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匈奴在历史上是狠强大的,铁马金戈,为什么汉武帝让他们一蹶不振

 好了明理 2018-01-23

匈奴、檀石槐建立的鲜卑、后来的柔然、突厥,乃至于契丹,在政权组织形态上,都属于比较典型的游牧国家,即以核心部落,或者说部族为单于、可汗的权力基础,再以血缘相关的兄弟、子侄带领一部分核心部族的武力,分封管理一大批附庸部落,附庸部落平时要缴纳贡赋,战时要在各个分封的贵族统帅下出征,但是在基层,仍旧是血缘维系的种种异姓部落,甚至是不同的语言、人种。

匈奴在历史上是狠强大的,铁马金戈,为什么汉武帝让他们一蹶不振

而下一个文明形态,是在金朝影响下的蒙古,采取的是金朝开创的地域部族制度,即将不同血缘的部落打散,形成千户的基层部落单位,再之上则是地域性的万户。

这部分地域性的万户就有可能是诸子分封,也可能是亲信臣子统领。

早期的游牧行国文明形态,核心部族的人口、兵力是整个政权存在的基础,因为唯有它们可以战胜、威慑其余的附庸部落,他的血亲分封体制才能维持下去,同样,他的战时战利品分配和贡献制度,也围绕着核心部族的人力、物力、兵力的优势,也就是必须的强干弱枝。

而汉武帝对于匈奴的打击,就和唐太宗对东突厥的打击一样,拳头不再是清理边境骚扰的小动作,而是追逐单于庭、汗庭的定点决战。

这种决战由于游牧民族的战争方式,往往是分级征召附庸部落,就存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周期,比如冒顿单于时代的控弦四十万不是随时有40万骑兵,而是总动员之后,可以集中四十万兵力。

汉军和唐军的主动斩首行动,等于是在对方没有征召起大规模兵力的情况下,对汗庭核心部族的重点打击,无论决战胜败,这个核心部族的正常放牧肯定没戏了,大规模的抄掠又会让它们损失大批的零散人口和物资。

因此,别说汉武帝的北征造成了匈奴汗庭的巨大伤亡,即使根本没有打着,匈奴核心部族的力量也是不断地衰弱。

核心部族的衰弱就势必带来与附庸部落力量对比的消长,附庸部落就会起兵反叛或是不再缴纳贡献,不再派兵从征,则这个政权就会进入恶性循环,越打越弱,最终被某个新崛起的部族吞并。

比如北匈奴西迁后,在草原上的十万落匈奴就加入了新崛起的鲜卑,冒称鲜卑,也就是后来建立北周王朝的宇文氏的先祖。

匈奴的强大应该是不用怀疑的,就网友提的这个大问题我提出三个子问题:

汉武帝杀了10多万匈奴人是否伤及匈奴根本

匈奴人是不是在汉武帝之后就一蹶不振

匈奴消亡的原因

匈奴在历史上是狠强大的,铁马金戈,为什么汉武帝让他们一蹶不振

杀了10多万匈奴人是否伤及匈奴根本

我在此并不探究汉武帝到底杀了多少匈奴人,姑且认为杀了万匈奴人,我们来看看汉武帝之前发生类似的事件。在汉武帝之前,有两次重大的中原对匈奴打击:一次是赵国李牧对匈奴的打击,一次是秦朝蒙恬对匈奴的打击。

公元前244年,李牧指挥数十万大军,各兵种协同作战,一举歼灭匈奴骑兵十余万,匈奴大军几乎全军覆没。

匈奴在历史上是狠强大的,铁马金戈,为什么汉武帝让他们一蹶不振

名将李牧

公元前215年,蒙恬率领30万大军,日夜兼程赶赴边关。第一次交战,就杀得匈奴人仰马翻,溃散草原。公元前214年的春天,又爆发了最具决定性的战争。蒙恬跟匈奴人在黄河以北,进行了几场战争,匈奴主力受重创。最后匈奴人被彻底打败,向无限的北边逃窜。

匈奴在历史上是狠强大的,铁马金戈,为什么汉武帝让他们一蹶不振

秦攻击匈奴

我们都知道,歼灭的效果要好于击溃(消灭对方有生力量)。虽然蒙恬的战果看起来并没有李牧大,但是从史书中我们发现:

