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走进“精诚名医汇”。列位看官,今天为你说上一病,这就是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当然,高血压的类型很多,我们不可能用一篇文章为您说清楚。今天,我们只说缓进型高血压。 什么是缓进型高血压?它又被称为“良性高血压”,即进展十分缓慢、 患者的不适感很轻,甚至毫无察觉,一直到体检、就医,或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时候,高血压病情才被发现和重视。 对于这种高血压,现代医学往往用内服药物的方式进行调节,效果明显。但是说到长期服药,甚至终生服药,很多患者还是难以接受。还有一些患者,受自身体质的影响,用药方案错综复杂,不停变换,药量越来越大,久而久之成了药罐子。 今天,“精诚名医汇”要为您介绍一张中医方剂,它对于这种缓进型的高血压,有不错的调理效果。它不见得适合所有人,但是体现了中医治疗此病的独特思路,借鉴意义很大—— 桑寄生15克,生地15克,丹皮15克,白芍15克,黄芩15克,菊花15克,夏枯草30克,杜仲15克,牛膝15克,桑枝15克,桂枝15克,生石决30克,甘草15克。水煎取药汁,每日一剂,早晚温服。根据医案记载,有患者服用此方21剂,血压恢复正常。是名方必有出处。此方名唤“调络饮”,为辽沈国医明宿王乐善先生的经验方。 王师之生平,几天前我们在相关文章中介绍过,这里不再赘述了。总之,他在当代中医发展史上是占有一席之地的名医。 对于高血压的形成机理,中医和西医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认识。在长期的实践和总结中,祖国传统医学将调整经络血脉,作为调节血压的途径。血液在脉络里运行。血压升高,出现异常,必然和血脉之间有关系。因此,降血压的过程,就是养血脉经络的过程。 那么,如何养血脉呢?上述方剂,给了我们很好的启迪。 首先,我们知道,中医认为精血同源。肝肾之精,是血液化生的物质基础。养血,就必然要养精。因此,我们首先用了三味可以养肾精的药材,这就是桑寄生、杜仲和牛膝。那桑寄生,性味苦、甘,平,入肝、肾经,能补肝肾,强筋骨。《日华子本草》说它可以“益血脉”。《本经逢原》说它可以“通调血脉”。那杜仲,性味甘,温,入肝、肾经,功在补肝肾,强筋骨。还有那牛膝,性味苦、酸,平,入肝、肾经,功在补肝肾,强筋骨,逐瘀通经,引血下行。三者强补肝肾之精,这是调养血脉的第一步。 调养血脉的第二步,就是清血热、化血淤。我们知道,血液在经脉里的运行,一旦受到热邪的影响,就难免离经叛道,出现异常,形成血淤、血热等问题。反应出来,就是血压的异常升高。因此,我们要清血热,化血淤。用什么?用生地、丹皮和白芍。生地黄能够滋阴凉血,清热添精。白芍可以和血脉、养肝血,清血热。那丹皮,是凉血活血化瘀血的能手。三味药相须为用,可以很好地解决问题。 调养血脉第三步,就是要解肝郁、清肝热。中医语境中“肝和血压之间的关系”,相必很多人都有所了解了。肝郁化热,肝血亏虚,引发肝风内动,是引发高血压的重要原因。肝主藏血,调节血量。肝主疏泄,对血液的顺畅运行至关重要。所以,调养血脉,我们离不开调肝。用什么办法?用黄芩、菊花、夏枯草和生石决。生石决,即石决明,性味咸,寒,入肝经,功在平肝潜阳,清肝明目。那夏枯草,性味辛、苦,寒,入肝、胆经,清肝火、散肝郁是它的强项。那菊花,性味甘、苦,微寒,入肺、肝经,能清肝经风热。那黄芩,性味苦,寒,朱丹溪认为“黄芩乃上、中二焦药,能降火下行”。前面几味药以清下焦火为主,佐黄芩清上焦与中焦之热,可以让清肝火更为有效、彻底。 ![]() ![]() ![]() 最后,我们用桑枝和桂枝来通经络,四箭齐发,这养血脉的事情,算是完成了。 上面这个方剂,被收录在《中国名医名方》等多部专著里,疗效是比较确切的,因此有一定借鉴意义。属于缓进型高血压的患者,如果能在中医师辩证指导下应用此方,适量加减化裁,应该可以得到不错的效果。这也是为什么“精诚名医汇”要把它介绍出来的原因。 由祖国传统医学对常见病的认识,自有一番妙处在。理解它、借鉴它、应用它,可以让我们的康复多一条路径,增一份希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