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读书笔记】

 负鹏载舟 2017-06-14

我的【读书笔记】——痤疮

夜郎儒医



【读书笔记】之痤疮
目录:
一、张存悌经验:潜阳封髓汤加减
二、杨大猷经验:黄芩清肺饮
三、刘云龙经验:犀角地黄汤合泻心汤加减
四、朱仁康经验:
五、何桂英经验:女性面部痤疮的中药治疗
六、龚桂烈经验:消痤汤
七、王蒲宁等经验:枇杷清肺饮加减
八、范瑞强教授治疗女性痤疮经验撷菁
九、陈美教授治疗寻常性痤疮临床经验
十、臧堃堂经验:粉刺痤疮
十一、双安安经验:普济消毒饮治疗痤疮并感染
十二、倪大钧经验:粉刺从心治
十三、《中医湿热病证治》之痤疮
十四、张志礼经验:痤疮的中医药治疗
十五、徐宜厚经验:
十六、痤疮的九种中医外治法
十七、中医消痤方治疗痤疮
十八、中医治疗青春痘的经验





一、张存悌经验:潜阳封髓汤加减
案一:
张某,女,33岁,痤疮二三年,唇周痤疮点点,甚者有脓疱,口腔溃疡和齿龈肿痛反复发作,足冷过膝,口和,尿稍黄,便可,既往胃病多年,月经错后一周,舌淡赤胖润,脉滑软左寸浮。此一派阳虚,阴气上僭之象,治以扶阳潜纳,潜阳封髓汤加味:
附子10g       砂仁15 g      龟板10 g      黄柏10 g
炮姜10 g      牡蛎30 g      蜂房10 g      生地15 g
竹叶10 g      炙甘草15 g
3剂后口腔溃疡愈合,余无改进,守方继续调理,减去生地,加连翘,治疗1个月,痤疮消失,足膝转温,迄未复发。
案二:
周某,女,25岁,痤疮二三年,面颊痤疮点点,甚者有硬结,头时昏沉且痛,便秘而粘溏,二三天一行,腰酸乏力,手足不温,月经错后,一个半月一次,舌淡胖润,有齿痕,脉滑软,尺沉。辨为阳气不足,虚阳上越,潜阳封髓汤加味:
附子15 g      砂仁20 g      龟板10 g       黄柏10 g
川芎20 g      石决明50 g    龙、牡各30 g   蜂房15 g     
当归15 g      茯苓30 g      寸芸30 g       升麻10 g
连翘15 g      炙甘草15 g    大枣12个      生姜15片
5剂后头痛消失。余症均减,守方调整20剂,痤疮已愈。
【参考文献】张存悌.中医火神派探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11—312



二、杨大猷经验:黄芩清肺饮
川芎9 g      当归6 g      赤芍9 g      生地9 g   
葛根9 g      花粉9 g      红花6 g      黄芩9 g   
薄荷1 g
水煎服,每日一剂,亦可制成冲剂,当茶频饮。
中医辨证:粉刺属肺,为血热郁滞不散。
治法:清热滋阴,凉血活血。
【参考文献】李文亮,齐强,等.千家妙方(下).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2:149




三、刘云龙经验:犀角地黄汤合泻心汤加减
水牛角(先)30 g  生地30 g      赤芍10 g      丹皮10 g
黄连(冲)10 g    黄芩10 g     桑叶10 g     当归尾6 g
蝉衣(去头足)10 g
水煎服,每日一剂。
中医辨证:血热风胜。
治法:凉血疏风。
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主血,其华在面,患者平素嗜食辛辣,导致血热风胜,脉络受阻,风热相搏,上干于面,而成丘疹,方中水牛角、生地清心凉血;黄芩、黄连、丹皮泻火解毒;桑叶、蝉衣疏风通络;归尾、赤芍活血祛瘀,宗古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合诸药为凉血解毒,活血疏风,故病得愈。另:本方对“荨麻疹”、“过敏性皮炎”病机相同者亦有效。
【参考文献】李文亮,齐强,等.千家妙方(下).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2:150

