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敦刻尔克》是部优秀艺术片,看不懂只怪你进错片场!

 peterchiu60 2017-09-15

作者:虹摄库尔斯克

近日有关电影《敦刻尔克》的话题一度成为热搜。去过电影院观影的很多人觉得“乘兴而去败兴而归”,主要原因是没有想象中“战争大片”那样的视听享受,或者是觉得影片中三条主线并行发展凌乱不堪,烧脑看不懂。


图片:电影《敦刻尔克》上映后争议颇多,笔者个人认为该片是一部战争外衣下的优秀艺术片。


这也就算了,昨天还有某名人公众号《今日平说》,在根本就没有看过影片,甚至根本就不知道敦刻尔克历史的情况下,居然为了抵制外国电影而抵制该片,说什么电影所表现的是英国在亚洲抵抗日军的英勇神武,说什么影片是历史虚无主义,说什么影片是埋葬和无视甚至是抹黑了中国人的英勇抵抗!

就算大家对电影的好坏存有不同观点,但我想就算是再厉害的喷子也不会说出敦刻尔克战役是日本人打英国人这种“睁眼瞎话”!还什么抹黑中国人的英勇抵抗!敦刻尔克的得失是希特勒和丘吉尔之间的事,和半个地球外的中国人有半毛钱关系。

当然,这段所谓的《今日平说》被网友嘲笑为“今年网上最愚蠢的一篇文章”。


图片:这种初中历史都没有学过的睁眼瞎话受到了网友的一致批判。


我们回到电影《敦刻尔克》本身!笔者看完了该片,谈谈自己的想法,不管喜欢和不喜欢电影的朋友都可以一起讨论,也欢迎在看完电影后来喷我!

我讲三个观点:

1、国内之前对电影《敦刻尔克》的宣传偏重于名导演、大投资、大场景战争影片!这些其实只是国内影视宣传惯用的“标题党”,最终误导了期待已久的观众。

没错!该片名导演是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大名在电影圈那是响当当的。但诺兰的特长是在镜头的运用,在叙事的拆并,在时间运用的巧妙,在人性的刻画上,而非满屏CG的大场面战争片导演。本质来说,诺兰导演的这部《敦刻尔克》是穿着战争片外衣的文艺片,而非大场景火爆好莱坞爆米花片。


图片:要看懂《敦刻尔克》还是要多少了解一下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前期笔者也在没有观影的情况下,写了一系列关于《敦刻尔克》电影以及那段历史前后的故事,或者可以说是宣传软文吧!这些文章其实掀起了观众对《敦刻尔克》电影的期待,但是由于我们作者并没有看过电影,所以并没有抓住电影的特点来写这些软文,导致和广大观众一样对再看一场《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兵临城下》这样的宏大战争背景的影片怀有期望。

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正因为之前宣传的点没有找准,导致大家期望的方向发生了差错,也是很多观众去看了后失望的一个原因。对此,我们这些作者要向大家道歉。


图片:前期包括笔者在写文章的时候也以为《敦刻尔克》会是一部火爆的战争影片,导致宣传方向差错。


2、《敦刻尔克》是诺兰导演艺术风格浓郁的代表作。

什么是诺兰的电影风格?真正去看过《敦刻尔克》电影的人或者会体会一二!诺兰电影虽然有着好莱坞的巨资包装,但其本质上是具有英伦电影风格的艺术片。


图片:《敦刻尔克》采用了诺兰风格的不同主线、不同时间轴混合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


从大的方面讲,《敦刻尔克》的故事是通过三个主角的三条主线拉开的。陆上想逃走的士兵,海上驾驶小游艇来援救的老船长,天上不顾自己燃油消耗奋勇战斗的“喷火”战斗机飞行员。三条主线采用不同的时间轴展开,所以有的观众会看不懂,觉得怎么一会是白天,一会又是晚上。而三条主线的时间轴又会在某个时间段重合,通过不同的角度叙述同一个场景,比如“喷火”战斗机被击落落海就用了2个视角展示,高地团士兵驾驶的小船沉没的场景有3个视角展示等等。


图片:“喷火”式战斗机和“月光石”号小游艇是该片的两个视角出发点,体现了诺兰非线性叙事风格。


这其实是诺兰的特点,他的电影追求的是一种非逻辑化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是非线性的发展。打破传统的讲故事的方式,建立新的镜头序列,在看似紊乱的镜头中使镜头的内在联系性和含义得到体现。同时,利用电影艺术的时空灵活性,富有创造地构建新的时空,比较适合体现心理意蕴和导演的哲学思考。

