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吞咽障碍的康复训练方法

 大师兄说财 2017-09-14
目前吞咽障碍的一般恢复方法为去医院的康复中心进行康复训练,具体的训练方法有多种,下面摘取几种简要说明下:

一. 基础训练  是针对摄食-吞咽活动相关器官进行功能训练,也称间接训练。

(1)头颈控制训练
(2)口唇运动
(3)颊肌运动
(4)下颌运动及咀嚼训练
(5)舌体运动训练
(6)软腭训练
(7)喉部运动
(8)口腔感知觉训练
(9)冰刺激
(10)咳嗽训练
(11)呼吸训练
 
 

二 摄食训练 直接训练患者的进食吞咽功能,又称直接训练。训练内容包括进食时体位,食物入口位置,食物性质(大小、结构、温度和味道等)和进食环境等。

(1)体位:吞咽障碍的患者在早期训练时应选择既有代偿作用且又安全的体位。一般采取床头抬高 30~45°的半坐卧位,头部前屈,偏瘫侧肩部以枕垫起,护理人员站立于患者健侧。
(2)食物的形态:选择密度均匀、黏性适当、不易松散、通过咽和食道时易变形且很少在黏膜上残留的食物,如香蕉、软蛋羹、均质糊状食物等。
(3)食物在口中位置: 进食训练时应把食物放置在口腔内最能感觉到食物的部位, 且有利于食物在口腔中的保持和运送。
(4)一口量:包括调整进食的一口量和控制速度的一口量,即最适于吞咽的每次摄食入口量, 正常人约为 20ml 。一般先以少量试之 (3 ~4m1),然后酌情增加。
(5)进食习惯和环境: 培养患者尽可能采用直立坐位的进食习惯,此种体位可较好的发挥吞咽相关肌肉的功能,使易疲劳、瞌睡的患者最大程度保持觉醒,使食物反流最少。
 
 

三、辅助性训练 是进行吞咽时采用的姿势与方法,一般是通过改变食物经过的路径和采用特定的吞咽方法使吞咽变得安全。

(1)侧方吞咽:让患者分别向左、右侧转头,作侧方吞咽,可除去梨状隐窝部的残留食物。
(2)空吞咽与交替吞咽:每次进食吞咽后,反复做几次空吞咽,使食团全部咽下,然后再进食,可除去残留食物防止误咽,亦可每次进食吞咽后饮极少量的水( 1~2ml),这样既有利于刺激诱发吞咽反射,又能达到除去咽部残留食物的目的,称为“交替吞咽”。
(3)用力吞咽:让患者将舌用力向后移动,帮助食物推进通过咽腔,以增大口腔吞咽压,减少食物残留。
(4)点头样吞咽:颈部尽量前屈似点头状,同时作空吞咽动作,可去除会厌谷残留食物。
(5)低头吞咽:吞咽时颈部尽量前屈,使会厌谷的空间扩大,并让会厌向后移位,避免食物溢漏入喉前庭,更有利于保护气道,收窄气管入口, 咽后壁后移, 使食物尽量离开气管入口处。
(6)门德尔松氏( Mendelsohn)手法:要求患者先进食少量食物,然后咀嚼、吞咽,在吞咽的瞬间,用拇指和食指顺势将喉结上推并处于最高阶段, 保持这种吞咽状态 2~3 秒,然后完成吞咽,再放松呼气。此手法是通过延长吞咽时的自主时间,并加强喉上举和前置运动的方法来增强环咽肌打开程度,目的是可帮助提升咽喉上抬程度以助吞咽功能。
(7)声门上吞咽法:先吸气后屏气,在屏气时 ( 此时声带和气管关闭 ) 做吞咽动作 , 然后立即做咳嗽动作;亦可在吸气后呼出少量气体 , 再做屏气和吞咽动作及吞咽后咳嗽。
(8)超声门上吞咽法:吸气后屏气,再做加强屏气的动作,吞咽后咳出咽部残留物。
(9)屏气—发声运动:患者坐在椅子上, 双手支撑椅面做推压和屏气运动,同时发“ a”音。此时胸廓固定,声门紧闭,然后突然松手,声门大开,呼气发声。此运动不仅可以训练声门的闭锁功能,强化软腭的肌力,并且有助于除去残留在咽部的食物。


吞咽困难的康复治疗
(一)康复训练
可分为不用食物、针对吞咽功能障碍的间接训练(基础训练)和在进食的同时, 通过调整体位及食物种类,应用辅助吞咽动作练习等的直接训练(摄食训练)。

