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侍者”的沉思

 王兆善 2017-09-13

本文是中国教育报首席编辑、评论部主编张树伟先生为拙著《安静做真实的教育》所作的序。诚如树伟老师所言:“我和姚跃林校长素未谋面,又异常熟悉。”从2013年初至今,我们经常联系,但一直未见过面。我们彼此是“陌生的”熟人或者说是熟悉的“陌生人”。谢谢树伟老师!
教育“侍者”的沉思X

教育“侍者”的沉思
张树伟
姚跃林校长又有新著要出版,嘱我写几句话。这向来是件很难的事情,但我愿意试着写写。对我而言,可谓心有期待,期待他的思考可以得到更多的呼应和回响,也可以借此分享一个读者阅读的喜悦。
我和姚跃林校长素未谋面,又异常熟悉。因为职业的关系,我“逼”着他写了很多文章,心中不免有些歉意,但更多的是喜悦。可以说,曾有一段时间,我是姚校长对教育思考的见证者。有时候,我们通过电话讨论一个个教育的现实问题,试图把对教育的焦灼转为对教育具体的建设性意见。
在姚跃林校长的文章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理想和理性。他深知,现实教育环境是喧嚣的,来自各个层面的声音和噪音正干扰着学校安静的课桌。虽然同样苦恼,但他并不因此懈怠。我们并不试图把自己放在一个理想化的教育环境中去,但如何营造一个更加理想的教育内环境却是教育者必须回答的命题,他的很多文章就是营造美好的教育内环境的回答。但他的思考又不止于此。“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社会,今天不美好的学校环境就是明天恶劣的社会环境”。他把眼前的教育想象得更远。只因为更远,所以更需要踏实地走好眼前的路,在教育的“林中路”中,少走眼前捷径,而想着未来的目标。
身在不再安静的、又细微的教育实践中,心怀大的视野。这是姚跃林校长的教育格局。虽然,他不免有对某些伟大教育传统不能承传的遗憾和焦虑,但仍然努力去寻找真实的教育。在他的教育视野里,“真实”大抵是一个底线的坚守。对这个底线,他不会无原则地退缩,不会做一些教育人格分裂式的妥协。比如一面狂热追求北清率,一面又做出种种高姿态演说。他是实实在在地为每一个就读于学校的学生服务,努力创造适合学生自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他在一篇文章中说,“学校应当尽可能为全体学生提供合适的成长和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进步平台。既要为有潜力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服务,也要为什么都考不上的学生服务”。这种教育者的情怀在今天因日益稀薄而愈加可贵。
安静是姚跃林校长新著的关键词,或许也是他的心境。作为教育实践者,心有定力而智慧生焉。这种智慧,就是面对教育现实又试图超越教育现实的冲动与行动。
毫无疑问,我们身处一个变革的时代,中国的基础教育也正为这种变革提供着正向的力量。然而,我们也有一个越来越清晰的判断,曾经习以为常甚至是引以自豪的基础教育模式已渐渐不再适合时代的发展。中国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来到了一个时代转折点,我们可以隐约觉察出这个转折对人才提出的全新挑战,但教育却依然踱着旧脚步,跟不上时代步伐。更何况,对于社会而言,教育不能仅仅安于做一个追随者,而是要努力做一个超越者,一个早走几步的探路者,教育要以超越时代的独立性为社会谋划更美好的未来。这需要教育者的独立性,并在独立中获得清醒的思维和认知。
虽然坚守是艰难的,姚跃林校长说,“与学校相守,与师生相伴,我的内心充满阳光”。在我的“臆想”里,姚跃林应该是一位充满诗意的校长。这个诗意,是一种温暖的情怀,俯下身子服务教育,以一个“侍者”的姿态面对学校的学生、老师。而文字也是他的诗意、他服务教育的脚印。他在繁忙的教育工作中,用文字安放自己的思索,安放对教育和未来的期待,而这些文字集结成书,似乎可以称之为安静做教育的探索或者指南。他用自己的实践,在教育穿越现实迈向未来的道路上,安放上一块块路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