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哪个境界高?

 上善若水604fin 2017-09-13

前面一句讲的是修行的三层境界:修行之初,六根不清,受贪嗔痴慢疑困扰,看事物无法超脱表象,“看山是山”;修行有悟,自性觉醒,褪去世俗观念束缚,看破红尘万象本质,“看山不是山”;修行彻悟,大道至简,返璞归真,“看山仍然是山”,只是一切万象犹如游戏般尽在“我心”掌控中。

而后面一句讲的是修行感悟,描述的是佛学的至高境界——“空”,大意是说:(你用身体比喻成的)所谓“菩提树”,只是个“悟佛”的象征(意境),并不真实存在人世间(人空);(你用内心比喻成的)所谓“明镜台”,也只是个“自性圆满”的象征(意境),也并不真实存在心中(法空)。一切心中的“空明”观照都只是一种虚幻的执念,放下执念,才能求得究竟解脱。正所谓“舍不为得,人法皆空,空无所空,究竟殊胜”。

这两句话均源自佛教的禅宗大师,分别为青原行思大师和他的老师——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从佛学术语来说,前一句是有关修佛的“次第”论,后一句是有关“顿悟”的千古名偈。如果非要分个高下,从“青出于蓝胜于蓝”角度,前面那句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眼界确实更开阔、更清晰一点,让人“一览众山小”;后面那句经文就事论事,比较隐晦,只停留在“悟空”的层次,让普通人“云里雾里,只缘身在此山中”,更难以进入实修。

但按佛教传承来说,经书便是“中心教义”,形式高于一切,后人的论述再优秀,也只是修行教义的心得、旁证。正如“上座部”(小乘)佛教里真正的“佛”只有“佛陀”一个,“佛陀”的“声闻乘”就是至高无上的存在,就算其他“阿罗汉”比“佛陀”高明,也只是对“声闻乘”的发扬,而不是比个高低。好比两个人在吃同一锅饭,突然有人问“你们哪碗饭更好吃”,是令人尴尬的。“境界目标一致(佛),得道不分先后”,放在不同场所,各有各的高明。两句话没有可比性,也不能比。



相关知识链接:

1、前面一句原话为:“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佛教禅宗史书《五灯会元》卷17《惟信》。

这段话是摘自唐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的语录。青原行思大师法号“行思”,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门下首座,后弘法于吉安市青原山净居寺,也因此得“青原行思”称号。青原行思为六祖下弘传最盛的两大法嗣之一,受过六祖“醍醐传法”,也被民间称为“禅宗七祖”。

六祖为了使佛教更适合汉地风土人情,决定只传承古印度佛教的教化人的思想核心——“佛心”而不照搬其修持戒律,从而开创了“汉地佛教”,又名“佛心宗”,即禅宗。六祖“传法不传衣”,菩提达摩一脉衣钵至六祖一代结束,而其佛法以另一种形式传承。青原行思大师遵照六祖教谕,为了“佛学本土化”而“自立山门”弘法,成为“青原禅宗”祖师。

2、后一句话出自佛教经典《六祖坛经》中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一首偈子,传世版本的全句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据说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为传授衣钵,让弟子们各作一首偈子。当时大师兄神秀写下一句:“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大意是“身心向佛,持戒自律,光明无垢”。惠能大师听到别人吟诵神秀之偈后有所感悟,便让人帮忙写下“菩提本无树”那首经典偈子。大家看见惠能的偈子很是惊讶,认为很是高明。五祖弘忍大师见状擦掉文字,说“亦未见性”,平息了众人的议论,待到无人时才私会惠能,给其讲授《金刚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豁然开悟,说了著名五句话:“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五句境界便是“自性圆满,看山还是山”)至此,五祖印证惠能大师已经开悟,将衣钵传与惠能,即为禅宗第六代祖师。

3、古印度佛教因对原始教义的理解不同,分为上部座(也称“声闻乘、小乘”)和大众部(也称“菩萨乘、大乘”),主要区别在于有无“菩提心”(“渡不渡他人”)。

从修持戒律上看,上座部修持“佛陀佛法”,认为佛陀是唯一“佛”,而他只是“人”,“佛陀”教诲不搞个人崇拜,不讲究烧香拜佛;而大众部讲菩萨道,拥有“普渡众生”的“菩提心”,讲究念佛是为了“明心见性”。

从实修来看,上座部只证到“人空”,就是“五蕴皆空” ,而周围物质世界是真实存在的;而大众部要证到“人空、法空” ,就是“我”是没有的,“我”周围的物质世界也是没有的,“无我、无他”。

4、而禅宗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乘”,也不是“小乘”,而实际上是古印度“大、小乘”佛法在汉地“本土化”的核心成果。禅宗修持和“大小乘”均有异,禅宗讲成佛不是“西天如来佛”,而是“法身自在佛”,而且修智慧优先于修福德。我们平时习惯说“大乘禅宗”,不能简单理解为禅宗是属于古印度“大乘”定义,只能说禅宗主要汲取了古印度“大乘”佛法的成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