着会引起烦恼。佛家原初讲执着,确是以泛心理学的意义为背景来说烦恼,因此染八识之依他起、偏计执就会引起烦恼执着,这是由主观心理方面而说烦恼。但是如中论的「八不缘起」是要破除执着,若不去执而更反过来执这些生灭常断一异来去等定相,这也是执着,则这种执着就不只限于心理学的意义。康德的十二范畴也不属于心理学的范围而是逻辑的(logical),因此康德称讨论范畴的部份为「超越的逻辑学」(Transcendental Logic)。附带一提,超越的逻辑学不同于一般所说的形式逻辑(formal logic。),一般形式逻辑不涉及对象,而康德的超越的逻辑学要涉及对象,且要说明对象如何可能。若执着只限于心理学的意义,则那些定相当然不是执着;但佛教正是说这些相也属于执着,因此才说遍计所执性就是「相无自性性」。唯识宗还有个名词叫「不相应行法」,也叫「分位假法」,既然是假立施设的,当然就是执着。 何谓「不相应行法」(注一○)?「行」属于思,思取心理学的意义,而非逻辑的意义。思是个「心所」,「心所」指为心所有、与心相应和合为一,即西方哲学中所言之mental state。既有「心所」,当该也有「物所」,但佛教没有这个名词;虽然没有,我们仍可依佛教的名相模拟地说「色所」。心所、色所之「所」非指地方,而系「所有」之简称,指所有的状态或特性。「色所」即是物所有的状态,与物(matter)和合而不可分。比方洛克所说的初性(primary qualities)就可称「色所」。在佛教中,与物相应、和合为一而不可分,可称为色所的只有广延性(extension)、量等而已。「心所」指心理活动、心理现象,如喜怒哀乐的情绪、思考、想象等都是。这些心理的活动与心相应,和合而不可分,就是与心相应的「心所」。此外还有一些属于思所发却是不相应的,即它既不能与心和合为一而不可分,也不能与物和合为一而不可分。佛教中列举了二十四种,仔细看看,康德所说的感性之形式即时间空间与知性之法则性概念即范畴等等都包括在内。相应的「心所」能和心建立起同一的关系,相应的「色所」也能和物建立起同一的关系;但不相应行法却不能和心或物建立起同或异的关系。若说它完全异于心,但它又为思所发,思亦是个心所。若说它完全同于心,但又不能与心和合为一。例如数目、时间、空间(数、时、方)都属于不相应行法。数目是抽象的,莱布尼兹也说数目不完全属于心,而是半心理的(semi-mental)。罗素认为数目属逻辑域,既非physical,亦非psychological。康德认为时空是表象一切现象所必须的纯粹形式(pure form)。由此可知数目与时间空间都不是与心相应的「心所」。既不与心相应,是否可为和物相应之「色所」呢?显然也不是,因为数目时间空间等虽可与物相连,但却不是物所有的特性。这些「不相应行法」其实就是康德所谓的感性之形式即时间空间以及法则性的概念即范畴。这些形式与法则性的概念都是先验的,依佛家,属于思而不与心相应,故非「心所」,故曰「不相应行法」。以这些概念来说明科学知识,如是则科学知识不就也是「执」吗?从前中国人少有逻辑与抽象的训练,因此碰到「不相应行法」这类名词就很难了解,其实这些名词很有意义,也极富启发性。 以上是说明「执」有两种,一种是心理学上的意义,指引起烦恼痛苦等情绪;一种是逻辑意义的执。逻辑意义的执相等于西方哲学中所说的置定(positing)。费希特就常喜欢用这个名词。例如八不缘起所破除的那些相就不是心理学意义的烦恼执着,而是逻辑性的置定(logical positing)。由此可知执着不只限于心理学的意义,而也有逻辑意义的执着。一般常将执着译为attachment,这主要是取心理学的意义,这自译出了大部份的意思,因佛教原初是以此为主。但当说到「不相应行法」时,就是逻辑意义的执,是形式的(formal),而心理学意义的执是材质的(materia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