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名人吕本中曾经到过贺州

 紫藤阁上校 2017-09-14
文/封水孤舟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冬天,吕本中一家几经辗转,终于踏上岭南边城贺州。他是一位了不起的诗人,当然他还是词人、学者,但我们更多时候习惯只称他为诗人,因为他创作了《江西诗社宗派图》,最早提出了“江西诗派”的概念,而“江西诗派”是两宋时期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吕本中本人也是“江西诗派”在南宋初期的重要代表诗人。

    吕本中,字居仁,出生于钟鸣鼎食之家,寿州吕氏家族是两宋时期典型的世家大族,曾经出现四位宰相,也出现许多大学者,比如他的祖父吕希哲,比如与朱熹齐名的吕祖谦,是他的侄孙,当然还有他本人,还有一些虽在后世不甚出名但在当时也算得上颇有名气的吕氏族人。吕氏家族以学入官,官学并举,历代人才辈出,成为“中原文献学派”的杰出代表。

    尽管年轻时仕途不是很顺利,但早期的吕本中的生活也称得上诗酒风流,他的诗词作品多抒写优游唱和的闲适,虽间或有位卑官冷功业无成的苦闷,但多停留在狭小的生活层面,直到靖康之难起,他的生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公元1126年,也就是宋钦宗靖康元年,吕本中在汴京城中,亲眼目睹了金兵围城与守城将士的英勇奋战,最后城破,二帝被掳,百姓惨遭屠戮的情景。

    次年,在吕本中之父吕好问的努力下,宋高宗赵构即位,但赵构惧怕金军,践行不抵抗的逃跑主义,于是金军大举南下。吕氏一家从安徽宣城南下避难,一路上不仅要避开金军,还要躲避趁乱而起的贼寇,经江西洪州(今南昌)、筠州、到湖南衡州、宜章,再到广东连州,湖南郴州,辗转数地,历时五年,终于1130年冬抵达贺州。这期间他的诗歌创作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乱离之苦,家国之思,时事之艰,成了他创作的主要的题材,他的诗歌更贴近时代,他的哀痛也更加感人至深。

    关于吕本中在贺州的生活情况,可从其离贺时所作的《赠岭东陈秀才》一诗约略窥知,其诗曰:

风吹贺江浪如雪,浮梁左右行人绝。

病夫坐稳懒出行,破屋只愁吹瓦裂。

东县陈卿忽叩门,笑语欢然相暖热。

怪我长贫走道路,所至不安宁有说。

邻州贼报又警急,欲泛扁舟穷百粤。

如君长才亦未用,独守区区负奇节。

未能俯首效儿辈,肯便出门探虎穴。

马群时致千里足,烈士宁无一时杰。

我复何人敢言事,一世摧颓甘短拙。

幸君无事时一过,喜听高谈健其决。

瘴疠参差畏久留,岁月峥嵘惜轻别。

    宋时贺州治所在临贺县(今贺街镇),贺州城在今贺街镇河西一带,贺江绕城流过,江上有简易浮桥连通两岸。由于吕本中一家到贺州时已是秋冬之际,天气转冷,北风吹浪如雪,浮桥两岸行人渐少。

    吕本中一家住在贺州城里客栈,由于年久失修,客栈屋顶瓦片被呜呜的北风吹得仿佛开裂一般。长期的奔走,他已身心疲惫得像个病人,即使是白天,也不再想着到外面去散散心。

    就让我一个人静静地待一会儿吧!

    忽然门外响起叩门声。热情好客的贺州人,来拜访远道而来的客人了。

    这个人姓陈,是个秀才,河东(现贺街镇大鸭村)人,与唐代的陈秀才,也就是现在贺州人祭拜的“陈王”同村(可能为“陈王”后裔),据说当年唐初李靖领兵进入岭南时,“陈王”也曾前往拜谒李靖。500余年后名宦吕好问一家入住贺州,“陈王”后人陈秀才同样叩访吕本中,两陈虽异代而行迹略相似,由此可见古时贺州民风之淳朴与贺州人民的热情好客。

    从诗中可以看出,陈秀才的年龄比吕本中大,应该是与他的父亲吕好问年龄大致相当(时本中47岁,吕好问67岁),且富有才华与见识,使吕本中深感钦佩。他们谈话的内容很多,给困顿中的诗人带来暂时的心灵慰藉。在交谈中吕本中得知巨寇曹成从湖南侵掠贺州的消息,这使得他又萌生了欲离贺避地他处的想法。