说白了!也就是说,要看懂诺兰的电影,你起码要在脑子里面转三转,想看爆米花影片的朋友看来是选错了片,进错了片场。


图片:影片最开始的敦刻尔克市区场景,这些喝水的英国士兵被荧幕外的德军所射杀。


另外,诺兰的电影还充满了对电影艺术技巧的运用,充满了对人性本质的思考。比如影片中拍摄的“喷火”战斗机划过长空,朝阳映射下的霞光万丈,非常的壮美。最后没有燃料的“喷火”战斗机平静地滑过敦刻尔克海滩时似乎是一场普通的降落,而不是在敌占区的紧张迫降,也预示着影片的结束。


图片:影片中的“喷火”战斗机飞行员,在击落多架敌机后安静地迫降到德国人占领区,将自己飞机烧毁后被俘。


而对人性的思考,从主角逃脱德军追击,战友一个个在身边被打死,转过街角看到了坚守的法国士兵和街堡,终于逃出升天。那个拉他进战壕的法国兵说了一句:“祝你平安”,并示意他往后走。走吧,向敦刻尔克海滩走才能有生的希望,而这些法国士兵则坚守在防线上,为身后的盟军守住一个相对安全的撤退场。还有一名换了英军制服的法国兵,一直带着主角逃出升天,甚至打开快沉没的船只的舱门,救出一众英军,后来在暴露身份后面临被英国士兵赶出去的困境,而最终为堵塞小船的漏洞最后一个离开船舱,牺牲在就要得到救援的前一刻。


图片:有影评批评影片没有展现法国人,其实在影片最开始的地方就有法军守卫街堡。



图片:法军士兵那句“祝你平安”,是仓皇逃窜过来的英国士兵最大的安慰。


还有一些细节也很有趣,法国兵中有黑人是符合史实的(当然像前面说的那个连喷子都不如的什么“说”,不要说什么为什么影片中没有中国人);那些救援的小船们每一艘都打出了船名,这些民用小船都是当年真实参加过敦刻尔克大撤退的,保存到现在的小船,这些是这个国家民族集体记忆的一部分。


图片:这些蜂拥驶向敦刻尔克海滩的小游艇们是这个海洋帝国人民骨子里的骄傲,是海权思想最扎实的体现。



图片:“月光石”号救上一名被吓坏了的士兵,结果士兵失手将船上的孩子打死。



图片:拍摄“月光石”号游艇的场景。


3、影片道具上的使用是最大的槽点,但却也并不是不可饶恕。

对于军迷朋友来说,《敦刻尔克》吐槽最厉害的还是大型武器装备道具问题上。

应该说,仅从单兵装具来看,该片还是做得相当到位的,英国人的平底锅头盔和法国人的消防员式头盔都很有亮点,能够在一群人中分辨出两方人马。


图片:用直升机拍摄“喷火”式战斗机,这是诺兰坚持的实景非CG拍摄。



图片:将一架教练机改装成空中拍摄机,展现飞行员座舱中的场景,这些场景在别的影片中往往会在地面拍摄。


不过在大型武器装备的还原上则做得不那么到位。比如用二战后法国的导弹驱逐舰扮演英国驱逐舰,用模型来展示“斯图卡”轰炸机,还有战斗机格斗中明显看出拍摄机并不是“喷火”战斗机等。

但是,随着二战的远去,那些大型军舰早已沉的沉,拆的拆,保存到现在的少之又少,所以不能像上世纪50、60、70年代拍摄电影时那样能够随处找到老军舰来拍摄。比如拍摄《虎虎虎》的时候美国人用模型和实舰拍摄了还原度近乎100%的影片,而到了《珍珠港》时大家看到的是一排斯普鲁恩斯级大型导弹驱逐舰。《猎杀U-571》也不得不用拖船改了一艘美国驱逐舰。日本《男人的大和》倒是不错,做了一个1:1的陆上“大和”号模型进行拍摄,毕竟“大和”那个独特的外形可没有哪艘军舰可以模仿。


图片:影片中多次出现的英国驱逐舰是法国“马伊·布雷泽”号驱逐舰扮演。



图片:“马伊·布雷泽”号驱逐舰现在是一艘博物馆舰。


《敦刻尔克》电影中,战舰并不是表现的关键,所以选了一艘法国海军的“马伊·布雷泽”号驱逐舰(Maillé-Brézé)来协助拍摄。这是二战后法国海军第一代T47“絮库夫”级驱逐舰,原型舰确实和二战时期的军舰差不多,但是法国人在上世纪70年代进行了改装,安装了拖曳式声呐和“马拉丰”反潜导弹,细心的军迷都能够在战舰尾部看到这些东西。