四、朱仁康经验:
(一)、加味化瘀消坚汤
生地30 g     丹皮9 g       赤芍9 g     公英15 g
蚤休9 g      夏枯草9 g     昆布9 g     海藻9 g
炒三棱9 g    炒莪术9 g
主治:囊肿型痤疮
中医辨证:脾胃积热,熏蒸于肺,日久痰瘀积聚成疮。
治法:凉血清热,消痰软坚。
【参考文献】李文亮,齐强,等.千家妙方(下).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2:151
(二)痤疮(2例)
例一、玫瑰痤疮、须疮
张某,男,43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5年8月4日。
主诉:口鼻周围反复出现脓疱10余年。
现病史:10年前开始于鼻尖部出现小红疙瘩,渐延及鼻翼部及颊部,后又发展到下颌部及口唇周围,先为丘疹损害,后多变为脓疱,时轻时重,缠绵不愈。口唇周围起脓疱,疼痛,严重时影响张口,进食困难。
检查:鼻准、鼻翼及两颊部集簇之丘疹,潮红,浸润性损害。在口唇周围可见集簇之脓疱,基底部红肿。
脉弦滑,舌质红,苔黄腻。
中医诊断:羊胡疮。
西医诊断:①玫瑰痤疮。②须疮。
证属:脾胃湿热,上熏于肺。
治则:燥湿、清热、化毒。
药用:马尾连9g    黄芩9g    丹皮9g    赤芍9g
银花9g      连翘9g    蚤休9g    生甘草6g
苍术9g   
3剂,水煎服。
二诊:(8月7日)药后仍起脓疱。治拟凉血清热,燥湿清肺。
药用:生地30g     丹皮9g     赤芍9g     枇杷叶9g
      桑白皮9g    知母9g     生石膏30g  马尾连9g
      大青叶9g    苍术9g     陈皮9g   
共服12剂。
三诊:(8月22日)药后鼻准部潮红减轻,丘疹减少,口唇周围仍不断出现新的脓疱。
治则:清脾燥湿为主。
方药:苍术9g    陈皮9g    黄芩9g    马尾连9g
       赤芍9g    泽泻9g    银花9g    生甘草6g
6剂,水煎服。
四诊:(8月28日)鼻颊部痤疮已大部消退,口周围脓疱亦已少见。大便不畅。
宗前方,加生石膏30g、大青叶9g,6剂。加服大黄螫虫丸10丸,每日早晚各服1丸。
五诊:(9月4日)脓疱基本不起,嘱继服前方,并配合大黄螫虫丸,每日2丸,以巩固疗效。
例二、囊肿性痤疮
刘某,男,21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3年1月20日。
主诉:脸面出现痤疮疙瘩成囊肿状,已3年。
现病史:3年来脸面经常出现痤疮,开始起黑头粉刺,面部油多发亮,并起脓疱及囊肿,痒痛相兼,挤出脓后形成瘢痕疙瘩,时轻时重,缠绵不断,屡治无效。
检查:脸面颊部可见密集之黑头粉刺,散在脓疱、囊肿,成萎缩性瘢痕。两颌部可见瘢痕疙瘩,皮脂溢出明显。颈部、前胸、后背亦见多数类似之损害。脉弦滑,舌质红绛。
中医诊断:面疱。
西医诊断:囊肿性痤疮。
证属:脾胃积热,熏蒸于肺,日久痰瘀积聚成疮。
治法:凉血清热,消痰软坚。
药用:
生地30g     丹皮9g       赤芍9g    公英15g
蚤休9g      夏枯草9g     昆布9g     海藻9g
炒三棱9g    炒莪术9g
先后服21剂,逐渐趋轻,囊肿较平,已不常起脓肿,后即改制成丸剂,便于长期服用。方如下:
生地60g     丹参60g      赤芍60g     昆布30g
海藻30g     炒莪术60g    公英60g     蚤休60g      
夏枯草60g         
研末,水泛为丸,日服2次,每次服9g。
服丸药2~3月后,面部囊肿,大致趋平,明显改善。
【按语】痤疮,中医称“肺风粉刺”或“酒刺”。女性有的与擦劣质化妆品有关,故称为“粉刺”;男性与吸烟喝酒及吃刺激物有关,故称“酒刺”。“面皰”者,相当于囊肿性痤疮。《外科正宗》说:“肺风、粉刺、酒皶鼻三名同种。”可见我国古代医家已观察到痤疮、酒皶鼻之类,是同属于毛囊皮脂腺炎性一类疾患。
辨证论治   可分为二型:
1、        肺风型
证属:过食油腻,脾胃积热,上熏于肺,外受于风。
症见: 面起红丘疹,挤之有粉渣。脉细滑,舌质红,苔薄黄或薄布。
治则:清理肺胃积热。
方剂: 枇杷清肺饮加减。
药用:
生地30g     丹皮9g     赤芍9g     枇杷叶9g
桑白皮9g    知母9g     黄芩9g     生石膏30g  
生甘草6g
加减:大便干燥加大黄6g(后下)、大青叶9g,或配合服栀子金花丸(黄连30g知母250g天花粉375g黄柏375g大黄750 g栀子750 g黄芩750g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服6g,每日2次,开水送服)或大黄螫虫丸。
2、痰瘀型   囊肿性同时有瘢痕疙瘩损害。
证属:痰瘀交结。
治则: 活血化瘀,消痰软坚。
方剂:化瘀散结丸。
药用:
归尾60g    赤芍60g    桃仁30g    红花30g
昆布30g    海藻30g    炒三棱30g  炒莪术30g
夏枯草60g  陈皮60g    制半夏60g
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日2次,每服9g。
外治法:
1、颠倒散每日晚上用茶水调后搽1次,白天可洗掉。
2、去斑膏(大枫子仁、杏仁、核桃仁、红粉、樟脑各30g,制法:先将三仁同捣极细,再加红粉、樟脑,一同研细如泥,如太干,加麻油少许调匀)每日外搽1次。
防治:轻者有自愈倾向,可用热水肥皂洗面,减少油脂。感染时不宜挤压,以免感染扩散。少食油腻脂肪、糖、酒、辛辣之物,多食水果蔬菜。保持消化良好,大便通畅。
【参考文献】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皮肤外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02-206




五、何桂英经验:女性面部痤疮的中药治疗
女性面部痤疮多发生于青春期,其根本病因在于女性激素分泌失调,雄激素相对增多,导致皮脂腺功能亢进,皮脂腺分泌过多,有利于丙酸杆菌繁殖。
笔者对经前面部痤疮严重者,予以清肝泄热,凉血解毒。方用清肝凉血汤:
丹皮5g      栀子6g     绿萼梅9g     生地黄15g
赤小豆15g   丹参12g    赤芍12g      牛膝10g
金银花15g   连翘15g    甘草5g
大便干结者,加大黄通腑泄热。
经后予以滋养肝肾,活血凉血治疗。方用滋阴凉血汤:
女贞子15g   枸杞子15g    生地黄15g   熟地黄15g
桑椹子15g   黑穞豆15g  赤小豆15g   金银花15g
连翘15g     丹参9g       赤芍9g      甘草5g
10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每获良效。方中金银花、连翘、赤小豆清热解毒,消炎抗菌;牡丹皮、绿萼梅、栀子清肝柔肝,清泄郁热;生地黄、丹参、赤芍、牛膝凉血活血,化瘀清斑;女贞子、枸杞子、生地黄、熟地黄、桑椹子、黑穞豆滋养肝肾,凉血清热,具有植物雌激素样活性,以对抗雄激素而达到治本的目的。
治疗期间禁食辛辣燥热食物,禁面部化妆,保持面部清洁。
【参考文献】何桂英.女性面部痤疮的中药治疗.福建中医药.2005,36(1):15