    在贺州,吕本中还结识了另一个流寓于此的朋友周灵运,写下了诗歌《送周灵运入闽浙》,这首诗在《东莱先生外集》里有另一个诗题叫《贺州周秀才》,两首诗内容大致相同,由此可知吕本中是在贺州为周灵运送行的,其诗云:

青松著尘市,不辞尘土侵。忍耻伴桃李,不言归故林。

交游在贫贱,始见平生心。周侯客异县,屡蒙金玉音。

殷勤不我厌,自昔以至今。使其少富贵,未必能相寻。

岂谓子诚然,此风今则深。子欲转岭海,岁暮足愁阴。

路经盗贼窟,往往未就擒。加鞭策驽马,欲行无滞淫。

故人散天涯,所在亦崎嵚。相寻倘见及,道我病难任。

    周灵运,字元仲,江苏泰州人,避难流落于贺州,从诗中可见其与本中相交甚得。而“交游在贫贱,始见平生心”既为诗人洞察世事的感叹,亦为当时生活之写照,盖本中一家在五年颠沛流离之后,生活已陷入窘境。

    于岁暮冬日的贺州,久客于此的游子周灵运忽起了故园之思,于是快马加鞭踏上归家的征程,临别时吕本中再三叮咛,昔日的故友也多散落天涯不知何处,生活境况想必也困顿不堪吧,倘若幸而遇见哪位老友相询,告诉他我的近况也是穷愁潦倒啊!

    周灵运离开贺州后,沿途经广东清远市的英德县时,亦曾作短暂逗留并游览了当地著名的碧落洞,且将苏轼的《碧落洞》一诗题刻于壁上。绍兴元年(1131年)周灵运已抵达福建福州,并于同年五月,与已罢相寓居福州的李纲等人同游鼓山灵源洞,可见其人亦为文人雅士者流。

    当时寓居贺州的外乡客人有很多,除了像吕本中、周灵运这样避难暂时寄住外,还有一部分人是被新朝廷贬谪于此的带罪之人,颜博文就是这样一位外来者。

    颜博文,字持约,德州(今山东德州)人,宋徽宗政和元年(1118年)进士。他诗书画俱佳,尤以善画墨梅著称,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才子。

    靖康元年,金兵围攻京城汴京时,颜博文与本中父子同处围城中。城破之后,二帝被掳,城中吏民请复立赵氏之后为帝,而金人不是傻瓜,当然坚决不允,迫令城内大臣议立异姓为帝,否则立即屠城。

    当此之时,谁都知道那个被推举出来做皇帝的人将成为千古罪人,因为宋室宗室河北兵马大元帅康王赵构尚在,人民复宋之心未亡,而宋朝各路勤王兵马也还在。当大臣们按照金人的意旨商议立张邦昌为帝时,金人又放出狠话来,三日内就要立张邦昌为帝,不然将全城烧光杀光,于是城中人心惶惶,有人当即自杀,而张邦昌也清楚的意识到,众人这是将他往火坑里推,他想以一死来求得解脱,可是很快就有人站出来指责他,大意是说:您老早不死晚不死,偏偏要在这个时候死,这不是要把大伙都坑了吗?(相公城外不死,今欲以死涂炭一城邪?)于是张邦昌也只好俯首接受他的宿命。

    同样被推到历史的风口浪尖的还有颜博文,他以原秘书省著作郎被金人任命为事务官,张邦昌即位后的赦书就是命他来写的,也就是这一纸赦书使他后来的人生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真正看清时势并能有所作为的是吕本中的父亲吕好问。他一面与金人周旋,一面稳住张邦昌,请出隆佑太后垂帘听政,一面暗中与康王赵构联络,以他非凡的政治家的气魄与才智,为保住赵宋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

    宋高宗赵构即位后,大臣们觉得有必要对那些追随张邦昌的卖国者们作一次清算了,而吕好问认为,新朝初立,亟需人才,正是王业艰难之时,新朝廷应该以一种宽容兼纳的姿态对待那些被迫接受伪命的人,如果一下子就严厉地处罚他们,恐怕许多人会为此不安。他是围城中人,所以对当日围城中各种众生相深为理解。

    但是大臣们不这么认为,尤其是武官们对文臣成见已深,宋朝以武立国,故宋太祖颇为忌讳武人,终宋一代,武将一直倍受冷落打压,而宋朝历代君王对文臣士大夫则颇为优待。现在好了,这些文臣平日养尊处优,喜欢对时事评头论足,对武官们颐指气使,现在国难当头,却只知道贪生怕死,委身事贼,还有什么颜面活在世上?

