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也代表着龙图腾,是中华民族统一的标志。传说最初的“龙”来自一个团结勇敢且骁勇善战的部族,他们每攻陷一个部落打败一个部族的军队,夺得带有部落图腾图案的战旗后便收藏起来,久而久之,他们已经打败了很多曾威名远扬的部族,这个战无不胜的部族把缴获的战旗聚起来并裁下所需部分,拼凑起来便有了最初的“龙”,龙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威力,不容置疑的统治力。龙是东亚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为百鳞之长 。龙在传说里有多种类型,共同特点是躯长、眼睛突出、嘴边有长须、四只爪子、鳞片大、腥味浓烈、叫声如牛。其中一种龙的形象特点是九似:角似鹿、头似牛、嘴似驴、眼似虾、耳似象、鳞似鱼、须似人、腹似蛇、足似凤。龙的传说和龙文化是中国等一些东亚国家的历史传承,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象征之一。龙是四灵之一,龙纹作为传统纹样之一,深受历代君王喜爱,更将其作为权利的象征。龙纹的萌生到定型,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启创期、演变期、发展期和成熟期,每个时期各有特征。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在阴阳宇宙观里代表阳。封建时候,龙是帝王的象征,龙的形象出现在各种帝王所用的东西上,如龙廷、龙宫、龙袍等。新时代晚期,龙的雏形开始萌芽,是以夏族图腾为主题虚拟的想象物。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龙的形象从商代开始了其漫长而复杂的发展演变。以龙的形象作为主题纹饰的镜子,是中国古代铜镜中的一大类型,其历时之长久,工艺之精巧,形制之纷繁,构图之多变,寄寓之丰富,在铜镜中独树一帜。 华夏民族的先祖炎帝、黄帝,传说和龙都有密切的关系。“黄帝龙轩辕氏龙图出河”(《竹书记年》),相传炎帝为其母感应“神龙首”而生,死后化为赤龙,因而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龙形图案来自于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发现了一条长约19.7米、用红褐色石块堆砌、摆放的龙。兴隆洼文化的这条龙的发现,把中国人崇龙的历史上推到了8000年前。关于龙的起源,在经历了长期的研究和考证,人们终于取得了一个较为一致的共识:龙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是原始社会形成的一种图腾崇拜的标志。 龙是中国神话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传说能隐能显,春分时登天,秋分时潜渊。又能兴云致雨,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白虎、玄武【龟】)之首,后成为皇权象征,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山海经》记载,夏后起、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龙”。另有书记“颛頊(音zhuānxū)”乘龙至四海”、“帝喾(音kù)春夏乘龙”。前人分龙为四种:有鳞者称蛟(音jiāo)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的叫虬(音qiú),无角的叫螭(音chī)。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此,“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龙是华夏民族的代表!