六、龚桂烈经验:消痤汤
内服药:消痤汤。
酒军     青皮     银花     黄柏   
山楂     莱服子   三棱     莪术
昆布     海藻     夏枯草
水煎服,一日一剂,其药量可按患者年龄,体质强弱加减。
外用药:消痤洗剂。
贯仲20g    川楝10g    苦参30g    防风20g
姜黄20g    生地10g    地榆15g    大黄20g
土茯苓30g
煎水外洗,早晚各洗一次,一日一剂。
轻度:一般只用消痤洗剂治疗。中度、重度酌情加服“消痤汤”十天为一疗程。
讨论
痤疮俗称:“青春痘”、“暗疮”、“粉刺”。在青少年是最常见的毛囊皮脂腺的炎症皮肤病,与祖国医学文献中记载的“肺风粉刺”相类似。《医宗金鉴·外科心法》中关于肺风粉刺上说“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对美容危害甚大,影响患者身心健康。
目前对痤疮的治疗,主要从两方面:一是保持毛囊皮脂腺导管的通畅,使瘀积其内的皮脂排出。二是制止微生物的生长。消除炎症感染,本病祖国医学认为多由于过食油腻,脾胃积热,上熏于肺,肺受于风而引起,日久痰瘀交结反复发作,病程迁延,治宜清热凉血,化湿消炎,活血化瘀,消痰软坚为主。
内服方中:酒军、银花、黄柏、姜黄等清热凉血,引邪热下行,青皮疏肝理气,散结消滞,山楂、莱服子都能消食化积,山楂善消腻肉积,治高脂血症,又能活血散瘀,莱菔子又能降气化痰,三棱、莪术化瘀散结,昆布、海藻、夏枯草消痰软坚,其药合用力专效宏,共扫邪毒。
外用洗剂中,贯仲、川楝能杀虫止痒,又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苦参、清热除湿,防风祛风胜湿,姜黄、生地、地榆、大黄既能破瘀行气,清热凉血,通经止痛,又能散瘀消肿,诸药配伍更增加清热解毒,杀虫止痒,活血化瘀,促进疮面消散愈合。
中、重度患者,内治及外治结合,内清外消,相得益彰,收功迅速,根治而不复发,整体及局部治疗相结合,因而疗效显著。本法药源广,价廉,无副作用,效果尚佳,便于使用。
【参考文献】龚桂烈.消痤汤治疗痤疮38例.光明中医.2005.20(1):58-59

七、王蒲宁等经验:枇杷清肺饮加减
枇杷叶15g  北沙参10g    黄芩10g    黄连6g
栀子10g    桑白皮10g    金银花15g    连翘15g
升麻10g    皂角刺5g     赤芍6g       芦根15g
甘草5g
水煎服,每日1剂。
先用温水约200mL浸泡药物约30min,然后煎10min即可,重复再煎第2次,方法同前。将2次药水混匀分2次(早晚各1次)服用,2周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3天,治疗3个疗程统计结果。服药期忌食油腻辛辣食物。
皮损色红明显加生地10g,丹皮6g;结节囊肿加浙贝母12g,夏枯草15g;脓疱加蒲公英、野菊花各15g;皮脂溢出多加山楂、白花蛇舌草各15g;色素沉着加桃仁10g,丝瓜络6g;大便干加大黄3g。
讨论
痤疮系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疾病,西医认为痤疮的发病与雄性激素、游离脂肪酸刺激、毛囊漏斗部过度角化及病原微生物特别是痤疮丙酸杆菌引起的炎症作用有关。其中,雄激素在痤疮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且这种作用是通过与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作用而发挥的。本病属于祖国医学中粉刺的范畴,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复感风邪而发病,治当清肺胃湿热、佐以解毒。枇杷清肺饮见于清·吴谦《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原方由人参、枇杷叶、甘草、黄连、桑白皮、黄柏6味药物组成,今昔对比去人参、黄柏,加入黄芩、金银花、连翘、栀子、赤芍、北沙参、升麻、皂角刺。方中首选枇杷叶宣肺清热为主药,“保柔金而肃治节,香而不燥”(王孟英语),肺气降,一身之气皆降;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降,腑气通,积热因而得泄;肺乃娇脏,肺热叶枯,故配北沙参益肺气,清肺热,养胃生津;配黄芩、桑白皮清肺水;黄连清泄心胃之火;栀子清泄三焦;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且连翘泻火解毒,能清瘀散结,为疮家圣药;升麻升阳发表,透疹解毒,载药上行入肺胃二经,使脾升胃降,还其气化之常;佐以皂角刺托毒消肿,辛温反佐;赤芍凉血祛瘀,防热与血结;芦根引热下行,使邪有出路;生甘草清热解毒,平调升降,调和诸药为使。诸药配伍,药中病机,因而显效。
【参考文献】王蒲宁,王学军.枇杷清肺饮加减治疗痤疮64例.辽宁中医杂志.2005.32(5):432-433

