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到现在十七年了,不知从何时起自己的课堂变得让学生不再向往,而是见而生畏?这个问题今天因为我在课堂上看到一位孩子失望而委屈的眼神让我忽然想来,使我对自己顿感失望和一阵阵后怕!也许是教书多年了,心中那个柔软的地方渐生老茧,激情渐失戾气渐长,耐心渐消自负渐生。所以在自己的课堂上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渐渐地对学生失去了应有的耐心,循循善诱渐渐在不觉中变成了粗暴强势。本应无拘无束的课堂渐渐变得让学生或战战兢兢或昏昏欲睡,本应充满激情和智慧的课堂变得充满预设的冷漠和刻板,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全部成了为解决一个个繁琐预设问题的煎熬和艰难的单项应答,原本活跃的课堂渐变得要么千篇一律要么鸦雀无声。失去了智慧碰撞和欢悦生气的语文课堂除了简单的知识灌输和技术操练还能给孩子留下对祖国的语言文字怎样的美好幻想呢?作为一位传播母语文化的教师如果没有误人子弟的话,那我又让我的语文课堂带给孩子们什么享受呢?反思自己长久以来形成的强势课堂,想到了以下三点: 反思之一:预设过度、牵引过重。备课注重预设,特别是每节课精心制作的PPT都是预先设置好的,每张PPT中“动画设置”的次序更是无法颠倒的预设。教学中为了有效完成预设教学形成自己的完整高效课堂,因此课堂上只有根据自己PPT预设的强力推进,“节外生枝”的课堂动态生成成了不期望的“精彩”。现代化多媒体辅助的教学带来了课堂教学内容的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强调了这一点我就成了课堂的事实主体、主宰,学生似乎成了被动的“受体”,被我的预设牵着一路强行军直至抵达预设的目标“高地”。这样,看似一节“精彩高效”的课堂,实则是充满了教师的话语强权强制牵引,学生的预习习得、阅读初感和课堂生成的疑惑有的在我精心预设的一个个环节和问题中已有考虑也顺便解决了,更多的可能鲜有涉及。这样的课堂更多的考虑或许是在肢解教材基础上的知识点的灌输、基本技能的操练,学生与文本对话产生的鲜活灵动的思想、表达的欲望和激情常常被迫压制。长此以往,销蚀的是学生的激情助长了老师的课堂霸权,慢慢的孩子们在我的课堂上都成了“温顺的羔羊”、“听话的乖乖”,睁着眼睛的瞎子、张着嘴巴的哑子,长着耳朵的聋子、长着脑袋的呆子——因为他们听我的语文课根本不需要思想。我的语文课仍旧是使用着先进设备的最传统的课堂——我是主角,学生是配角!这样的课堂我的常用教学语言是“感谢同学们的配合”、“我来检测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接下来我们探讨这样一个问题”、“我刚讲的大家听明白了吗”,甚至还是“这个问题我都讲了不知多少遍了,你们还不会啊”。
反思之三:忽略学生的独立思考,少有真正的自主、合作、探究。这样的课堂我常说的两句话是:“给你们两分钟的时间讨论,速度要快”、“这个问题,xx请你来给我说说”。 为了完成我精心预设的教学程序和问题,达成所谓的“教学效率”,我常常精打细算、急功近利,没有过多地考虑“讨论”的实效。而真正算得上有意义的课堂讨论,首先本应是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量,值得思考,值得深究;其次是应该留足学生自主思考和充分讨论的时间。匆匆而过蜻蜓点水式的讨论,只能是“水过地皮湿”,形式主义而已,根本不能达到“讨论”的目的。不仅如此,长此以往,倒是滋长了学生浅尝辄止、思维肤浅的陋习。为了追求有效,我过多地强调了快节奏、高密度、大容量,但是事实上我知道,教学的有效并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单位时间的学习容量,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常常需要品味、深思、涵咏、感悟,需要“慢”一点,需要“留白”,是“慢”的艺术!而我这样的课堂学生仍旧在很多时候处于被动学习之中。 一句“你给我说说”使原本应该是课堂上生动的生生、生本对话成为了一对一的师生“单边对话”。我成了这场对话中高高在上的,可以随意决定教学行为的强势霸权者,学生此时是被动的,只有服从,只有听话。这种一对一的谈话,常常忽略的是班级绝大部分学生。这种一对一的对话又常常发生在我与班级几名学习基础相对较好、思维相对活跃的学生之间,我们这几位师生的“单边对话”看似非常完美地完成了课堂的教学任务顺利地实现了教学目标,但要命的是学生学习的两极分化也就在这样的课堂上日渐形成,老师不管,自己不想,令我们常常牵肠挂肚的所谓“学困生”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了。 总之,我现在的课堂渐渐地在功利的驱使下,主观急切情绪操控下,失去了对文本思考的耐心、对学生诱导的耐心、对动态生成的期望的不自信的强势课堂。一句话:这样的课堂教师教得不放松,学生学得不轻松。“累”似乎成了师生共同的感受!课堂真正的高效、学生成绩的真正长进仍旧绝非易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