是中国的象征! 在铜镜铸造四千年的历史中,龙的形象一直是铜镜中永久不衰的主题,以龙纹作为中国古代铜镜上的装饰母题,是中国铜镜文化的一大特色。龙纹铜镜历时长久,造型多样,装饰繁复,构图寓意极富内涵,在中国古代铜镜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各个历史时期的龙纹大有不同,上古之龙,皇权之龙,人文之龙顺应了各个历史时期而交替出现,极大地丰富了龙纹的形象,才使得我们今天看到了各具特色,栩栩如生的龙纹形象! 接下来我们展开讨论中国历代龙纹镜的特征,首先我们应该了解到“龙”的不同形态及其衍生出来的不同类别。龙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较为常见的龙的形象可以概括为“九似”:角似鹿、头似牛、眼似虾、嘴似驴、腹似蛇、鳞似鱼、足似凤、须似人、耳似象。《三国演义》中曾描述龙为:“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 但这大龙、小龙,飞龙、潜龙,说的可不是同一种龙。 青龙:青龙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东方之神,是五行木之精,与白虎、朱雀、玄武合称为“四象”。以五行论,东为青色,故称青龙(或苍龙),它又代表着春季。青龙最早起源于上古先民对天文星辰的崇拜,及至汉代才被道教文化吸收。它原是代表太昊和东方七宿的神兽。东方七宿指的是角、亢、氐、房、心、尾、箕。先秦时期,人们将这七宿组合起来的形象称为龙:角为龙角,亢为龙颈,氐为颈根,房为膀,心、尾即字面意义,是龙心与龙尾,箕是尾巴末端。 后来在堪舆学中,诸如青龙位、白虎位都是用来判断风水的要因。穴场(风水好的吉地)左方的山形,阳宅(人类住所)左方的流水,都是青龙。 应龙:又称为黄龙,是黄帝座下的神兽。我们都知道西方龙(dragon)是有翼龙,但其实传说中的应龙也有翼,看起来应龙是东方最拉风的龙了。《山海经》中曾有记载,说应龙在黄帝战蚩尤时曾因斩蚩尤、夸父而立功,后来又帮助大禹治水,以尾扫地,疏导洪水。 四方神灵为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位于中央的便是应龙。《淮南子》中提到,应龙生建马,建马生麒麟,可见在传说中,应龙还是麒麟的爷爷。 南朝时期,一本专为记载怪异之事的书《述异记》中曾说道:“虺(huǐ)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华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 从中可见, 应龙是化龙可达到的最高级形态,而虺则是龙的幼年形态。有学者认为,虺的原型其实是蜥蜴(也有说是毒蛇的), 《诗经》中有“胡为虺蜥”的说法,而蛟龙原型则是某种鳄。那么《述异记》中的这句话,在现代语境中的解读应该是:蜥蜴五百年后会变成巨鳄,巨鳄千年后会化为应龙。古人的想象力还是很丰富的。 虺:是龙的一种,以爬虫类--蛇作模特儿想象出来的,常在水中。''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是化龙的幼年期,曾出现在西周末期的青铜器装饰上,但不多;裘士京先生认为:''(蟠虺纹)是与蟠螭纹相似,但图案稍简化而龙体更鲜明的(龙)纹饰。''马承源先生认为:''蟠虺纹就是盘曲的小蛇的纹饰。''蜥蜴之蜥,古籍中或记作''虺''。《诗·小雅·正月》:''胡为虺蜴'',历代注家均认为即蜥蜴。由是可见,''虺'',''蜥''二字古相通用。而虺,乃是古代汉族传说中著名的山林鬼物,其原型原来是蜥蜴。何新先生《谈龙说凤》一书中认为:''龙的原型来自远古的湾鳄,及蜥蜴类动物,并且得到文献与考古文物等多方面的证据的支持,在此基础上还通过语言分析(尤其注意分析保存在古文献中的活语言,即口语资料),来构建新的理解和解释方法。此学说已被相当多的人所接受。