八、范瑞强教授治疗女性痤疮经验撷菁
关键词: 范瑞强; 痤疮; 病机; 中医药疗法
  范瑞强,男,1953年生,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1978年广州中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分配到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工作,1988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皮肤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为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多年来,主持和参与部委级科研课题10项,获厅局级以上科技成果奖6项,其中主持完成广东省科委“八五”攻关项目《治疗真菌感染的中医药研究》,获1995年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和1996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编著《实用皮肤病性病验方精选》,主编《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性病》、《中西医结合临床皮肤性病学》、《中医皮肤病临证精粹》,副主编《皮肤性病中医治疗全书》等专著3本,参与编写专著5本。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性病学组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和中医美容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范教授认为,青春期女性痤疮病机主要为肝气郁结、阴血亏虚、冲任失调,治疗上从调节冲任入手以疏肝滋阴、兼以清肺凉血活血,应用柴胡疏肝散和二至丸为基本方随症加减。
1 辨病机,注重肝肾肺
《内经》云:“女子以肝为先天……百病皆生于气。”现代女性由于生活节奏紧张,工作学习繁忙,每多忧思忿怒,郁结伤肝,肝的疏泄失畅,以至肝气郁结,郁而化火则耗伤肝阴,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同源,肝阴亏虚则肾阴不足,肾阴不足不能上滋于肺则肺阴不足。又肝属木,肺属金,木郁生火反侮肺金,形成木火刑金,肺金被木火所刑,肺阴不足,肺火偏旺,郁于表皮而发痤疮。肝为冲脉之本,肾为任脉之本,肝肾阴血不足则冲任失养不调,冲任不调则月经不调出现痛经、经前乳房胀痛、经期及周期不调等,并伴着面部痤疮随月经周期而发。另一方面,阴阳消长是维持女性正常月经周期变化的基础,经前期为阳长期,容易引起肝阳有余而肝肾阴血不足,正是这种阴阳不平衡导致了女性痤疮患者往往月经前皮损增多加重。所以肝气郁结,阴血亏虚,冲任失调为女性痤疮发病的主要病机。
2 论治法,强调冲任调和
《妇人大全良方》云:因经不调而生他病,当先调经,经调则他病自愈。
治疗以疏肝滋阴、调节冲任兼以清肺凉血。疏肝以调节气机,以开郁行气,肝气得疏,气血畅,则经病愈;滋阴补肾以益先天之真阴,精血旺则月经自调。肝气舒,肾阴足则冲任得调,月经正常。肺主皮毛,清肺凉血促使肺调节功能正常,则痤疮自愈。在用药方面,月经不调者根据月经周期用药,一般经前血海充盛予以疏导;经中血室大开,血海空虚,慎用寒凉及大热之品,以平药调补月经。青年女性月经先期多因血热,以清热滋阴调理冲任,月经后期多由于肝郁气滞血瘀而致,治以疏肝行气活血。从现代医学来看痤疮发病主要与内分泌失调、皮脂腺分泌过多、毛囊微生物感染等因素有关。中药调节冲任疗法恢复了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正常功能,从而起到调节内分泌作用。
范教授治疗女性痤疮基本方以柴胡疏肝散和二至丸加减组成疏肝滋阴消痤汤,组方为
柴胡12g      郁金12g      知母12g     白芍15g
女贞子20g    旱莲草20g    丹皮12g     生地15g
鱼腥草20g    甘草3g。
方中,以柴胡、郁金、白芍疏肝解郁;女贞子、知母、旱莲草、生地、丹皮以凉血滋阴,共同调节冲任;鱼腥草、甘草以清肺热。皮疹颜色较红有炎症加蒲公英、银花清热解毒;囊肿多加连翘、浙贝母解毒散结;面部油脂分泌过多加用茵陈、土茯苓、白花蛇舌草以清热利湿去脂;月经期间加用益母草、黄芩、香附以清热调经;月经后期、量少,痛经明显者加用丹参、香附以活血化瘀,通经止痛;月经前乳房胀痛明显加蒲公英、玄胡以散结止痛。
3 病例举例
某女,18岁。2003年3月初诊。面部皮疹反复3年。就诊时面部红丘疹、粉刺,少量脓疱,皮损反复发作,月经前加重,月经正常,但经前乳房胀痛,纳寐可,二便调。查前额、颊部满布红丘疹、白头粉刺及少量脓疱,舌质红、苔黄,脉细数。
诊断寻常型痤疮,肺风粉刺(肝郁阴虚内热)。治疗以疏肝滋阴消痤汤加减,药用:
柴胡12g      郁金12g     白芍15g     女贞子20g
旱莲草15g    益母草15g   丹参20g     鱼腥草20g
丹皮15g      甘草3g
治疗14天后,丘疹粉刺减少,脓疱、结节消退,留下色素沉着,无新发皮疹,经前乳房胀痛不显。继续一周,皮疹全部消退,留下少量继发性色素沉着,无新发皮疹。
【参考文献】张晓梅.范瑞强教授治疗女性痤疮经验撷菁.中医药学刊.2004.22(4).588