《史记》记载,经李牧一战,“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史书记载:“匈奴人向北(逃窜)七百多余里”。贾谊也曾形容说“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来看看这两次打击的实际效果都很好,可以说与汉武帝的打击力度持平。那么结果是什么呢?赵国重创了匈奴,仅仅30年不到的时间匈奴又崛起了,因此才有蒙恬再次打击;秦朝覆灭后, 匈奴趁楚汉相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3年)、无暇北顾之机再度崛起。在其骁勇善战的领袖冒顿单于统率下,四面出击,重新控制了中国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的广大地区,“汉兴以来,胡虏数入边地,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攻城屠邑,殴略畜产”。这次匈奴仅仅花了10年就再次崛起了。在这里我无法深入分析是否汉武帝长期多次的打击是否更加有力撼动了匈奴的基础,但至少从历史上可以说“杀了10多万匈奴人”并不能伤及根本。有一点要明白,匈奴实际上不是单一民族构成,它是在征伐其他游牧民族中不断吸收融合而成,所以可以很好解释为什么短短10年匈奴就能崛起。

匈奴人是不是在汉武帝之后就一蹶不振

汉武帝对匈奴的作战大约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从公元前138年马邑之战到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吞并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取得了对匈奴的战略优势;后期的作战主要在漠北进行,希望彻底消灭或降服匈奴,(从公元前119一直到公元前87年汉武帝去世)劳民伤财,与匈奴互有胜负,没有达到战略目的。按照“一蹶不振”的说法,如果汉武帝的打击让匈奴人一蹶不振,按理应该也是“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实际情况是:

西汉末年,王莽破坏中央和西域的关系,中原战乱不已,导致西域再次被匈奴控制。

东汉建立后,继续把打击匈奴作为国策。班超重新从匈奴手中夺取了西域,被封为定远候。大将军窦宪于公元73、公元89、公元91年三次打击北匈奴,刻石燕然,迫使北匈奴西迁。

也就是说直到东汉时期匈奴依然够强,那么疑问来了:匈奴这么强,到底是怎么消亡的?

匈奴的消亡

匈奴消亡的主要原因就是天灾人祸。汉武帝晚期的前104年到汉宣帝在位的前68年,匈奴至少遭遇了四次罕见的天灾,后两次尤为严重:前71年冬,匈奴单于率数万骑遇大雪,人员、牲畜生还者不足一成;前68年,大饥荒造成人员畜产死亡十之六七。匈奴人口不足百万,几万甚或十几万的人口损失,对其经济和军事实力的打击非常致命。

匈奴在历史上是狠强大的,铁马金戈,为什么汉武帝让他们一蹶不振

汉宣帝(前74年—前49年在位)

接着是人祸。大灾之后尚未复原,匈奴又陷入分裂。前60年虚闾权渠单于死后,匈奴本就存在的权力斗争加剧,及至前57年出现五单于争位的乱局,数万人死于此次内乱,畜产损失十之八九。此后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呼韩邪单于率南部支持者投靠汉朝。接踵而至的天灾人祸,加上周边游牧部落与西汉联合攻击,匈奴力不能支。前36年北匈奴郅支单于的残余势力被平灭。

游牧民族的特点

纵观中国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基本特点都是:靠天吃饭,和则强,分则弱。北方都是草原,游牧经济的先天不足:脆弱性及产品的单一性,决定了匈奴经济状况取决于环境。

匈奴在历史上是狠强大的,铁马金戈,为什么汉武帝让他们一蹶不振

西汉疆域图

恶劣的环境赋予了游牧民族优秀品质:“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晁错)。他们团结就如同一把坚韧的匕首,严重威胁中原安宁;分裂就是“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结果就会被其他游牧民族给吞并融合,最后消失。匈奴如此,鲜卑如此,突厥亦如此。或许用“消亡”并不准确,因为他们只不过是变成了其他的民族而已,就如同蒙古族有着匈奴的血液,而突厥演化为今天的土耳其一般。

结论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亡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贾谊这句话准确地点破了匈奴消失的真正原因。在中国北方广袤的草原,诸多游牧民族林立,你弱他就强,匈奴再强大也经不起内乱的折腾,最后免不了被其他民族吞并融合的命运,这才是我们所应该汲取到的最大教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