随后何新先生古生物学的证据,古历史地理学的材料,以及古文献的记载,提出:''古中国的大陆及海洋上,确曾存在过一种令人恐怖的动物,它其实就是上古时代汉族传说中所谓的''龙''的生物学原理。换句话说,''龙''在古代确实存在,它就是现代生物分类学中称作''马来鳄'',''海湾鳄''。在古代文献中,这种巨鳄一直被称作''蛟龙'',它与蜥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由此,我们方可理解《述异记》中的如下一段传说:''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这一传说的真实涵义应该是:古人认为蜥蜴五百年后可以长成为蛟龙,而蛟龙一千年后可以长成为巨龙。成形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古代阴阳学认为盘古开天辟地阳清为天,阴浊为地。阴阳二气混杂从而化育了万物。 万物中阴阳比较平均的就演化成了人和虫。至阳者化为神,阳气高于人者化为山神或灵兽。至阴者化为虚空,阴气稍重者化身为草木。阴阳不平衡五行偏奇就出现鬼、妖。古代民俗中女以昱珀平五行辟邪,男以鹀趾均匀八字辟邪。 蛟龙:许多古籍里都有蛟的来历及描述,说法不一,为了统一,这里沿用刚才介绍虺的时候所提到的蛟。蛟可以说是化龙的中级阶段,能引发洪水,常潜于水底,其尾有肉刺,眼上有眉。《山海经》中有关于蛟的记载,郭璞为之注曰:“似蛇而四脚,小头细颈,颈有白瘿,大者十数围,卵如一二石瓮,能吞人。” 在古代,人们为龙的形象构想出了一套家族谱系,其中一种说法是,头上有双角的是龙,单角的是蛟,无角的是螭。这个螭是龙子中的老幺。 此镜为中国嘉德2011年春季拍卖会拍品,圆形,圆钮,钮外由绳纹和云雷纹构成的纹饰如锁链一般交织环绕着镜钮,高高凸起的单弦纹,将镜背分成三区,中区纹饰以绳纹、云纹和锦纹组成蟠虺纹,勾连环绕。外区的主纹饰为十二条龙纹,龙首两两相对,身躯缠绕,全身满饰云纹。镜缘突起,镜面平坦。画面线条华丽繁缛,镜体厚重,泛银光。此种铜镜纹饰具有明显的唐代风格,但在绘画中采用了战国时期龙纹的形态,在细部装饰上融入了战国时期特有的云雷纹和绳纹,具有古朴华丽的风格。 蟠螭:蟠螭(panchi) 是龙属的蛇状神怪之物,是一种没有角的早期龙,《广雅》集里就有“无角曰螭龙”的记述。对蟠螭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黄色的无角龙,另一种是指雌性的龙,在《汉书·司马相如传》中就有“赤螭,雌龙也”的注释,故在出土的战国玉佩上有龙螭合体的形状作装饰,意为雌雄交尾。春秋至秦汉之际,青铜器、玉雕、铜镜或建筑上,常用蟠螭的形状作装饰,其形式有单螭、双螭、三螭、五螭乃至群螭多种。或作衔牌状,或作穿环状,或作卷书状。此外,还有博古螭、环身螭等各种变化。 夔龙:《山海经·大荒东经》描写夔是:''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但更多的古籍中则说夔是蛇状怪物。''夔,神魅也,如龙一足。''(《说文解字》)''夔,一足,踔而行''。(《六帖》在商晚期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的装饰上,夔龙纹是主要纹饰之一,形象多为张囗、卷尾的长条形,外形与青铜器饰面的结构线相适合,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具有古拙的美感。 此镜为景星麟风2011年秋季拍卖会拍品,圆形,弦纹钮,圆钮座,其外凹面环带。主题纹饰为地纹与主纹结合而成,地纹为细密的云雷地纹,地纹之上为首尾相接的同形四只“惊回首”类爬行走兽式龙。风格粗犷,地纹繁复,具有极强的艺术效果,龙体肥硕,回首反顾,巨口大张,额头生角,怒目圆睁,显得凶悍威武。素窄缘。 蟠龙:蟠龙是中国汉族民间传说中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龙的形状作盘曲环绕。