九、陈美教授治疗寻常性痤疮临床经验:
(一)、病因病机
    对于本病古代医家多有论述,如《诸病源侯论·面疱侯》:“面疱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疱,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外科正宗·肺风粉刺酒皶鼻》:“肺风、粉刺、酒皶鼻三名同种。粉刺属肺,糟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外科大成·肺风粉刺》:“肺风由肺经血热郁滞不行而生酒刺也。”《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肺风粉刺》:“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辨证论治主要从肺热、血瘀入手。现代医家多认为,肺经蕴热,外感风邪,邪热犯于肌肤,上熏头面而发;或因过食肥甘,脾胃受纳运化失常,湿热内生,溢于肌肤;又或脾失健运,水湿内停,郁久凝结成痰,气血凝滞肌肤;女性经前发疹或皮疹加重,又与冲任不调、气血失和有关。
(二)、辨证论治
痤疮的临床特点表现为面部和胸背部的白头粉刺、黑头粉刺、炎性斑疹、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伴有不同程度的皮脂溢出。
痤疮的演变过程初为皮脂溢出,皮肤油腻光亮,出现白头粉刺、黑头粉刺,辨证为脾胃受纳运化失常,或过食肥甘致湿邪内生,外发肌肤;加之外感风热之邪,或湿邪内蕴化热,上熏于肺,阻滞气血,毒热腐肉为脓,血瘀凝滞,发于肌肤,则见炎性斑疹、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又肺主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故痤疮的辨证论治,病位主要在肺(大肠)脾(胃),病邪为湿、热、毒、瘀。
1、        肺胃湿热
证侯特点:皮疹以白头、黑头粉刺,炎性斑疹、丘疹为主,少量脓疱,伴有不同程度的皮脂溢出,或伴痒、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清泄肺胃湿热
方药:金银花、野菊花、玫瑰花、连翘、黄芩、青蒿、苦参、生薏米。
加减:①较多红斑皮疹者,加茅根、桑白皮、青蒿;
②大便干者,加枳壳、熟军;
③皮脂分泌较多者,加泽泻、龙胆草;
④痛经或经血色黑有块者,加芍药、当归。
外用药物:每晚以水调颠倒散涂于皮疹处,晨起洗去。
2、        毒瘀互结
证侯特点:皮疹以炎性丘疹、脓疱为主,见数量不等的结节、囊肿及瘢痕,皮疹红肿疼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软坚
方药:金银花、野菊花、连翘、黄连、公英、地丁、当归、丹参。
加减:①结节、囊肿较著者,加鱼腥草、山楂、夏枯草;
②瘢痕较著者,加桃仁、红花、乳香、没药;
③皮疹严重者,也可酌情选用梅花点舌丹、西黄丸、大黄螫虫丸等药物配合治疗。
外用药物:黑布化毒膏点涂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瘢痕可单用黑布药膏涂布。
(三)、辨证要点
1、辨脏腑
痤疮与肺、脾、肝、心四脏关系密切。除前面已经提到的肺、脾两脏外,因情志不遂,肝气不行,或冲任不调,致肝的疏泄功能失调,也是发生本病的重要因素;又《内经》有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因此,理肝气、清心火也是本病的重要治疗原则。
2、辨体质
人体存在着形态结构、身体心理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必然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发展。《灵枢·逆顺肥瘦》及《灵枢·卫气失常》就已有关于体质内容的记载。元·朱丹溪《格致余论》进一步将体质与疾病联系在一起,提出了“肥人多痰,瘦人多火”的著名观点。因此,辨体质可以很好地指导疾病的治疗。根据中医理论,应主要注意不同体质的阴阳之别、强弱之分、偏寒偏热之异。
3、        辨皮损
皮损辨证是皮肤科治疗的基础。本病中粉刺辨证为湿邪阻滞;炎性丘疹多辨证为热在腠理;脓疱多为湿热郁滞,腐肉为脓;结节、囊肿多是湿热阻滞并与瘀血互结;瘢痕为气滞血瘀;疾病后期的炎性红斑是余热未清,气滞血瘀;皮脂分泌较多属湿热内蕴。
4、        辨兼症
本病常与患者的胃肠功能、情志及女性的月经情况等相关,因此对口干或口苦,便秘或便溏,情志或急躁,或抑郁及月经的提前错后、痛经与否、经血形态等伴随症状,也要仔细分析原因,辨明性质,正确施治。
(四)、日常调护
除针对性的治疗外,日常生活中的皮肤护理,以及饮食结构的调理、不良生活习惯的改变都非常重要。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注意调整消化道功能。改变饮食习惯,少吃高脂肪、甜食及油炸、辛辣食品以减少油脂分泌,多食蔬菜、水果及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以及保持大便通畅。
2、注意清洁面部。面部油脂分泌多时,每日至少需认真温水清洁面部3次(尤其是在夏季气候炎热、空气湿度大时),且清洁产品宜选择温和不刺激、偏酸性的产品(如市售硼酸香皂或具有消炎作用的两面针香皂)。患处避免用手挤捏,禁用溴、碘类药物。因不当地挤压患处,会使炎症深入,病情加重,病程延长,及造成炎症后色素沉着持续经久不退。溴、碘类药物会诱发粉刺形成。
3、女性患者还要注意面部不要使用油脂类的护肤品,少用扑粉,少化浓妆。
4、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吸烟、饮酒、作息时间不规律以及情绪波动、精神压力大都对本病治疗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适当地调整心态,注意劳逸结合,戒除烟酒,建立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病情的缓解和痊愈。这也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整体观。
(五)、典型病例
万某,男,24岁,2004年11月13日初诊。主诉颜面起疹4年余,无明显诱因,皮疹呈进行性加重。曾在外院以“痤疮”服用泰尔丝、美满霉素等药物,但效果欠佳。现症见:颜面部皮疹,伴轻度疼痛,舌红,苔白,脉弦。皮科查体:颜面多发黄豆至花生米大小结节、囊肿,少量粉刺、炎性丘疹、脓疱,伴皮脂溢出。
诊断:寻常性痤疮
辨证:湿热内蕴,毒瘀互结。
立法:清热除湿,解毒活血。
方药:金银花15g   野菊花15 g   鸡冠花10 g    桑白皮10 g
丹皮10 g     赤芍10 g     当归10 g      苦参10 g
生苡米20 g   连翘10 g     黄芩10 g      茅根30 g
服7剂。
外治:硫雷洗剂外用整个皮损区;甲硝唑软膏外用丘疹、脓疱;复方化毒散软膏与黑布药膏等量混匀外用结节、囊肿。
二诊:2004年11月20日。皮疹改善,结节、囊肿也明显缩小,舌脉同前。前方续服14剂。外用同前。
三诊:2004年12月11日。结节、囊肿已不明显,皮疹以炎性丘疹为主,舌红,苔白,脉滑。前方去鸡冠花、连翘、黄芩,加枇杷叶10 g,黄连10 g,蒲公英15 g,续服14剂。外用不变。
四诊:皮疹基本平复,纳可,二便调,舌脉同前。改以本院自制“痤疮合剂”巩固治疗。
(北京中医医院  娄卫海  王莒生)
【参考文献】王莒生.名老中医经验集.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469-472




