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们知道么,临海的这扇门里透着满满的历史故事…

 江海报览 2017-09-15

临海是我们的家

勤劳的先人们为保护这个家修筑了府城墙

并且还留下了好听的大门的名字

有“镇宁、兴善、丰泰、括苍(即后来望江门)、崇和、靖越、朝天”

听这名字无不寄托着先人们对家乡的美好祝愿


不过,我们新的一扇“大门

正在展现在我们面前,

那扇门名叫“龙顾”。



今年新落成的西入城口龙顾门城门楼工程经过一年多的时间,现已竣工,屹立在临海的后山,成为历史文化名城新的城市景观。城门名以龙顾山得名,今镶嵌的“龙顾门”三字石额集清人书体摹字而成,石额长254厘米,宽94厘米,字径80厘米,字眼与城楼匹配,显得庄重古意。

整座城门楼工程占地面积1509.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904.1平方米,其中楼建筑面积272.2平方米,三楼木结构,城台建筑面积614平方米,为三层木架剪力墙结构,景观亭建筑面积17.9平方米,木结构。

“城隍庙的钟、后岭垮的风、山宫坦的鬼、泉井洋的水”,这首百年在临海民间流传的民谣,道出“后岭天风”的出名和地方乡土特点。后岭垮地方原有后岭殿,原名嘉应庙,俗称而行世,属于民间道教奉祀地,后改弘法寺,属佛教范畴。


龙顾门城楼匾额“瑞映三台”“屏山襟水”

8月24日在吉庆中张挂


新建的二重檐城楼上两边高悬匾额以示彰显,东南一面悬“瑞映三台”“屏山襟水” 二匾,西北一面悬“干霄拂云”“北麓护郭” 二匾。

金匾按传统生漆贴金工艺制造,每块匾长3.8米、宽1.28米、字径0.9米。新楼新匾在蓝天中辉映,彰显古城临海的人文内涵,也为临海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创建5A工程增光添彩。

“瑞映三台” 是通用古语,三台是台州的古称,如天台、赤城、霞城、三台等。“三台”以应天上三台星宿命名,也有以城南三台山而得名。瑞映是祥瑞映照之意,故名“瑞映三台”,说明台州城是一个人丁兴旺,祥瑞之地。“瑞映三台”额书法是集清道光三十年正月天台齐楷题书的石额笔迹。


“干霄拂云” 匾额,引清洪熙揆《修复台郡形胜记》:“……庚子春,遍植稚松,俟他年干霄拂云,以资庇荫”中之句“干霄拂云”以作额名,意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希望台城人材不断涌现,像苍松一样直冲云霄,人人步入青云。“北麓护郭”额名原是清代后岭垮老路廊拱门上的旧题。后岭上原筑有路廊,路廊东西走向,是西拱门上的旧额。


历史上的这里,有这样的故事


新建城楼的地方原是临海通向西乡留贤的岭道,此处原是一条不高的小岭坡,俗称后岭垮。旁有后岭殿,前有路廊可供行人歇脚。1957年在此修筑公路挖到八只石牛,百姓纷纷相传,不解其意。


今据临海著名学者项士元自订年谱载:“1957年2月22日下午,后岭筑路农民来报告,在后岭垮建筑临仙公路,挖至六七尺深的泥土中,发现石牛八只,予得报当即前往勘视,石牛形态不一,每只长可尺余,考此地文献可证者,仅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戊戌洪熙揆《修复台郡形胜记》及光绪间项炳珩《重培后岭龙脉碑》,此石牛当是康熙间所埋。

时郡守为张联元,距台士鼓噪之案未久,台民因停科谪戍之惨虐,对于满清政府多恼怨怼,张守阳为修复以欺人民,实则埋此八牛,殆即意在埋葬朱明,冀其万劫不复也。”又据项士元《东湖笔记》:“康熙时,张守联元之伪以修复风水为名,埋八石牛于后岭下。八牛乃清初代用朱明之词。因台士不忘故国,特效咒诅,埋葬八牛,可见清吏存心之恶毒矣。”


而现在,新楼巍峨,制作好的四块金字大匾高悬城楼上,金匾与重楼相辉映,天章焕烂,瑞霭湖山,成为古城人文景观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和西入口的地标建筑。



文章来源: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