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代购天堂,很多中国人都一致认为日本超市的性价比应该全亚洲第一,直到他们对着水果货架上的价目牌,用人民币进行一番缜密换算过后,才发出来自灵魂深处的叩问。 “读大学的时候,西瓜在我的世界里还有过两毛钱一斤的光阴,我总是啃完中间最甜的瓤就扔,从来意识不到这是富庶生活的强有力证明。在东亚岛国,你无论如何也找不到这么奢侈的吃瓜群众。” 在日本待过一段时间的人,几乎都达成了这种共识。几天吃不上水果蔬菜是常态,在朋友圈发完整的西瓜照片属于炫富行为。 就连躺着挣钱的苍老师都这么觉得。 关于日本水果的花边新闻充斥着 “日本拍出天价哈密瓜”、 “一个西瓜100万元”的报道,感觉他们吃个水果就要倾家荡产了。 事实上用着本国货币在这里换算生活的留学生更加捉襟见肘。朋友动用数学天赋掐指算过:两颗青菜6元人民币,一个苹果7块钱,西瓜就算是应季也差不多要100块一个,他发现自己必须等到水果店做活动才买得起一片西瓜吃。 一片,你没有听错。 可以感受一下杂货店是怎么卖西瓜的 去年和家里人去日本,在我的极力劝阻之下,母亲大人买了四个乒乓大小的西红柿,结帐8000日元,只是皱了皱眉头。 直到返程当天她又不长记性了,要买点农家自产的水果,随便挑一家入手半个大西瓜,结帐上车后我和老爸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母亲收起遮阳镜,举着西瓜端详起来,“12万?这是LV还是水果?” 如果老人家对于汇率没有那么麻痹,或者稍微关注一下价格标签就能发现,一颗西瓜的价格比威士忌还贵。西瓜,实属这个国家的轻奢品。 我的表姐去年嫁进了豪门,姐夫就是个日本人,她每天的日常从晒米其林的鹅肝变成了晒日本的水果沙拉。 她大校的日语外教,刚来中国第一个学期恰逢盛夏开学,大批瓜果上市,这人一个多月里就每天只吃水果,吃坏了肚子进医院出来,还是不由分说地拿水果当正餐。 我的日语老师也这样没出息 他家乡的水果价钱要跟天朝比,绝对算贵,但要说贵到因为吃掉一个完整的西瓜而百感交集激动不已,还得看吃的是哪种。 日本人在水果的塑形功夫上十分有造诣,看腻了正常西瓜,买个三角形、四方形的,甚至还有心型的,结帐时别眨眼,19800日元,折合人民币1220元。 在日本,收藏几个精心栽培的异国瓜果或许就能让你变成有钱人。 这里的拍卖行除了出卖名画和古董还拍卖水果,是日本收藏界独创的先锋领域。 北海道的黑皮西瓜作为世界上最贵的西瓜,年产量只有100个,2008年,一个成色完美的黑皮西瓜在水果拍卖行里拍到63万日元(合人民币39000元)。 那里的甜瓜夕张王,平均价格都要买到上千元,在2013年,一对极品夕张王以160万日元(10万元)的竞标价刷新世界纪录。 同为关东圈的千叶西瓜,价格少两个0,我依旧负担不起 今年四月七日,一对被誉为“太阳之子”的神级芒果在日本宫崎县进行拍卖,以人民币1万2的价钱在当天售罄。 根据日本官方介绍,只有甜度15以上,重量超过350克并且表面一半以上呈鲜红的高端芒果才能被他们冠以“太阳之子”的名字。 符合“太阳之子”标准,基本上就1000块人民币跑不掉了 日本石川最牛逼的葡萄叫鲁迪罗曼,每颗果实尺寸都被严格把控,要求和乒乓球差不多大。2010年的时候,全日本只有6串葡萄符合这种标准,2011年则一个也没有。 直到2013年7月,石川果农在翘首盼望中迎来了一挂3年难遇的鲁迪罗曼极品,每颗30克,有高尔夫球那么大,被卖出4000美元的天价,每吃一颗就相当于花掉110美元。 日本人种个菠萝也要完美地再现热带气候,为了致敬维多利亚时期的传统农艺,他们用肥料和小麦花了整整两年时间形成完美温室才开始栽培,对方形西瓜的培育周期更是长达二十多年。