十、臧堃堂经验:粉刺痤疮
寻常性痤疮(一)
【案例】患者,男,22岁。1998年9月28日初诊。
面部痤疮3年余,以额、面颊、颏部为主,先发红色小丘疹,高出皮肤,触之碍手,挤压后有如小米粒状皮脂样物溢出,诊断为“痤疮”。曾给予中西药物及面膜等治疗,时轻时重,屡发不绝。刻诊:面部可见多个炎性丘疹,中央可见粉刺、部分有感染,面部还有较多粉刺愈后留下的疤痕及色素沉着。伴口干苦、夜寐欠安,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质红、苔薄黄,脉细弦。因肺胃积热上蒸于头面。治宜清肺泻胃,凉血消痤,用牛角四妙汤加味治疗。
水牛角30g(先煎) 苍术10g      黄柏10g      川牛膝10g
青黛10g(包煎)    紫花地丁10g  赤芍10g      野菊花20g    紫草15g           丹皮10g      淡竹叶10g    防风10g
生苡仁20 g
7剂,每日一剂,水煎2次,饭后分服。
二诊(1998年10月5日):服上方后,未见新发丘疹,部分炎性丘疹炎症消退,颜色变淡,未见口干苦,仍夜寐欠安,大便干结,舌脉同前,治从前意。
生地20g       丹皮10g         赤芍10g     紫花地丁10g   
川黄连5g      土茯苓30g       野菊花20g   紫草15g   
防风10g       生大黄10g(后下) 生甘草10g  火麻仁20g炒枣仁20 g     夜交藤20g
7剂。
三诊(1998年10月12日):服上方后,未见新发丘疹,炎性丘疹基本消退,颜色变淡,夜寐转安,大便正常,舌淡、苔薄,脉弦细。效不更方,仍守原方7剂,以巩固疗效。
经以上治疗后,炎性丘疹消退,以后也曾因食用辛辣厚味之品出现新发丘疹,服上方后依然有效。
【按语】粉刺是青春期常见的皮肤病,类似于现代医学的“寻常性痤疮”。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肺胃积热、外感风热及饮食失节有关。如《外科正宗》云:“肺风属肺热,粉刺、酒皶鼻,酒刺属脾经。此四名同类,皆因血热郁滞不散,又有好饮者,胃中糟粕之味,熏蒸肺脏而成。经所谓有诸内形诸外,当分受于何经以治之”。在治疗上就以清肺泻胃、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疏风散热、调摄冲任为主。《医宗金鉴》云:“肺风粉刺,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宜内服枇杷清肺饮,外敷颠倒散,缓缓自收功也。”臧教授对痤疮之治疗属肺胃积热,血热偏盛者,常用自拟的牛角地黄汤;湿热皆盛者,用牛角四妙汤;肝火盛者,用龙胆泻肝汤;肾阴虚者,在六味地黄丸方中加清热泻火药;妇女痤疮兼冲任失调者,以六味地黄丸为基本方,再按月经的周期性变化给予辨证施治治疗。
寻常性痤疮(二)
【案例】患者,女,25岁。1998年10月5日初诊。
面部,后背常发作丘疹,或黑头粉刺,面部有较多的丘疹发病后的色素沉着及黄褐斑、伴经前乳胀、经期下腹痛、夜寐梦扰、夜尿频多,腰膝酸软。3天前无诱因面部出现较多的丘疹,伴心烦、口渴、大便秘结、舌红、苔薄黄、脉滑数。素体肾阴不足,阴虚内热,致热毒之邪内侵,火热炎上,发于面部,宜补肾养阴,清热解毒。
生地10g         熟地10g     山萸肉10g     丹皮10g
赤芍10g         炒栀子10g   黄芩10g       紫草10g
青黛10g(包煎) 连翘15g    生大黄10g      淡竹叶10g
生甘草10g
7剂,每日1剂,水煎2次,饭后分服。
二诊(1998年10月14日):服上方后,未见新发丘疹,大便已通畅,心烦、口渴缓解,仍感夜寐梦扰,夜尿频多,腰膝酸软,舌质淡红、苔薄,脉滑数,仍守上法治疗。
生地10g        熟地10g       山萸肉10g     丹皮10g
赤芍10g        炒栀子10g     黄芩10g       夜交藤20g
合欢皮15g      桑寄生10g     益智仁10g
三诊(1998年10月21日):服上方后,夜寐稍安,夜尿减少,仍腰膝酸软,月经已于2天前来潮,月经量少,色暗,下腹痛,舌脉同前,治宜补肾活血,调理冲任。
生地10g        熟地10g       山萸肉10g     丹皮10g
赤芍10g        泽兰10g       茺蔚子10g     丹参20g      
川断10g        制首乌20g     黄芩10g               柴胡10g
当归10g
7剂煎服。
患者经以上治疗2个月后,面部未见新的丘疹,丘疹所致色素沉着及黄褐斑明显消退,面部红润,夜寐安,夜尿次数明显减少,月经量增加,经色正常。
【按语】肺风粉刺的发病主要与肺胃积热、冲任失调有关。臧教授治疗妇女的痤疮常以六味地黄丸加生地为基本方,再按卵巢周期性变化及临床辨证给予治疗。在月经后期或黄体退化出血后,在基本方中加生黄芪30g,当归6g,旱莲草20g,女贞子10g,制首乌20g等益气血、养阴液药。在排卵期前后,依病人肾之阴阳不足情况,酌情加用巴戟天10g,菟丝子10g,仙灵脾10g,龟板10g,制首乌20g,女贞子10g,旱莲草10g等补肝肾,促排卵,健全黄体功能药。月经将至及月经期,在基本方中加泽兰10g,茺蔚子10g,川芎10g,丹参20g等活血化瘀调经药。若病人兼见新的痤疮出现,伴心烦、口渴、便秘者,可选加清热解毒之野菊花10g,银花10g,连翘10g,紫花地丁10g,紫草10g,青黛10g,蒲公英20g,栀子10g,制川军5g;若夜寐梦扰者,加合欢皮10g,夜交藤20g;若经前乳胀,经期腹痛者,加制香附10g,五灵脂10g(包煎),延胡索10g;若腰膝酸软,夜尿频多者,加益智仁10g,覆盆子10g,桑寄生10g。
【参考文献】钟洪,吴绪祥,彭康.臧堃堂医案医论.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151-154

十一、双安安经验:普济消毒饮治疗痤疮并感染
某男青年患痤疮并感染,面部红肿,痤疮密集连片,两颊化脓溃破,瘢痕挛缩,并有新成之皮下脓疖10余处,小如谷粒,大如蚕豆,触之有液波感,面容可怕。患者苦痛不堪,羞于行路。吾省之,痤疮喜发于男女青春期,盖青春期乃人生长最速之时,如天之春,其性升发畅达,若稍有抑郁,则血络不通,郁而化火,灼烧肌肤而成此疾。故其治疗,应清其热,解其毒,发其郁,升其性,通其络。故以普济消毒饮去芩连之苦寒,加桑叶、菊花、蝉蜕、金银花、丝瓜络,初服2剂,面部肿胀消退,痤疮渐没,后嘱其再进3剂,脓液吸收,痤疮消失,而面容焕然一新。
【参考文献】刘尚义.南方医话.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25-326