1.间接训练
间接训练从预防废用性功能低下、 改善吞咽相关器官的运动及协调动作入手,为经口腔摄取营养做必要的功能性准备。由于间接训练不使用食物,安全性好,因此适用于从轻度到重度的各类吞咽困难患者。间接训练一般先于直接训练进行,直接训练开始后仍可并用间接训练。常用的间接训练方法有:
 
 
⑴口唇闭锁练习  
⑵下颌运动训练 
⑶舌的运动训练 
⑷冷刺激( ice-massage ):冷刺激能有效地强化吞咽反射,反复训练,可使之易于诱发且吞咽有力。 
 
 
⑸构音训练: 吞咽困难患者常伴有构音障碍, 通过构音训练可以改善吞咽有关器官的功能。
⑹声带内收训练:通过声带内收训练,以达到屏气时声带闭锁,防止食物进入气管。具体方法是,患者深吸气,两手按住桌子或在胸前对掌,用力推压,闭唇、憋气 5 秒钟。
⑺咳嗽训练:吞咽困难患者由于肌力和体力下降、声带麻痹, 咳嗽会变得无力。强化咳嗽有利于排出吸入或误咽的食物,促进喉部闭锁。
⑻声门上吞咽训练:声门上吞咽又称“屏气吞咽”,具体做法是由鼻腔深吸一口气,然后屏住气进行空吞咽,吞咽后立即咳嗽。这一方法的原理是:屏住呼吸使声门闭锁、 声门气压加大、 吞咽时食丸不易进入气管;吞咽后咳嗽可以清除滞留在咽喉部的食物残渣。
⑼促进吞咽反射训练: 用手指上下摩擦甲状软骨至下颌下方的皮肤, 可引起下颌的上下运动和舌部的前后运动, 继而引发吞咽。 此方法可用于口中含有食物却不能产生吞咽运动的患者。

2.直接训练
直接训练的适应证是:患者意识状态清醒、全身状态稳定、能产生吞咽反射、少量吸入或误咽能通过随意咳嗽咳出。
⑴体位 :由于口腔期及咽期同时存在功能障碍的患者较多, 因此开始训练时,应选择既有代偿作用且又安全的体位。开始可先尝试 30o 仰卧、颈部前倾的体位。 该体位可利用重力使食物易于摄入和吞咽; 颈部前倾可使颈前肌群放松,有利于吞咽。偏瘫患者应将患侧肩背部垫高,护理者于健侧喂食。

⑵食物的选择 :一般容易吞咽的食物具有下述特征:
①柔软、密度及性状均一;
② 有适当的黏性、不易松散 ;
③易于咀嚼,通过咽及食道时容易变形; 
④不易在粘膜上滞留等。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饮食习惯进行选择,兼顾食物的色、香、味等。
 
 
⑶一口量: 即最适于患者吞咽的每次喂食量。一口量过多,食物易从口中漏出或引起咽部滞留,增加误咽的危险;一口量过少,则难以触发吞咽反射。应从小量( 1 - 4 ml )开始,逐步增加,掌握合适的一口量。

⑷调整进食速度: 指导患者以较常人缓慢的速度进行摄食、 咀嚼和吞咽。一般每餐进食的时间控制在 45 分钟左右为宜。

⑸咽部滞留食物的去除法: 可训练患者通过以下方法去除滞留在咽部的食物残渣。
①空吞咽:每次吞咽食物后,再反复做几次空吞咽,使食块全部咽下,然后再进食;
②交互吞咽: 让患者交替吞咽固体食物和流食,或每次吞咽后饮少许水( 1 – 2ml ),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吞咽反射,又能达到去除咽部滞留食物的目的; 
③点头样吞咽: 颈部后仰时会厌谷变窄,可挤出滞留食物,随后低头并做吞咽动作,反复数次,可清除并咽
下滞留的食物。
④侧方吞咽: 梨状隐窝是另一处吞咽后容易滞留食物的
部位,通过颏部指向左、右侧的点头样吞咽动作,可去除并咽下滞留于两侧梨状隐窝的食物。


(二)其他治疗
1.物理治疗:可应用低中频电疗法、肌电图生物反馈疗法等,增强吞咽相关肌肉的肌力, 促进吞咽动作的协调性, 达到改善吞咽功能的目的。
 
2.针灸治疗: 常用穴位有风池、翳风、廉泉、人迎、合谷、内关、金津、玉液等。

具体操作方法详见各医院目前采用的康复训练操作介绍:

故吞咽障碍吃药困难治标的方法是用和药顺改善吞咽,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还是得进行吞咽康复性训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