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者论坛丨中外教师、牛妈牛娃同台话成长,演讲干货看这里!

 残云伴鹤归 2017-09-14


昨天是教师节,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一个干货满满的教师节打开方式!


昨天下午,由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主办的 “教育者论坛”第三季走进协和双语学校,这也是新学期首场“教育者论坛”。


论坛现场,我们邀请了中外教师、牛妈牛娃同台,共同探讨“成长、成人、成才——中西融合的学生发展”这一话题。“教育者”们从不同角度分享了他们的精彩故事和真知灼见,向现场300多名观众奉上精心准备的干货演讲。


小编特意整理了每位嘉宾的演讲干货,让我们一起回顾现场的精彩瞬间。



中西融合


中国校长眼中的中西融合



卢慧文

协和总校长


演讲精选:


协和教育集团总校长卢慧文发表演讲


  • 中西教育,共识大于差异


今年的大年初三,在牛津大学的一家餐馆里,一位我敬重的英国教育专家斩钉截铁地告诉我:“未来教育,看东方智慧。”我以为他指的是要学习上海PISA考试成绩高,学习上海的数学课等。他说非也非也。现在机器跑得比人快、算得比人准、记得比人多,将来还能通过大规模精确计算模拟很多人工智能,我们培养的未来的人,应当要具有东方智慧中强调内省,崇尚道德修炼,看重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才能不被机器淘汰。


中西教育之间,从来也没有像现在这样有互相靠近、互相学习、互相融合的可能。人类文明中有一些共同的分母,孩子成长中被证明至关重要、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日常的教育中,共识大于差异。


  • 教育要有坚守,也要有所跨越


教育要“坚守”的,是育人的目标,是成长的本质。要“跨越”的,是思想的桎梏,是方法的局限。


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培养的目标,适合成长的规律,那么无论这个资源或者方法,是来自于传统还是现代,是东方还是西方。都应该有胸怀、有见识、有能力地为我所用,这是现在这个时代,赋予我们这样的学校和教育者的历史使命。


  • 面对教育焦虑,家长应该怎么做?


我觉得教育有两层含义。一个是教育的工具性,教育当然负有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重要责任。教育的另一层含义,则更接近成长的本质,那就是它的人文性。从牙牙学语到流畅表达,从人云亦云到独立思考,从一片混沌到给每个人短短几十年的生命赋予意义。你我的孩子们,未来之所以成为他自己,不是因为知识和技能的些微差异,而更多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


知道自己喜欢和擅长学习什么、了解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最适合自己,在感兴趣的领域花时间和精力去钻研,获得小小成就被肯定和鼓励,越喜欢越擅长,越擅长越喜欢,这是学习者梦寐以求的良性循环,教育者没有权力去剥夺,也承受不起剥夺的后果。反思一下我们自己的日常行为,有多少是在助推,有多少是在阻挡这个良性循环的发生。



英国教师眼中的中西融合


David Edwards

协和教师



演讲精选:


无锡市协和双语国际学校教师David Edwards发表演讲


“中西融合”式的教育是什么?


我认为,解释中西融合式教育理念最简单的一种方式是引用在西方非常著名一位东方名人——李小龙的名言。李小龙在谈论他的所学时有一句话非常有名,非常适合用于阐述这种教育理念: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后自创独门绝技。”


我认为有一个中国文化观念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努力工作 = 成功。


的确会有些人具备某些天赋,但是,所有在学术上有建树的人们都有着共同点:他们在成功的过程中都非常努力,全世界的优秀学校和学生都是这样。


我们的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小,并且现在随着中国越来越深的参与全球贸易,未来的中国公民需要更好的定位,以应对多元文化和国外投资者和买家的商务活动。


当我们考虑到,现在的许多学生将要从事的许多工作都不为我们所熟知时,将教学重点放在批判性思维技巧和“学会学习”上就显得至关重要。如今,许多高收入工作出现的时间都不超过10年。诸如app开发人员之类的工作甚至在10年之前都无法预测到会出现。除此之外,有专家预测,当前50%的职业到2025年将不复存在。


因此,框定明确的知识范围,培养定向职业的旧式教育方法已经过时。


成长


牛妈经验谈


沈洁 (Jessie Shen

家长代表


沈女士的女儿Coco是协和高中2016届的优秀毕业生,目前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大二,主修环境经济学辅修艺术实践。


演讲精选:


