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泡腾片致死背后的深思,还好当年我没有一口气吞下那颗泡腾片

 hse_hzh 2017-09-15

央视纪录片《见证》之“药案寻踪”节目中,近期播出了一个令人扼腕的事件:一个年仅18个月幼儿,因为家长错误方式服用泡腾片,最后导致孩子窒息,在重症监护室抢救一天后无效最终死亡。

泡腾片致死背后的深思,还好当年我没有一口气吞下那颗泡腾片

泡腾片,很多人也是吃过,一些大型的超市还能买到。却不想有如此严重的危害。

18个月大宝宝因为感冒发烧,在一家省级医院挂吊针。除了输液,医生还配了两盒药,一盒“娃娃宁泡腾片”

输完液后,坐在输液室里的母亲心疼地看着孩子,“吃药吧,吃完药宝宝就好了。”小家伙似懂非懂地由母亲掰开嘴,母亲从标明“口服”的“娃娃宁泡腾片”盒子里拿出一粒直径约6毫米的药丸,塞进宝宝嘴巴,“嘴巴张开,再喝点水下去。”

过了10多秒钟,孩子的手脚突然抖动起来,紧接着开始剧烈地咳嗽,嘴边也慢慢变成了青色。“当时就感觉他肯定是噎着了。”

孩子父亲立即抱起孩子喊来医生。用力拍打背部,催吐,很多方法试过后,孩子的症状还是没能得到解决。而此时,孩子的心跳和呼吸都已经十分微弱,被送进抢救室进行手术。切开气管后,医生终于取出已经化为一摊水的泡腾片残迹。原本以为东西取出后,儿子总该脱离危险了。第二天下午,医院发出通知:孩子因脑部缺氧时间过长,抢救无效死亡。

我还记得我第一次吃泡腾片的时候,现在想来真是命大!

一日,同事丹丹带来了一盒泡腾片,说这个酸酸的挺好吃的。于是我也拿了一片,直接就放入了嘴里,滋滋的冒泡,大量的气体释放,带着唾液,有一种想呕吐的感觉,但又不愿意吐出来。同事们看到了,都说我笨,我却说挺好吃的呀。

现在看来如果我要是吞下肚子,可能也许也就一命呜呼啦!

当年的我凭借自己的直觉以为泡腾片就是一般的糖片,没注意。当我看了新闻之后我特地看了一下说明书,原来我服用的是水服泡腾片,必须放入水中化了喝水才可以的。

看了认真看说明书是很重要的,不能靠自己的感觉随意处理药物。

泡腾片致死背后的深思,还好当年我没有一口气吞下那颗泡腾片

网络配图

说明书是我们了解一种药物最有效的工具,也是安全用药的保证。

谈及安全用药,我也有故事讲。这个故事发生在我朋友身上,姑且叫他毅先生。毅先生是成都人,家庭还算可以,每周末都会开车出去游玩,有一次周末邀约毅先生,毅先生却说不来,原因是他刚从鬼门关回来,要好好休息。

那是一个明媚的下午,连续几日的降温使得毅先生感冒了。于是拖着疲惫的身躯来到一家有一定规模的医院,挂了号,开了药,打了点滴。本以为一切正常,却不料突然心率下降,身体发冷。原来毅先生青霉素过敏,药物中含有青霉素。医生开药也没过问这个问题,毅先生也不懂所以也没主动说。幸运的毅先生现在还能够周末开车出去游玩,现在的毅先生更加重视自己身体,每次用什么东西都得问仔细,看清楚。

泡腾片致死背后的深思,还好当年我没有一口气吞下那颗泡腾片

网络配图

安全用药刻不容缓,然而我们却在无时无刻的错误用药。那么有哪些常见的错误用药习惯呢?

隔壁老王用的那个要还不错,你也试一试

药物是一个特殊的商品,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随意参考使用的,必须严格参考药剂师的嘱咐。尤其是老人,很容易陷入这样的怪圈里面!

大人吃两颗,儿童也就减半!

很多家长会自行给孩子配药,尤其是一些小感冒之类的常见病。给孩子用药的时候就减半使用。好像我小时候就是这样的。

泡腾片致死背后的深思,还好当年我没有一口气吞下那颗泡腾片

一次一颗太少了,我加成两颗!

每次只吃一颗,病也好的好慢。我要不增加一颗,好得快。相信很多人也会有这样的想法,其实这是很危险的想法。

多吃点“预防药”,身体棒棒的

很多家长以为某些药物可以预防疾病,家中常备板蓝根、祛湿茶等,有事没事给娃喝上一杯。“是药三分毒”,所谓的“居家必备良药”,本身就是一种药物。之所以称之为“良药”,仅是因为它的副作用较小而已。

【温馨提示】

小儿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其在生理、病理方面有其自身明显的特点,肝肾等脏器、神经系统功能发育尚未完全,对许多药物极为敏感。且小儿肠管相对较长,消化道面积相对较大,因此药物在体内的通透性强,吸收率高,肾小球滤过率低,排泄功能差,所以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较成人严重,因此家长在对小儿用药时切忌掉以轻心,以免因用药不当给孩子带来不可修复的人身损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