在古代汉族建筑中,一般把盘绕在柱上的龙和装饰庄梁上、天花板上的龙均习惯地称为蟠龙。在《太平御览》中,对蟠龙又有另一番解释:''蟠龙,身长四丈,青黑色,赤带如锦文,常随水而下,入于海。有毒,伤人即死。''把蟠龙和蛟、蛇之类混在一起了。 以上所讨论的是传统的龙纹所衍生出来的不同形态以及其在铜镜镜背装饰上的应用,下面我们更深一步,讨论中国历代龙纹的演变过程,各个历史时期的龙纹大有不同,上古之龙,皇权之龙,人文之龙顺应了各个历史时期而交替出现,极大地丰富了龙纹的形象。不同时期的龙纹不仅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也反映了此时期的社会风貌,接下来我们一一列举讨论。龙纹作为我国器物装饰的传统纹样,有单纯的龙纹也有和其他纹样组合而成的复合纹饰,如几何龙纹、夔凤夔龙纹等。早在商周时代,人们就在青铜器的制作上使用了龙纹装饰,这时的龙纹可能是氏族、部落的标志,与氏族图腾存在密切关系。而龙纹在铜镜上的应用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此时期铜镜铸造量相对较少,早期龙纹镜所呈现的形态还是几何形态,随着工艺的改进以及技术的进步,到了春秋时期,铜镜装饰龙纹则有了较大的转变,所呈现的状态是浮雕龙纹,工艺性相对较强,如以下两图所示: 战国时期的龙纹形象更多地趋同于同时期流行的青铜器上的蟠螭纹,所以战国时期的龙纹镜一般也称作蟠螭纹镜。用蟠螭作为这一时期铜镜的装饰,在南方的楚地比较流行,是“楚式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诗人屈原在《涉江》中就曾说要“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反映了其时楚人对于龙的喜好与偏爱。战国时期的龙纹种类相对也更加丰富,除蟠螭纹镜外,相对常见的还有几何龙纹镜,夔龙纹镜,以及用浅浮雕龙纹装饰镜背的铜镜,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三龙镜,四龙镜等。另外此时期还出现一种相对比较少见的透雕龙纹镜,不仅纹饰更加丰富,铸造的工艺要求相对也更高。 西汉高祖至文、景帝以前,社会处于经济恢复时期,铸镜工艺发展不大,仍沿用战国铜镜的风格,镜面小,镜壁单薄,弦纹小钮,纹饰多见变形蟠螭纹和蟠虺纹。西汉早期的龙纹镜仍然保留了战国以来蟠螭纹镜的基本构图方式 ,不同的是在镜座外圈出现了铭文带,铭文内容有表现追求富贵享乐及长寿思想。此类镜我们一般都称之为过渡期(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的铜镜,由于此时期时间较短且社会不稳定,所以在镜背的装饰纹样的革新上并未发生太多的改变,较多的保留了战国时期的一些特征。 到“文景之治”以后,特别是武帝以后,经济有了大幅度发展,这时铜镜铸造才出现了高潮,产品质量提高,数量也增加了。其镜面渐大,镜壁略厚,钮为半圆形,墩厚平滑。时期的铜镜图案式样丰富,制作精巧,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装饰性。此时期铜镜镜背的龙纹也得到了相对长足的一个发展,不在拘泥于战国时期的一些抽象的龙纹形象,较之前更为具象且形态也更丰富。较为熟悉的就有四乳四虺镜、双龙镜、四乳四龙镜以及经典的龙凤纹镜等等。 东汉时期的龙纹不再单独出现在铜镜的装饰之上,而是和其他一些相关的吉祥神兽形成组合,极具代表性的就为此时期的龙虎纹镜,四乳龙虎纹镜与龙虎画像镜等。此时期铜镜工艺表现出一种不断革新和提高的势头。显然受当时画像石、砖的影响,装饰图案上的人物和动物已普遍流行。在技法上,多采用减地平即和高浮雕来表现物像,其效果依稀剪影一般。神兽纹和画像纹的出现,更届前所未有。这些画像不事细节与修饰,以粗线条和大轮廓以及高度的形体夸张,表现出古拙奔放的艺术风格。东汉时期形成的这种高浮雕龙纹艺术,为后来唐宋龙纹的具体化、写实化、生动化开创了先河。 隋王朝享国短暂,但是这一时期魏晋以来衰落的铜镜铸造业却开始了繁荣与复苏。