不仅讲究种植技术,他们对包装和分拣也下足了功夫。产自日本的富士苹果,为了保鲜,每一个都用蜂蜜进行清洗再手工包装,达到从货架上拿下来就即可入口的要求才能上市。 每一个水果都精确地标明产地和含糖量,基本上可以保证没有瑕疵,形状不完美,乃至有一个划痕,甜度测试不达标的,都要直接碾碎了喂牲口吃。 外面那层原来是商品标签,撕开发现里面印着极其详细的产品说明,包括产地甚至果农的姓名 得益于严苛的产业标准,这些水果的颜值高得就像韩国整容院里面量产出来的。 去超市买水果,不必挑拣,同一个品牌的菜果口感都是差不多的。 “有一件事你不会出错,那就是口味,日本水果的口味被世界公认第一。” “在加拿大买一个甜西瓜就像抽奖,你必须要向父辈请教一种隔着西瓜敲击感受果肉材质的神技,除了日本人,亚洲人好像都很擅长这个”,来自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姑娘伊恩·霍利斯已经在东京已经住了两年,深谙地方特色独有的社交礼仪。 “在我的印象里,日本的水果与其说是食物,不如说是礼物。” 日本人的送礼文化相当发达,基本上算作构筑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普遍手段。出去旅个游,回来的时候带点土特产水果送给亲朋好友同事邻居是日本人保持至今的礼仪习惯。
基本上,你可以把日本的水果理解为跟冷冻牛排和高价红酒一个等级的馈赠。 “我可以走进一家昂贵的水果店,为一些橘子支付50美元,并将其交给某人作为礼物,你还不会表现得很寒酸。” 在加拿大,如果你把水果当礼物物送人,你看起来就像个loser。 日本有专门用来送礼的水果专卖店,最有名的一家是1834年就开始营业的百年老店——千疋屋。 这家礼品水果连锁店不仅装潢看起来像是做珠宝生意的,还成功把水果也卖出了珠宝的价格。 高级礼品的意思就是一个四角西瓜卖到1300元人民币,一盒樱桃1058元,一个苹果140元,一颗葡萄173块钱 在千疋屋,买个甜瓜也能享受到孕妇产前咨询式的周到体贴,店员会询问你具体到哪一天吃它,根据你的预期,再向你推荐那一天里味道即将达到极致的那一个。 日本水果店里的商业氛围就像在银行里办公务,你甚至可以选择包装纸和缎带,到手的哈密瓜连枝节都要对称,透露着一种强迫症式的民族严谨。 他们观念中的水果不是中国人吃的水果,要一颗一颗地供奉起来,每个角度都堪称完美。 作为全世界平均水果蔬菜摄取量最低的发达国家,客观原因就是太贵了,哪怕是以日本人的高收入也不太能够接受得了。 准确的说,你要不是农民,你就不能像中国人那样放肆地吃水果,否则小二十几万年薪分分钟吃穷影响生活质量。 中国的农民代表一种社会地位,而日本的农民则代表一种职业。 2006年的《President》杂志年曾用巨幅文章全面介绍过日本各行各业的收入情况。除了棒球运动员、律师和牙医,农民是碾压程序员、公务员和上市企业员工收入的存在。 如今他们的农民早已是生活在农村的市民,过着耗上几年时间悉心照料一株瓜果的悠然生活。 在中国,集体赴日抢马桶盖不算什么,除了赶死,一切都得抓紧。 我一直搞不懂国内的大爷大妈们,来躺日本抢购青汁又是为了啥,日本人喝这东西就是为了补充平时没吃的蔬菜水果,我们又不缺维生素。 “这下好了,全世界现在都知道日本人吃不起水果了。” 比起动不动因为天价水果大惊小怪的外国游客,日本人早就习惯了这种代价昂贵的有机生活。 “这话题怎么又来了!从国情方面出发谁都给不出正确答案,一阵胡猜之后就放置不管,过段时间又变成了热门话题” 抗战期间,住在美国的林语堂曾经写文章鼓舞士气,说英国人占领印度,靠的不是刺刀,而是下午茶。英国人的生活方式领先,所以能占领印度;日本拿不下中国,是因为他们并没有下午茶这样先进优雅的生活方式。 如今斗转星移,春节期间去北海道的机票涨到一万,去希腊都只要四千,我们买空了药妆店,买电饭锅买马桶盖,并且相信日本有一种更优越的生活美学。 殊不知,在追求极致品质的消费观面前,钱从来都不是最重要的东西,高溢价捍卫的是以人为本的工匠精神。 每个人都只能从物质上寻求慰藉,获得自我存在感知的延展载体。 比如放弃养生学,只为了在深夜等待某个电子产品的发布会。 接着抢先晒出某款最新最好最贵的苹果,凸显社会关系脉络,占领微商群粉丝圈的情绪制高点。 昨天刚刚上市的苹果每个人都在馋涎,天猫平台全国首发,贵且新鲜,全款还是分期取决于你的节奏。iPhone X虽然要等到11月,但是iPhone 8在15日15点就开放预购了,官网同渠道发货,总之保证全平台最快。 为了阶级上升通道,你需要吃得起水果,也要用得起iPhone 8,别老借人家手机给你拼单了,多大的人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