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纳尼,善解人意是一种性格缺陷?

 蘑菇心理学 2020-10-17

【 蘑菇心理  第312天 】

太善解人意并不一定是件好事,很多时候委屈的都是自己。

前几天,无意中听到这样一个观点:在现在这个社会,善解人意其实是一种性格缺陷。当你过于为别人着想的时候,一方面委屈了自己,另一方面对方也未必感恩你的好意,有的甚至认为这就是你应该做的,里外不讨好。

客观的说,这样的看法不无道理,相信很多人在生活中也都曾有过类似的感受。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今天,实用菌就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

善解人意,简单来说就是能体谅人,会换位思考,为别人着想。

关于这点,我们其实一直都有一种很矛盾的心态:

一方面,我们希望自己身边的朋友和家人是善解人意的,让自己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的温暖;

另一方面,当需要自己这样去对待他人时,又会发现为他人着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你需要做一些付出,其次,你的付出并不是总能得到对方积极的回应,有时候甚至还会给自己带来不快和麻烦。

比如有的人在朋友遇到困难的时候,会很慷慨的借钱帮助对方,但是事后对方却迟迟不提还钱的事情,就像这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一样。这样的心情恐怕很多人都曾有很深切的体会。

所以,替他人考虑有时候确实是要冒一定风险的。

另外,在像工作这样的竞争性环境当中,过于为别人着想也是有一定问题的。

在工作中,能力和价值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而要锻炼出这种能力,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就需要围绕着自己的目标,持续不断的努力和投入,并争取尽可能多的资源来为实现这个目标而服务。但是如果把过多精力放在别人身上,忽略甚至迷失了自己的目标,结果很可能就是被淘汰,尽管在同事的评价中你是一个非常善解人意的好人。

是不是说,善解人意这种品质真的就是一种性格缺陷了呢?

这就好比家中厨房里的菜刀,只要经常做饭总难免会伤到自己,但是我们会因此就说菜刀是一件凶器吗?

在我们的认知当中,经常会有一种全或无的不良认知,就是用一种极端的、非黑即白的观点看待事物,认为一件事要么就是绝对好的、完美的,要么就是完全坏的、一无是处。

善解人意只不过是我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一种处事方式。心理学上有一个类似的概念叫同理心

同理心,或称神入或共情,指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即于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

同理心比较强的人,在认知上会比别人拥有更多的视角。

一般来说,我们大多数人都会习惯性的从自身的角度来看问题,比如我自己的感受是怎样的,我想要什么,我能不能实现我的想法等等,也有很多时候我们也会去猜测对方在想什么,但是我们很少会设身处地的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象一下假如自己是对方,在这件事情上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会有什么样的情绪。

当我们只关注自己的时候,我们的视野会非常狭窄,更容易带着一种竞争甚至是对抗的心态来看待对方;但是如果我们既能考虑自己的立场,也能站在对方的角度体会他们的感受,这样一种全面的考虑,更容易减少双方的误解和冲突。

就像那句话说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另外,能够替他人着想的人,在与人相处的时候更容易建立一种积极的互动关系:当你对他人表现出理解时,他们的防范意识会下降,想要合作和共赢的积极心态会成为你们之间关系的主题。

当然,并不是你为别人着想,所有的人都会认同你,但是,同理心强的人比过于自我的人确实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也会更容易赢得更多人的好感和支持。这样的一种比较优势随着时间的流逝会变的越来越强大。

所以,善解人意并不是一种性格缺陷,它既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能力。在越关注自我,越在乎个人体验的社会文化当中,拥有同理心的人可能会越少,但是这种能力会因为稀缺而变的更珍贵。

只不过,这一切都要建立在自我独立,人生目标明确的基础上。这样,我们的善解人意也好、同理心也好,都会用在创造不仅让自己、也让身边的人更好生活的方向上,而不是用在讨好别人,乞求别人的认同上。

生活中

你是一个善解人意的人吗

或者你有这样的朋友吗

在留言区说说自己的感受吧

↑↑ 点击上面图片,掌握人际交往中最核心的18个技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