    吕好问长叹一声,知道辩解只是苍白的说辞,如果不是宋高宗理解他,当众拿出那些他曾经写给高宗的书信,他的一番苦心也不会有人知晓。那时的忍辱偷生,只为负重在肩,为了江山社稷,百姓黎民,而这些,围城外的人又怎能知晓?现在重担已卸,如果还站在这里,岂不真成贪生只为恋栈之辈?好吧,心累了,就该歇歇了,于是,他提出辞官回乡,虽然宋高宗一再挽留,但他心意已决,高宗只好派他到安徽宣州任地方官。

    于社稷有功的吕好问尚且如此,其他人自不必说。不过宋朝统治者仍然遵照祖宗遗训,不杀文人士大夫,即使被认为罪大恶极者如张邦昌,也只是被贬到湖南潭州,后来才找了个借口把他杀掉。其他从犯分别被贬到边远的蛮荒之地,而宋高宗对颜博文的处置,先是责授果州(今四川南充)别驾,送澧州(今湖南常德)安置,永不叙用,后又移贺州安置,此后一直到去世,颜博文基本生活在贺州。

    1130年的冬天,颜博文与吕本中一家在贺州相遇,事隔五年后的相逢,大家都是劫后余生,执手相对,泪眼朦胧。颜博文自被贬谪后,没有了经济来源,只能靠卖画为生,而他最擅长的是墨梅,他拿出最新的作品请吕本中欣赏,本中乃题笔为赋《墨梅》一诗:

岭南十月春渐回,妍暖先到前村梅。

问君何处得此妙,一枝冷艳随霜开。

长江凛凛欲奔岸,乃见好事移墙隈。

初疑渗漉入瘴雾,更欲寂寞埋烟煤。

微风不动暗香远,淡月入户空徘徊。

坐看粉黛化腐恶,岂但桃李成舆台。

我行万里厌穷独,疾病未已心先灰。

对此不觉三叹息,恐是转侧同南来。

异乡久处少意绪,破壁相对无根荄。

古来寒士每如此,一世埋没随蒿莱。

遁光藏德老不耀,肯与世俗相追陪。

轮囷离奇多见用,牺尊青黄未为灾。

含毫吮墨去颜色,况自不必须穿栽。

岁穷路远莫惆怅,此去保无蜂蝶猜。

    当年陈与义以《墨梅》诗五首而受宋徽宗赞赏得以重用,在其所题墨梅诗中亦有颜博文所画的,而如今,历经磨难后的颜博文画艺更是臻于化境。本中在诗中除赞赏颜氏画艺,描绘画中墨梅意境外,且将颜氏的遭遇与自己的身世之慨融入其中。谁能想到,当年名动京师的才子,如今沦落岭南瘴乡之地,“初疑渗漉入瘴雾,更欲寂寞埋烟煤”,看似写梅,实则同情颜氏之遭际。但本中转而一想,自己的遭遇也好不到哪里去,于是“对此不觉三叹息”,同是天涯沦落人,只能互道珍重吧。

    在京城一带被众人指斥为奸佞小人的颜博文,在贺州这座岭南边城倒也生活得安恬,淳朴厚道的贺州人以博大胸襟接纳一切外来者,并使他们在岁月的长河里逐渐忘却那些曾经锲入灵魂的创痛。

    吕本中在贺州与陈与义的相遇,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陈与义,字去非,河南洛阳人,南宋著名诗人,被誉为南渡诗人之冠,后人又将其列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建炎四年五月,陈与义在湖南邵阳的紫阳山接到朝廷起用为尚书兵部员外郎的诏书,于是年秋起程,从湖南永州、道州度萌渚岭,冬末进入贺州境,同行者还有一同被召为中书舍人的同乡席益(字大光)。

    时居贺州的吕本中听到两位老友将至贺州的消息,兴奋之余写下了《贺州闻席大光陈去非诸公将至作诗迎之》:

五年避地走穷荒,岭海江湖半是乡。

欢喜闻君俱趣召,衰颓如我合深藏。

晓寒已静千山瘴,宿雾先吞万瓦霜。

日日江头望行李,几回驱马度浮梁。

    诗人回顾五年避难奔走穷荒的经过,心中难免感慨万分,听到两位友人都被朝廷征召的消息,他心中自是欢喜,但是想到自己至今不为世用且居无定所如蓬飘转又不禁黯然神伤。为了迎接友人,诗人早早起床,冬日的贺州城,屋上瓦片霜露未晞,四周群山为晨雾遮绕,一片寂静。诗人就这样每天早早起来眺望贺江对岸来来往往的行人(诗中“行李”作“行旅”解,“日日江头望行李”,从一个侧面写出当时如陈与义等人一样从湖南度岭经贺州南下的移民为数不少),希望能早日见到两位好友,甚至有好几回都驱马度过浮桥去了。

