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音频:为什么那么强大的匈奴只被汉武帝杀了10万人就一蹶不振了? | 刘三解

 龙叔文馆 2017-09-13




下面附上三解在头条问答的文字,和音频内容并不完全相同,可以作为一个提纲帮助理解:


首先要申明一下,汉武帝的频繁北征,究竟杀死了多少匈奴人,史书上是没有确切记载的,只能通过汉武帝年间历次对匈战争的战果累加,还要超过10万很多,不过当时所谓的“杀掠”,并不只是对军人,往往还要包括妇孺老弱, 而史书记载匈奴极盛时的“控弦四十万”则是40万丁壮,总人口应该有几百万。


如果这么比较,匈奴在战争中直接的人口损失比例并不算大,也正因为如此,这个问题也就值得聊一聊,即游牧政权承受伤亡的能力为什么这么低?


要解答这个问题,就涉及到游牧国家组织形态的探讨,也就需要一些基础知识的铺垫,最重要的一条就是:


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政权,其实也是有代际的划分的,并不像我们一贯理解的2000年不变。


统一北方草原的匈奴、檀石槐建立的鲜卑、后来的柔然、突厥,乃至于契丹,在政权组织形态上,都属于比较典型的游牧国家,即以核心部落,或者说核心部族作为单于、可汗的权力基础,以力量压服附庸部落。


再以血缘相关的兄弟、子侄带领一部分核心部族的武力,分封到某个区域管理一大批附庸部落,这部分人的武力相对于他们统治的附庸部落来说,是占劣势的,靠着单于庭核心部落武力的威慑,才得以建立统治。


而附庸部落们,平时要缴纳贡赋,战时要在各个分封的贵族统帅下出征,但是在基层,仍旧是血缘维系的种种异姓部落,甚至是不同的语言、人种。也就是说,匈奴、鲜卑、突厥的统治只是对上层的安排,而不触及最底层的社会结构。


而游牧民族政权的下一个文明形态,是在金朝影响下的蒙古,金朝对女真就施行了猛安谋克制度,也就是千户、百户制,将金朝直辖的不同的血缘部落打散,编入猛安谋克,在这之上,则是地域部族制度。


成吉思汗的蒙古汗国继承了金朝的这一套,将不同血缘的部落打散,形成千户的基层部落单位,再之上则是地域性的万户,这部分地域性的万户就有可能是诸子分封,也可能是亲信臣子统领,最终“创造”出了蒙古民族


早期游牧行国的文明形态,核心部族的人口、兵力是整个政权存在的基础,因为唯有它们可以战胜、威慑其余的附庸部落,他的血亲分封体制才能维持下去,同样,他的战时战利品分配和贡献制度,也围绕着核心部族的人力、物力、兵力的优势,让强者愈强,形成良性循环。


而蒙古的则不同,经过重新编组的蒙古人千户,包含着之前的克烈人、乃蛮人等等,他们的部落组织不复存在,千户与千户之间也不再存在我核心,彼被征服的区别,大汗的权威,依靠千户贵族子弟和精锐武士组成的“怯薛军”来行使,就把基本盘做得更大,也弥补了早期游牧行国的制度缺陷。


比如汉武帝对于匈奴的打击、唐太宗对东突厥的打击,拳头都是追逐单于庭、汗庭的定点决战,这个杀伤力也最大。


因为早期游牧行国的战争方式是分级征召附庸部落,存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周期,比如冒顿单于时代的控弦四十万不是随时有40万骑兵,而是总动员之后,可以集中40万兵力,这个过程在进攻战中比较占便宜,但是在防守中原王朝的进攻,尤其是“斩首行动”时就会捉襟见肘,只能不断地驱使着核心部落躲避进攻锋芒,同时征召兵力反击。


汉军和唐军的主动斩首行动,等于是在对方没有征召起大规模兵力的情况下,对汗庭核心部族的重点打击,无论决战胜败,这个核心部族的正常放牧肯定没戏了,大规模的抄掠又会让它们损失大批的零散人口和物资。


因此,别说汉武帝的北征造成了匈奴汗庭的巨大伤亡,即使根本没有打着,匈奴核心部族的力量也在不断削弱。核心部族的衰弱就势必带来与附庸部落力量对比的消长,附庸部落自然会有反抗,一般先是不再缴纳贡献、不再派兵从征,进而起兵反叛,则这个政权就会进入恶性循环,越打越弱,直至被某个新崛起的部族吞并。


事实上,给匈奴最重一击的也不是汉武帝,而是汉宣帝时北征,消灭匈奴4万人,直接促成了南北匈奴的分裂,自此之后,匈奴不复为边患,内部自相攻杀,直到北匈奴西迁。


而留在草原上的十万落匈奴就加入了新崛起的鲜卑,冒称鲜卑,也就是后来建立北周王朝的宇文氏的先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