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的命名及历史沿革 痤疮是一种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常见于青春期男女,好发于面、胸、背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临床以丘疹、脓疱、结节和囊肿等多种损害为特征,易反复发作。 病在中医文献中,唐宋以前一般称“刺”、 “面皰”、面鼓皰”、“面粉渣”、“面嗣”等,明代以后又称“酒刺”、‘粉花疮”、“肺风粉刺”等,现代中医药高等院校的教材称厂:“粉刺”,俗称“暗疮”、“壮疙瘩”、“青春痘”等。虽文献命名不同,然与现代医学痤疮的临床表现是一致的。故目前不仅西医文献称“痤疮”,中医期刊及书籍也叫“痤疮”,极少数称“粉刺”。 病最早见于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如《素间,生气通天论》云:“劳汗当风,寒薄为鼓。”王冰注曰:“鼓刺长于皮中,形如米或为针……俗曰粉刺。”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曾有“年少气充,面生醜疮”的记载,明确提出本病发生在青少年面部,,故称“面皰”。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面疮候》描述:“面疱者,面上有风热气生疱,头如米粒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指出了病因和证候。唐代《干金方》、《外台秘要》和宋代《太平圣惠方》等名著,汇集了唐宋以前治疗该病的内服、外用方剂和单验方,为后世治疗本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明代《外科启玄》认为本病是“盖受湿热”所致,《外科正宗》指出“血热郁滞不散”而为之。清代《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肺风粉刺》云其: “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宜内服枇杷清肺饮,外敷颠倒散。”前述文献提出了粉刺的病因病机、证候表现和内外治法,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 内治法 辨证论治 肺热血热证:皮疹以红色丘疹为主,可有脓疱、红色结节。患处掀热疼痛,颜面潮红,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或弦数。治宜凉血清热为主,选用枇杷清肺饮加减。常用药物:人参、枇杷叶、桑白皮、黄芩、黄柏、甘草、鱼腥草、白花蛇舌草、丹参、生地黄、金银花、连翘等。若有脓疱者,加蒲公英、紫花地丁、蚤休等;有红色结节者,加夏枯草、浙贝母、玄参、生牡蛎等;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枳实。 ②肠胃湿热证:症见皮疹红肿,可有脓疱、结节、颜面油滑光亮,患处瘙痒疼痛。伴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纳呆腹胀,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化湿通腑。选用茵陈蒿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味。常用药物:茵陈、栀子、大黄、黄芩、黄连、黄柏、土茯苓、薏苡仁、实、厚朴、蒲公英等。若脓疱肿痛者,加野菊花、金银花、紫花地丁等;纳呆腹胀者,加陈皮、木香、焦槟榔等。 痰瘀互结证:症见皮损色红不鲜,以脓疱、结节、囊肿、疤痕为主。或伴有纳呆、便溏,舌质淡或暗红有瘀点,苔白腻,脉弦滑或细涩。治宜健脾利湿,化痰祛瘀,清热散结。选用参苓白术散合海藻玉壶汤、桃红四物汤化裁。常用药物:党参、茯苓、山药、生薏苡仁、海藻、昆布、浙贝母、连翘、半夏、夏枯草、桃仁、红花、丹参、当归、赤芍等。若囊肿坚硬难消者,加皂角刺、穿山甲、三棱、莪术、玄参、生牡蛎;疤痕明显者,加水蛭、土元或大黄廑虫丸、化痰散结丸,缓缓调治。 ④冲任不调:本证见于女子,面部肺风粉刺的发生和轻重与月经周期有明显的关系。月经前面部皮疹明显增多加重,月经后皮疹减少减轻。或伴有月经不调,经前心烦易怒,乳房胀痛不适,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数。治宜养阴清热,调理冲任。选用柴胡疏肝散合消痤汤(范瑞强方)加减。常用药物:柴胡、郁金、白芍、女贞子、墨旱莲、鱼腥草、蒲公英、丹参、山楂、甘草。月经后期不至,乳房胀,小腹隐痛,加香、王不留行;月经先期或月经来潮期间,去丹参,加益母草、香附。 ⑤阴虚内热:面部皮疹以红色或皮色粉刺丘疹为主,或伴有小脓疱、小结节,口干、心烦、失眠多梦、大便于结、小便短赤,舌红少苔或薄黄苔,脉数或细数。治宜滋阴泻火,清肺凉血。方选消痤汤,常用药物:女贞子、墨旱莲、知母、黄柏、鱼腥草、蒲公英、连翘、生地黄、丹参、甘草。若大便秘结不通,加大黄、枳实;大便稀烂不畅,舌苔厚浊,去生地黄,加土茯苓、茵陈;失眠多梦, 加合欢皮、茯神;肺胃火热盛者,加生石膏、地骨皮。 ⑥心火亢盛证:以丘疹型脓疱多见,伴心烦易怒,口舌生疮,目赤肿痛,便秘,尿赤,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数。治宜泻火解毒,方用泻心汤加减(马绍尧方)。常用药物:黄芩、黄连、生地黄、赤芍、牡丹皮、炙百部、丹参、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等。若口渴喜饮,口舌生疮,加生石膏、天花粉;月经色暗,夹有血块者,加桃仁、红花、益母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