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病大家「不眼熟」……但女性患者多于男性!

 伊悠帆123 2017-09-14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2017年9月14日  晴  方回春堂



这个病,女性患病率大于男性


对于女性来说,它可能是个「噩梦」。患上此病,容易出现苦笑面容、大舌头、视线模糊等症状……


对,是控制不住自已的那种。


它是什么?


它叫重症肌无力(MG)


是神经系统与肌肉之间传递功能障碍而产生的一种慢性病。该病发病时主要影响肌肉的收缩与运作,表现出严重的肌肉的软弱与无力。


任何年龄都可发病~


重症肌无力的发病原因分两大类:


 第一类是先天遗传性,极少见,与自身免疫无关。

 第二类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最常见。



重症肌无力病人全身骨骼肌均可受累,可有如下症状:


眼皮下垂、视力模糊、复视、斜视、眼球转动不灵活。

表情淡漠、苦笑面容、讲话大舌头、构音困难,常伴鼻音。

咀嚼无力、饮水呛咳、吞咽困难。

颈软、抬头困难,转颈、耸肩无力。

抬臂、梳头、上楼梯、下蹲、上车困难。



其中,在重症肌无力患者里,重症肌无力危象的发生率约占7.4% ~ 43.2%


什么是重症肌无力危象?


重症肌无力危象是指重症肌无力患者肌无力症状急骤进展,呼吸肌和延髓支配肌严重受累,迅速出现呼吸肌麻痹,以致不能维持换气功能的现象。


这也是重症肌无力死亡的常见原因。


在中医历代文献中并无重症肌无力危象一词。但根据危象症状表现不同。中医上相应有不同病名称谓,如「呼吸困难、大气下陷」、「喘脱」、「喑痱、咽嗌不利」、「脱证、阴阳离决」等。



中医上对于重症肌无力的讨论



重症肌无力目前尚无特定的中医病名与之对应,多以「痿证论之。


关于重症肌无力,我们采访了方回春堂裘昌林医生。


裘昌林医生认为:重症肌无力主要病因为先天秉赋不足,后天失于调养,而致元气虚衰。病位涉及脾、肝、肾三脏,主要病机是脾胃虚弱


目前,主要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救治措施。


以回阳救逆,升阳举陷,扶元纳气,肃肺化痰,调动机体的潜能。中药与激素、丙种球蛋白等药物协同互补,化险为夷



患者情况:


女,38岁。因双侧眼睑下垂2年余就诊。患者一直用强的松,每当减量至25mg,每日1次,时又复发,苦不堪言。


患者神疲乏力,面色少华,气促难平,动辄尤甚,双睑垂至瞳孔中下缘,声音低哑,喉中痰鸣。舌质淡胖,苔白中腻,脉沉细。


处方:淡附子10g,干姜6g,潞党参30g,炙黄芪80g,炒当归12g,仙灵脾30g,炒冬术12g,巴戟天12g,生晒参12g,紫河车粉(分吞)6g,炒苍术12g,藿香、佩兰各10g,鹿角霜10g,升麻、柴胡各6g,炒薏苡仁30g,炒扁豆15g,陈皮6g,鸡内金1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并予炙马钱子胶囊0.2g,每日3次。



患者患病期间配合西医治疗,及中医处方调整。


在第六诊时,患者已转回普通病房,症状逐渐好转,生活基本自理后出院。随访2年,已停用强的松及溴化吡啶斯地明片,仅用中药巩固调理,诸症稳定。


名医介绍



裘昌林

国家级名中医、主任医师、

教授、博士生导师

门诊时间:同心馆 周四下午


浙江省名中医,第四、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浙江省中医院常务副院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常委、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从事医学教学和临床50余年,一贯倡导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躯体疾病治疗与心理疾病治疗相结合的学术理念,对重症肌无力、帕金森病、癫痫、中风病、头痛、肌萎缩侧索硬化等神经系统疑难疾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2016年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成立20周年学术战略大会上被授予“中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专业突出贡献奖”。



方回春堂同心馆



在同心馆,没有黑压压的候诊人群和吵闹的就诊环境,只有一份专属自己的就诊空间。


在这里,可以以放松的姿态享受优质的中医资源,还可以和平时难得一见的国家级名医专家像朋友一样促膝长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