图片:为了参演影片而搭建假炮塔的“马伊·布雷泽”号驱逐舰。


这艘船现在是一艘博物馆舰,位于法国南特,有机会的朋友可以去上舰参观。影片道具师在该舰的B炮位上安装了一门假的双联装主炮,其实这个位置是六联装反潜火箭深弹发射装置,大家还能够在舰体舯部发现三联装鱼雷发射装置。


图片:参演的荷兰海军“锡塔德”号扫雷舰,有人质疑影片中该舰舰桥密封太假,其实这是该舰特有的风挡护板。


除了这艘军舰多次亮相外,影片还动用了2艘荷兰海军的老式扫雷舰和一艘挪威海军1929年建成的“罗加兰”号医院船。这些老舰基本上以锚泊的形式进行拍摄,因为无论是导弹驱逐舰还是扫雷舰都是已经退役的装备,不再具有航行能力。但总体上来说,这些战舰还是很好地满足了导演拍摄的需要,虽然没有满足军迷挑剔的眼光。


图片:影片中那艘医院船大家一定记忆尤深,这是1929年建造的挪威海军“罗加兰”号医院船。



图片:影片中“罗加兰”号医院船被“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击沉,男主角第一次逃亡失败。



图片:拍摄影片的荷兰海军扫雷舰和挪威海军医院船。


在飞机方面,除了动用了一架宝贵的能够飞行的“喷火”战斗机进行拍摄外,还有一架改装成的双座教练机进行座舱拍摄,还有一架可以飞的西班牙空军曾经装备的Ha-1112战斗机来扮演德国的Me-109战斗机,而Ha-1112正是Me-109的西班牙版本。


图片:影片中动用了两架可以飞行的古董战斗机进行拍摄。


其余的德军JU-87“斯图卡”、He-111以及英军的“布伦海姆”轰炸机等都是用大尺寸航模进行拍摄。在诺兰巧妙的镜头运用和音效烘焙下,这些航模倒还是尽了自己的能力。


图片:拍摄影片的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模型。



图片:拍摄影片的He-111中型轰炸机模型。


诺兰喜欢用传统的电影拍摄手法进行拍摄,所以包括片中“斯图卡”轰炸机轰炸海滩等场景就是使用真的炸药爆破拍摄,而不是现在流行的CG动画。

这些传统拍摄手法虽然可能看上去比不上美国影片大量CG制作的火爆,但是却比某些影片的五毛特效要真实得多。当然,正是诺兰坚持不用CG动画,宁愿在影片中用纸板人、纸板车来展示远处的人和物,所以感觉海滩有些人少冷清,没有四十万大军的感觉。这是影片震撼效果不足的原因。


图片:诺兰坚持实景拍摄,不用CG。为了增加海滩上的人数,采用了真人加纸板人的方式。



图片:作为远景在海滩上布置的木板卡车。



图片:海滩上的爆炸也采用实爆而不是5毛特技。


而在《虎虎虎》、《中途岛海战》等景点影片中,模型拍摄确实可以以假乱真,特别是《男人的大和》一片中的巨大“大和”号全尺寸模型才是影片能够拍摄的关键。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敦刻尔克》这部电影可以作为电影学校教材使用的一部影片,是充满了克里斯托弗·诺兰电影风格的一部优秀影片。当然,笔者最后将其定义为战争外衣下的艺术片也是这个道理。


图片:影片最后迫降的英军飞行员烧毁飞机的故事在敦刻尔克大撤退历史上真实存在。


至于最开始说的连这部电影也没有看过的某些人,非要将《敦刻尔克》与中国抗战拉到一起来讲,与中国远征军扯到一起,说是完全无视中国,是历史虚无主义,那只能说你的怼点太低了!要是敦刻尔克考虑中国的感受才是真正的历史虚无主义。

就像昨天《今年网上最蠢的一篇文章出现了》一文里面说的:

《兵临场下》也完全无视中国,是严重的历史虚无主义!

《中途岛》也完全无视中国,是严重的历史虚无主义!

《拯救大兵瑞恩》也完全无视中国,是严重的历史虚无主义!

《硫磺岛来信》也完全无视中国,是严重的历史虚无主义!

《美丽人生》、《钢琴家》、《辛德勒名单》、《卡萨布兰卡》……这些优秀影片都完全无视中国,是严重的历史虚无主义!

那么你还看什么电影呢?


图片:站在公允的角度,笔者认为无论是军迷还是电影爱好者,是应该去看看这部影片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