    久别的重逢,自是让人激动,可惜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的短暂。陈与义、席益有皇命在身,不便久留,于是在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春,陈与义诸人泛舟沿贺江而下,至广东康州(今广东德庆)后暂作停留。而吕本中一家也由于贼报警急,离贺南下康州避难,由此推测,他们可能同行。在康州,本中遇到了老朋友范直方,有《晋康逢师厚》一诗:

藤江合贺江,浮荡苍梧云。我如老饿鹤,忍饥啄蛮尘。

二更客入户,月黑雨翻盆。坐久始惊省,两翁非昔人。

一别二十年,家国忍复论。岂知半暗眼,再见忠宣孙。

君负济世美,实识治乱根。宁同二三子,但粥父祖名。

心岂燕丘壑,屡召终逡巡。新年愤忠极,决意去脩门。

龙鬼亦妒贤,翻舟使回奔。呜呼天下事,敢笑不敢言。

师尹实令弟,高义横乾坤。政坐才卓荦,亦使身奇屯。

人说龚州居,胜事专江村。未赴结社约,长耿怀友心。

君归兄弟语,况我应殷勤。二子岂隐者,中兴要甫申。

勉哉赤松子,善事黄中君。我欲北渡岭,江西老耕耘。

子房但强饭,勿道绮与园。

    晋康即康州的古称,师厚是范直方的字,范直方是江苏苏州人,北宋名相范仲淹之曾孙,范纯仁之孙(纯仁谥号忠宣,故诗云“再见忠宣孙”),苏州范氏与寿州吕氏同为两宋时期的世家大族,诗礼传家,代出人杰,但两家并非世交,本中之曾祖父吕夷简与范直方曾祖父范仲淹当年还是针锋相对的政敌,但只是政治上见解不同,两家的后人却还是能和平相处的。范直方为人极富幽默感,吕本中《轩渠录》曾记有其滑稽故事,可见本中与其交情甚厚。在康州的相逢可谓不期而遇,已经是二更天,大雨倾盆,仍有不速之客来访,两人坐久了才蓦然惊觉,二十年后的相逢,昔日风度翩翩诗酒风流的贵公子,如今已是白首苍苍饱经沧桑的老太翁!“一别二十年,家国忍复论”,千言万语,满腹家国情怀,却又如何说起,最后本中说了些勉励范直方兄弟的话,也说出了自己打算到江西隐居的想法。

    诗后作者自注云:“师厚自龚被召,至三水,泛舟复还。并寄师尹。”龚即龚州(治今广西平南县),可见当时范直方寓居平南,也和陈与义等人一样,受到朝廷征召,从藤江(即浔江,与贺江同为西江支流,故诗开头云“藤江合贺江,浮荡苍梧云”。)泛舟入西江,然后下珠江,至广州,然后度大庾岭而入闽浙赴行在。师尹即范直方之弟范直清,后来也曾在广西为官,并于五年之后,即南宋绍兴六年(1136)被朝廷任命为贺州知州,这是后话。

    然而吕本中最终没有到江西去,康州小住一段时间后,他们一家即溯西江而上,然后由桂江、漓江而至桂州(今桂林),最后于是年夏间抵达桂州。秋七月间,吕好问病逝于桂州,享年六十八岁,吕本中遂于桂州服丧,一年余始离开桂州。

    居桂州期间的吕本中,仍时时关注留意着贺州的消息。绍兴二年(1132年)闰四月,岳飞大破曹成于贺州,吕本中听到消息,即挥毫写下《闻岳侯破贺州贼次韩端卿韵》一诗:

旌旗摩日甲生光,俘馘黄巾第几方。

灭贼未须占斗蚁,破胡行且见神狼。

燕然刻石功昭汉,太华题诗事后唐。

从此儿童传姓氏,风流何止继韩康。

    这一年年底,吕本中离开桂州,此后又辗转于湖南、江西、福建各地。绍兴六年(1136年)四月初五,时居福建福州的吕本中接到朝廷诏书,令赴行在临安,七月七日,尚在严州的吕本中即被特赐予进士出身,官拜起居舍人,其后又兼权中书舍人。饱受乱离之苦的流浪诗人吕本中,终于得到了朝廷的重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