隋代的十二生肖镜,龙的形象不再充当汉代以来四灵之一的角色,而是跻身于象征天干地支的十二生肖动物纹行列,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生肖属相。这类铜镜制作虽精,但存世量较少。 唐王朝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海纳百川的胸怀,使国力强盛,经济繁荣,铜镜铸造业也得到长足的发展。自有唐一代开始,龙纹塑造艺术彻底摆脱了前代那种浅浮雕、粗细线条勾勒的传统手法,龙纹构图不再神秘繁缛,思想内涵不再抽象附会,而是以极为写实的表现手法将龙纹形象具体化、生活化。唐代的龙纹镜往往以一条气冲霄汉的单龙布满整个画面,周围云雾缭绕,大有气吞寰宇之势。矫健遒劲的蟠龙葵花镜是唐代龙文化的真实写照,盘龙卷躯环绕,曲颈回首,对视中点的火焰珠(镜钮),尾部或卷曲上扬,或有力地搭于右后腿之上,四肢分张,游离飞腾于云山雾海当中。《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唐天宝三载五月十五日,扬州进水心镜一面,纵横九寸,清莹耀日,背有蟠龙,长三尺四寸五分,势如生动。”白居易《新乐府·百炼镜》:“背有九五飞天龙,人人呼为天子镜。”李白《代美人愁镜二首》:“美人赠此蟠龙之宝镜,烛我金缕之玉衣;时将红袖拂明月,为惜普照之余晖。”从文献记载以及唐代诗人的赞美诗中,我们即可窥见蟠龙镜在唐代社会中的影响之大。除蟠龙镜外,健硕肥壮的镶嵌螺钿龙纹镜亦是盛唐铜镜中的扛鼎之作,精美的纹饰装饰,高超的制作工艺,代表了唐代制镜技术的最高水平。 现今所见明确属于宋代的龙纹镜数量较为稀少,但是不乏代表作,此时期的双龙宝鼎镜就为一典型、辽、金的龙纹镜的发现相对宋镜就丰富许多。金代的龙纹镜受唐代的影响较大,创新也最多,常见的有盘龙镜、双龙镜、摩羯龙纹镜等。金代的双龙纹镜在数量上仅次于极富盛名的双鱼镜。北京景星麟风公司2016年层拍出一面金代双龙镜(如下图)龙纹为高浮雕技法铸造,双龙张牙舞爪,首尾相接,四肢有力,追逐嬉戏于万里波涛之中,龙尾和后腿交相缠绕,很明显是受到了唐代龙纹镜构图风格的影响。近缘处一周如意云纹,更加增添了整个画面的艺术气息,是金代龙纹镜中的佼佼者。 此镜为北京景星麟风2016年拍品, 圆形,圆钮。龙身作“C”形绕钮盘曲,龙头在右,面向中心作吞珠状。双脚后翘,张口吞珠,背鳍、腹、甲、鳞片、肘毛均刻画细密,龙爪劲健,伸向四方。龙身周围流云衬托,近缘处祥云纹环绕一周,以示飞龙在天。强健腾跃的龙体和矫健的四肢具有独特卓异的律动美和力度美,将飞龙威武雄健之势表现的淋淋尽致。集装饰之美、工艺之美、意境之美、精神之美于一身,充分体现了此龙纹镜的磅礴气势和阳刚气概,并且尽情地寄予着炎黄子孙的祥瑞思想,更显示出中华神龙的阳刚之美,华夏之魂的伟大气魄。背铸龙纹若凌空腾起,其迥身盘曲、张嘴吐珠之势毫不亚于唐之盘龙镜,犹似白居易“背有九五飞天龙,人人呼为天子镜”之喻,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近缘处流云纹陪衬,既富有律动美感,也富于装饰美感,并以此烘托龙的驰飞速度感,体现了神龙的无限活力,艺术地表现了皇权意念,是意、形、美的完美融合。纹饰构图巧妙地运用了镜钮,从而表现出一个“单龙戏珠”的含义。据说,这“珠”起源于道家炼丹,认为“珠”是神龙吐出的丹田之气所结而成;又有“龙珠”为佛教法宝所化之“摩尼火珠”之所;或又相传为“水神戏日”的象征。而在龙的整体构成来看,这颗“龙珠”恰似一个牵动神龙活动的“点”,使龙形可转折、可翻卷、无穷无尽而增添了无穷活力。单龙戏珠,以珠烘托,变化无穷,既充实了寓意象征的内涵,又丰富了装饰美化的表现力。此镜边缘刻款“上京都僧录司(押)”。上京,金国早期都城,今黑龙江阿城县白城子。原为女真完颜部局地,俗称皇帝寨、御寨、国离捺。金太宗时始建都城,称会宁府。天眷元年(1138年),金熙宗命名上京。 此镜为北京景星麟风2016年拍品, 八瓣葵花镜,圆钮,素缘。镜背一条张口吞珠(镜钮)之龙盘踞整个主体区域,猛龙曲颈回首,张口瞋目,龙须飞扬。