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大战不少,比如战国时期晋楚之间的城濮之战,前秦和东晋的淝水之战,刘秀的昆阳之战,曹操一胜一败的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等等,当然也少不了项羽的两次经典战例:巨鹿之战和彭城之战。项羽这两次都是以三五万精锐兵力,分别取得对秦末名将章邯、王离四十万大军和刘邦五十万联军的脆胜。前208-207年巨鹿大战,项羽活捉王离,并迫使章邯投降,秦军主力包括王离率领的二十万长城军团全部覆灭。前205年彭城大战,打的刘邦联军战死十多万,泅渡睢水时又淹死十多万,基本全军覆没。刘邦本人又从战车上丢儿子又扔女儿的,老爹、老婆吕雉都被项羽抓获,方才得以逃脱。 网络图片 到了前202年垓下之战,项羽楚军二十万,被刘邦汉军六十万包围。项羽亲率十万先击退了韩信的三十万中军,后来在汉军左右两翼配合中军的夹攻下大败,楚军阵亡率超过80%,项羽本人也在四面楚歌中自尽。 我们不说大战过程,只说为什么项羽带兵少的时候能大胜,到兵力稍多时又一败涂地呢?难道是项羽只能为将,不足为帅吗?除了个人分析判断,有以下这么几个原因。 网络图片 1、获胜的两次,项羽本人及楚军都是愤怒的小鸟,化愤怒为力量。巨鹿作战前夕,项羽的叔叔项梁刚在定陶被章邯搞死,又抱有破釜沉舟的必死决心,反而能决胜;而彭城是项羽的老巢,趁自己被羁绊在齐地,被刘邦偷袭老巢,那还了得?将士家眷都在彭城,不用动员铁定力战死战,必然红了眼嗷嗷叫地把怒气发向汉军。 2、项羽的楚军,刚猛霸道,一波流就能定胜负。看项羽的战例就知道了,他善于利于精锐骑兵打进攻战,快速突袭,一击必中,反而不善打防御战。如果一波流没能冲溃对手,项羽基本就很悬了。垓下之战中,韩信中军退而不溃,才确保了汉军最后胜利,否则可能又是一场大败。 网络图片 3、心态的不同造成战斗力的绝然差异。获胜的两次,楚军都保持有一定的心理优势,处于进攻的积极位置。当时全国义军暴走,秦军在走下坡路,秦朝也已经摇摇欲坠。彭城打刘邦之前,楚军也保持着对汉军几乎百分百的胜率。而在垓下,楚军刚在汉军的压力下从固陵败退而来,军心已经发生动摇,丢失了最具杀伤力技能包的楚军,再次上演以少胜多好戏的可能早就不存在了。 所以,楚汉两军不同的战法和气质,决定了刘邦即使屡战屡败,却笑到最后。项羽虽说接连胜利,一败就万劫不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