家长代表沈洁发表演讲


  • 成长是一曲二重奏,不同成长阶段节奏各有变化


成长就像一曲二重奏,所谓“二重奏”,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成长和孩子的成长其实是同步进行的。当然在孩子的不同成长阶段,旋律节奏会各有变化。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 珍贵的东西总是慢慢成长的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如何把握好尺度也是一门艺术。


举几个例子,


有时开完家长会情绪不佳,我会选择过两天再找女儿谈。因为过了几天,自己的情绪平静下来后,和女儿谈的就只是客观事实,而不是主观情绪的发泄。


小时候女儿喜欢画画,我对她的表扬不是“你画得真棒”,而是“你能喜欢画画真好”。因为总有一天,孩子长大了,会明白当初自己画的那幅画其实很糟糕,但她会明白,自己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事。


家长的作用如此重要,但自身发展也同时面临很大压力。因此,对于家长而言,自我调节和适应非常重要。做家长是一个难关,对所有的人都是一样,需要家长继续生长的能力。作为家长要认识到,珍贵的东西总是慢慢成长的。


家长是要在这18年间把孩子培养成为未来社会的领袖人物,杰出专业人才还是合格公民并不是重点,但具备以下素养的孩子是可以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


1.远大目标

2.身心健康

3.美德

4.纪律

5.独立人格

6.学习能力


牛娃经验谈


胡睿绮(Melissa Hu)

协和校友


协和校友,2003年作为第一届一年级新生加入协和双语学校。现在牛津大学就读生物医药系本科。


演讲精选:


校友代表胡睿绮发表演讲


  • 名校看中我身上的“软技能”


说到名校,大家很多首先会联想到对某种专业技能的天赋,或者对某种社会活动的热衷。相信大多数的高中生都有过这样的困惑,比如:“高中快要毕业了,我却还没有在某项学科上展示出特殊的天赋。”或者“我参加过不少课余活动,但并没有哪一样特别触动到我,让我对它有无穷无尽的热情”。这样的我,要怎么让心仪的大学看到我的好,对我青眼有加呢?


我来到这里,只想把我成长经历中的一些反思分享给大家,有关我认为我身上这些看不清摸不着的“软技能”究竟从何而来。软技能不像硬技能,可以靠上补习班获得。软技能需要合适的环境和足够的耐心来孕育。


  • 学校:顺应成长节奏


在我的小学和初中时期,我的学习成绩勉强能够上平均分。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在保证我各科都过关前提下,从不强迫我去把我较弱的科目补强,而是鼓励我把更多的时间花到我擅长,也感兴趣的科目上去。我不仅因此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更喜欢学习了,还没有对较弱的学科产生畏难情绪。


虽然学习成绩不突出,我喜欢运动和交友的特点倒是有所显露,凭着在校击剑队和田径项目的表现还是时常能得到老师和同学们小小的赞赏和崇拜,让我在学业不突出的情况下仍旧很自信。


可以说,学校一直顺应着我成长的节奏,顺其自然地教育着我。虽然我每个阶段的优势各有不同,但都有得到学校的认可。 不仅是学科上的优势,学校也鼓励着一切出色的软技能。


  • 家庭:鼓励软技能发展


除了学校方面的培养,我的家庭也为我营造了一个积极的氛围。


从小,家长们从来不吝啬对我们姐妹俩的夸奖,可以说我们是在一片赞美声中长大的孩子。金光闪闪的姐姐永远有着大人们夸不完的好表现,但每次夸奖姐姐“成绩好,又评上了三好学生”的同时,也一定会夸奖我几句 “吃饭不浪费”,或者 “待人接物有礼貌”。至少以我当时的理解,这两份赞美来得是同样真诚的。这让我觉得成绩好和热情有礼貌都是很棒的表现,硬技能和软技能没有上下之分。既然我没法做到和姐姐一样每回考试都名列前茅,至少我还可以每次家里来客人都主动热情地问好,并奉上一杯茶。


从小的硬技能比拼很残酷,会打击信心,可是鼓励软技能,一定会有正面的效果。软技能没有比拼,没有公认的“最善良”,或者“最真诚”。只要愿意努力,每个人的软技能都可以有显著的进步,每一点进步都值得被表扬。



更多现场精彩瞬间


上海市民办中小学协会党组书记,副会长杨国顺担任主持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课程室主任发表精彩点评


嘉宾和观众互动


与会嘉宾为演讲者、点评嘉宾颁发证书


现场观众认真聆听演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