龙绕钮盘旋,其下有云纹,姿态做腾飞之势,右前爪抓地,左前爪前伸呈张开状,龙肩羽飞舞至镜钮下,左后肢与尾部相缠绕,右后肢隐于身后。龙身麟纹呈菱格状分布,龙脊背鳍起伏有致,与龙鳞配合恰到好处。龙尾呈鱼尾状,与此时鱼化龙形象盛行有关。云纹分布在空隙处,特别是龙首尾相接处火云纹与龙首飞舞的龙须相映成趣。鱼化龙的表现形式即摒弃欺世的抽象“不似”,也排斥媚俗的摹真“太似”,而力求卓异的“不似之似”的高妙奇特境界,将龙“三停九似”的形体特征发挥的淋漓尽致,而又不拘泥于形式,以“九似”的意向创造,“一龙三停”的整体构成与“一波三折”的曲线律动,熔铸了深邃的民族之魂,大众之情。纹饰刻画细腻入微,栩栩如生,气势磅礴,动感飘逸,凶猛威武之势一览无余。 宋代时期龙凤题材铜镜,浮雕工艺,做工精美,刻画精细,细腻入微,圆形,半圆钮,内区双龙环钮对峙,龙身翻卷,姿态修长优美,鱼鳞纹覆盖全身。锋利的鹰爪刚劲有力,肘毛、须发及两肋长翼刻画细致。双龙龙尾上卷,在上方和后肢交结缠绕,呈左右对称的造型。镜钮下方置三足炉,香烟缭绕。香炉下方波浪汹涌,水波浩淼,其间一只乌龟抬头向上。外区四凤与四云气纹相间环绕,此类铜镜手道家思想的影响颇深,故而文化性多有所涉及。较为常见的就为寓意吉祥的神兽纹饰在日常用具装饰纹样上的应用,同期的时代特征及人文气息在此得到了更加具象的表达,此类器物不仅为日常所用,更是充当了文化的载体,此镜素卷缘,品相佳,纹饰少见。另有学者称,此为以象“ 元神” 与“ 元气” 二药在人体鼎炉内烹炼、交会之意,与丹经所载内丹修炼之“水火既济”的情景无二。此类铜镜将道教内丹术三要件之“ 药物”、“鼎器”、“火候”及其理论,尽表于镜背留案中,是道教题材铜镜中的典范。 此镜为北京景星麟风2016年拍品, 双龙分列镜钮两侧,一龙怒目圆睁,喷火焰一簇;另一龙似在假寐,吐海水一股。火焰与海浪交汇于一三足宝鼎之端,火光烛天,海水如沸。龙身翻卷其中,姿态修长优美,鱼鳞纹覆盖全身。锋利的鹰爪刚劲有力,肘毛、须发及两肋长翼刻画细致。八出菱花内角生出花朵状海浪,匠心独具。纹饰生动,精雕细琢,线条刚柔并济,锈美。另有学者称,此为以象“ 元神” 与“ 元气” 二药在人体鼎炉内烹炼、交会之意,与丹经所载内丹修炼之“水火既济”的情景无二。此类铜镜将道教内丹术三要件之“ 药物”、“鼎器”、“火候”及其理论,尽表于镜背留案中,是道教题材铜镜中的典范。 元朝国祚不长,但是龙纹镜塑造风格相比辽金却有较大变化,元镜中龙的形象清秀飘逸,婉转修长,缺少了唐代以来铜镜上龙的威武遒劲的霸气,然而却增添了无限轻灵舒展的柔和美感。而且也一改以往铜镜中以波涛作为底衬图案的艺术风格,代之以莲花、水藻等自然景物作为陪衬,平添无穷乐趣。元镜中最常见的是至元四年(1338年)龙纹镜,存世较为普遍。 明代龙纹镜遗存较多,种类也比较丰富,常见的有洪武单龙纹镜,偶见双龙镜。但是明代龙纹镜造型艺术创新不多,龙纹在元代龙纹镜的基础上更加具体化、细腻化,龙的躯体也更加婉曲流畅,清丽飘逸。常见的龙纹以四爪、五爪居多。 结语:【龙的精神】 龙的足,为九州列土封疆,龙的心,为民族寄托希望,龙的魂,为华夏谱写篇章,龙的骨,为中国铸造脊梁!滔滔黄河,滚滚长江,是龙的血脉潺潺流淌;夏商周汉,魏晋隋唐,是龙的翅膀振振翱翔。五湖四海,三山五岳,百万里方圆锦绣一方;元明清后,建共和国,五千年上下源远流长……悠久的文明,令人神往,美丽的传说,凄婉感伤,不朽的精神,深沉悲壮,不败的斗志,奋发激昂!盘古开天,女娲孕养,龙的传人代代成长,后羿射日,夸父逐阳,龙的子孙世世流芳!八百里长城,阻不住孟姜,阻不住那百转柔肠,三千尺天河,隔不断牛郎,隔不断那万仞刚强!动人的故事,源于质朴善良,善良的民族,无愧礼仪之邦,民族的传统,皆为温良俭让,民族的性格,向来无畏刀枪!龙的故乡,龙的精神万众传扬,龙的精神,龙的儿女熔铸身上——经历了数千年沧桑,哪怕是十万里远航,谁也不会忘记我们的祖上炎黄!晨风飒爽,夜雨潇湘,精心雕琢着龙的模样,冬雪融融,春雷朗朗,龙的气度照进人间万象!历尽了无数雨雪风霜,不断谱写着沁人篇章,巨龙昂首于新的曙光,世纪的钟声也为之敲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