十二、倪大钧经验:粉刺从心治
粉刺多发于颜面、胸、背等处,因挤之有米粒样白色粉质而得名。又名“肺风粉刺”,俗称“青春颗”,广州民间谓之“暗疮”,现代医学称为“痤疮”。本病多发于青年男女。
一般认为,本病是由于肺经风热,熏蒸皮肤而成,故以肺施治,多用《医宗金鉴》枇杷清肺饮为主方治之。余在多年临诊实践中,见本病有疮疹颜色鲜红,面部烘热或灼热感、溲黄、舌尖红、心烦急躁之症者,并不少见,实系不同程度的心经火热征象,故从心施治,投以水牛角地黄汤(水牛角代犀角地黄汤中的犀角)加味治之,每获显效。余初用水牛角地黄汤时囿于《千金方》治热燔于血分之说,药量偏小,继思地黄、芍药、牡丹皮三味是外科常用的清热养阴散瘀药。三药同见于一方中亦为多见,一味水牛角能改变本方多大性能?于是渐增用至一般药量,甚至较大药量,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
《内经》云:“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从经络分布及病因病机,说明心经有热,郁于肌肤,发为“粉刺”。至于本病反复发作,痼疾难愈,乃系心经伏热,恋而不去,每遇辛辣炙(糐)之食,或七情气郁化火之因,增加血热,疱疹则随之而起。加味水牛角地黄汤有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之功,用以治疗心经血热,血热去,瘀滞散,疱疹继之得解。
【参考文献】刘尚义.南方医话.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26-327

十三、《中医湿热病证治》之痤疮
痤疮,俗称“粉刺”、“青春痘”,是青春期常见的一种毛囊皮脂腺的炎症,表现为丘疹、脓疱结节等,它多发于皮脂腺分布较多的部位,如面部、胸背部。《诸病源侯论》载:“面疮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疮,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
(一)湿热与发病的关系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肺热熏蒸,血热郁滞肌肤,或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湿郁化热,酿湿成痰,湿热夹痰,凝滞皮肤而发疹;或过食油腻辛辣食物,脾胃积湿生热;或冲任失调,湿热火毒不能下行,反而上逆,阻于肌肤,导致皮肤疏泄功能失畅而成痤疮。湿性粘滞,缠绵难解,故湿热型痤疮病程较长。
(二)相关临床表现
1、肠胃湿热型:皮疹红肿疼痛,伴便秘溲赤,纳呆腹胀,苔黄腻,脉滑数。
2、肝胆湿热型:皮疹红肿疼痛,伴烦躁易怒,口苦,两胁胀痛,小便黄赤,妇女可见白带黄稠,舌红苔黄腻,脉象弦滑。
3、脾虚湿热型:颜面皮肤油腻不舒,皮疹色红不鲜,发而不透,有丘疹、脓疱或结节等,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同时伴有神疲纳呆,便秘或便溏,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腻,脉濡滑。
(三)相应治疗方法
治宜清热祛湿,凉血解毒。多用内服与外用方相结合的方法。
肠胃湿热型可用茵陈蒿汤化裁,药用茵陈、大黄、栀子、枳壳、厚朴、生地、赤芍等;
肝胆湿热型可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用车前子、木通、龙胆草、黄芩、栀子、虎杖、苡仁、泽泻、焦楂、生首乌、蒲公英、紫花地丁等;
脾虚湿热型可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药用党参、苍术、白术、茯苓、淮山药、白扁豆、蒲公英、黄连、紫花地丁、生甘草等。
外治:用中药煎汤熏洗或外洗患处,或用中药面膜敷面等,药用茵陈、紫花地丁、野菊花、白花蛇舌草、苦参、栀子、土茯苓等。
(四)验案举例
例1、王某,男,22岁,工人。1996年4月12日初诊。
粉刺丘疹此起彼伏发作1年余,颜面潮红,粉刺脓疱焮热疼痛,口鼻干燥,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薄黄腻,脉弦滑。
此为肺胃湿热蕴阻肌肤,外感毒邪,治以清除肺胃湿热,佐以化毒,予:
枇杷叶10g     桑白皮10g   黄芩10g           栀子10g
野菊花8g      黄连6g      白茅根30g         生槐花15g
赤芍10g       苦参10g     生大黄6g(后下)  蒲公英20g
局部感染处外用氧氟沙星凝胶。服药5剂后,其颜面潮红有所减退,二便正常,原方大黄减量至4g,加生白术10g,生苡仁5g,守方服用1个月,其饮食二便均保持正常,面部皮肤损害逐渐痊愈。嘱其注意面部皮肤卫生,保持饮食清淡,避免油腻及辛辣之品,半年后随访未复发。(《江苏中医》1997年第11期24页)
按:方中枇杷叶、桑白皮清肺泻肺,黄芩、栀子、黄连清热除湿,野菊花、苦参清热解毒,白茅根、生槐花、赤芍清热凉血,诸药合用,湿热得除,痤疮自清。
例2、张某,女,24岁,1997年10月8日初诊。
额部、双颊为主散在米粒至高粱大小的丘疹、脓疱,皮损中掺杂有黑头粉刺,自觉脸部烘热、灼痒、疼痛,月经来潮前加剧,口臭,喜冷饮,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滑略数。证属肺胃湿热,外感毒邪,血热蕴结。药用自拟消痤汤。处方:
桑白皮10g     枇杷叶10g     黄芩10g     白花蛇舌草30g
土茯苓15g     当归10g       苦参10g     香附10g  
益母草6g      柴胡6g        全瓜蒌30g   大黄10g(后下)
生甘草10g  
水煎服,每日一剂。
二诊:服药3剂,皮损减轻,部分开始消退,面部烘热,痒痛缓解,大便通畅,续服上方。
三诊:共服上方14剂,皮损大部变平,未出新疹,油性分泌物减少,月经前皮损加重情况明显缓解,舌质暗红,苔白,脉弦滑,于前方去大黄、瓜蒌,加生白术10g,生薏米10g。
四诊:又服7剂,皮损消退,自觉症状消失,达临床治愈。(《北京中医》2000年第3期25页)
按:本例证属肺胃湿热,方用桑白皮、枇杷叶、黄芩泻肺清热,白花蛇舌草、苦参、土茯苓清热除湿,当归、柴胡、香附、益母草舒肝理气,活血调经,生甘草调和诸药。
例3、张某某,女,22岁,导购员,1998年6月初诊。
患者半年前双侧面颊部痤疮,口服苦参丸,外用苯甲酰液,药后症状减轻,后因工作繁忙,未坚持治疗,致病情时轻时重。检查:双侧面颊及口周紫红色丘疹密布,大小不一,部分有脓头,伴红肿疼痛。病人自觉口臭,便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辨证:湿热蕴结。治法:清热化湿通腑。处方:
茵陈12g      苡仁12g      苦参12g      栀子12g   
黄柏12g      连翘12g      野菊花12g    鸡冠花12g
丹皮12g      当归12g      陈皮12g      甘草6g
服10剂。同时3日1次中药面膜治疗,外涂痤疮膏2次/日。10日后复诊,见丘疹大部消退,脓疱未见。继服前方5剂而愈。(《北京中医》1999年第4期54页)
按:本例患者证属湿热蕴结,药用茵陈、苡仁、栀子、黄柏、丹皮等清热利湿,连翘、野菊花、苦参等清热解毒。诸药合用,湿热得清,痤疮自愈。
(五)临证备考
用三仁汤加减基本方治疗痤疮138例,方用杏仁10g,蔻仁3g(后入),生苡仁50g,竹叶10g,滑石10g,生枇杷叶10g(去毛),桑白皮15g,白花蛇舌草30g等,每日1剂,上药浸泡半小时,再煎煮半小时,每剂煎2次,药液混合后分早晚2次服用,1个月为1疗程,连续服用2~3个疗程,服药期间忌辛辣、烟酒、海腥发物。结果临床治愈102例,占73.91%;好转31例,占22.46%;无效5例,占3.62%。总有效率为96.38%。(《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0年第3期21页)
兰氏等认为寻常性痤疮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肺胃湿热蕴结,复感毒邪,或肝郁气滞或冲任不调所致。用芩参粉刺清口服液治疗寻常型痤疮68例,药用黄芩、丹参、连翘、栀子、白花蛇舌草、益母草、黄精、柴胡、桑白皮、枇杷叶等,每10毫升含生药8.5克,结果痊愈23例,显效29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4%。并实验发现男性痤疮患者血清雌二醇(E2)水平升高,而女性迟发性或持久性痤疮患者血清睾酮(T)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经中药芩参粉刺清口服液治疗对患者性激素水平有一定调节作用,使较高的T和E2均趋于下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年第8期622页)
采用中药痤疮饮加味治疗痤疮162例,药用瓜蒌皮、茯苓各12克,黄芩、天葵子各9克,当归、薏苡仁各20克,丹参15克,水煎服,日1剂,5周1疗程。结果有效率达94.4%。此方有清热利湿、消肿散结的作用,现代药理提示瓜蒌皮、黄芩、当归、丹参、天葵子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皮肤真菌的作用。(《陕西中医》2000年第3期119页)
用中药加熏蒸治疗肠胃湿热型痤疮380例,方用Ⅱ号消痤饮:双花15克,连翘15克,地丁15克,野菊花10克,蛇舌草15克,白芷10克,苦参10克,生大黄9克,栀子10克,土茯苓15克,生草6克。结果痊愈109例,占58.60%;显效43例,占23.13%;有效31例,占16.67%;无效3例,占1.61%。总有效率为98.39%。(《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17页)
用单味茵陈治疗痤疮100例,取茵陈50克,水煎,每日分2次口服,7天1疗程,结果痊愈65例,显效33例,好转2例,总有效率100%。(《临床皮肤科杂志》1987年第4期214页)
【参考文献】盛增秀.中医湿热病证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91-195




