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的生活性

 梦醒小径边 2017-09-14
昨晚在微信朋友圈读到一组七绝唱和,有那么一点点小感受。觉得有相当的代表性,借此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
    依韵和狗尾草    (通山诗友)
        蓬头难掩性天真,懒与桃梨争一春。
        有实无华休笑我,世间自有慧心人。
    赋予所咏之物以人格,这是咏物诗惯用的手法。作者也是通篇拟人。起承两句由狗尾巴草的外形特征,顺势写出它的个性,转句升华其“人格魅力”并由此荡开,因得“慧心人”这一结。
    这首绝句,虽并无特别独到的地方,却也不失为一首佳作。这里不谈其井然的章法,谈谈诗的生活性:
文学作品,必须来源于生活。这是共识。我相信,每一位作者都会说自己的作品的确来自生活。这才是问题:为什么人家从你的生活里读不到“生活”?为什么你的“生活”无法引发读者的共鸣?
    我认为,诗的生活性,就是读者读你的作品时,读得舒服,不会感到别扭。如果让人读着读着不禁生出嘲讽意味的一笑,那就坏了:他记住你了,今后他读诗的时候,如果不是故意找乐子,一定会绕过你。
    诗没有了生活性,活不下去。如果你的诗没有生活性,不是你观察生活的视角有问题,就是你记录生活的笔有问题。大可以换一副眼镜,或者换一支笔。
    刚才是和诗,再来看看原诗:
    狗尾草吟    (隐去作者名)
        沃野荒原未染尘,凌寒斗暑不争春。
        形同稻黍谁关顾,我自逍遥遍地茵。
    第一,我们尊重生活。“沃野荒原未染尘”,你写的真是狗尾巴草?你确定不是梅兰竹菊之流?我们之所以不认可这句诗,是因为“未染尘”的草不是狗尾巴草,至少不是生活中的狗尾巴草。“凌寒斗暑不争春”,狗尾巴草争不争春暂且不说,请告诉我:狗尾巴草怎么“凌寒”的?
    尊重生活,起码要符合生活的逻辑。
    第二,诗是生活的提炼。“生活的提炼”,我理解应该是两个方面:1,根据生活进行提炼,这里的“生活”是名词;2,诗意的提炼,需要生活化的提炼,这里是形容词。“形同稻黍谁关顾”,“ 形同稻黍”的确是很“生活”、很形象,但因为没有提炼出有生活的诗意,我就可以认为你在给李鬼唱赞歌,你在提倡“山寨”。既然有形无实,再怎么“逍遥遍地茵”又有几个意思?
    诗意的提炼,是生活的提炼,是生活化的提炼,得耐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