十四、张志礼经验:痤疮的中医药治疗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发生于面、胸背等处,与中医文献记载的“肺风粉刺”相类似。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肺风粉刺记载:“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
(一)辨证论治
根据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我在临床上将本病分为4个证型:
1、肺胃湿热型
主症:皮疹以红色丘疹为主,面色红且出油较多,可自觉瘙痒,伴食多,口臭,喜冷饮,大便干燥,舌质红,苔白或黄腻,脉弦滑。
辨证:肺胃湿热,外感毒邪。
治法:清肺胃热,除湿解毒。
方药:枇杷清肺饮加减。
枇杷叶10g     桑白皮15g     黄芩10g     栀子10g  
黄连10g       熟军10g       丹皮15g     双花15g
连翘15g       公英30g       生薏米30g   车前子15g等
分析:方中枇杷叶、桑白皮、黄芩清肺热;黄连、栀子清胃热;栀子兼清三焦实火;双花、连翘、公英清热解毒;生薏米、车前子清利湿热;佐以丹皮凉血,熟军泻热通便。
2、毒热蕴结型
主症:皮疹以脓疱和结节为主,色较红,伴疼痛,此起彼落,反复不断,大便干燥,可数日不行,小便黄,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滑或数。
辨证:毒热互结,蕴于肌肤。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散结。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梅花点舌丹加减。
银花、野菊花、公英、地丁、连翘、黄芩、丹皮、赤芍、夏枯草、乳香、没药、大黄等。
分析:方中银花、野菊花、公英、地丁、连翘清热解毒;丹皮、赤芍凉血;夏枯草、乳香、没药散结;更用大黄泻热破积,佐以黄芩清热燥湿。
3、湿毒血瘀型
主症:面部、胸背除米粒大小丘疹外,常发生黄豆大或樱桃大之结节或囊肿,皮色暗红,颜面皮肤出油较多,舌质暗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