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磅深度:市场对库存周期存在哪些误解?

 jibooker 2017-09-15

 库存周期本质上是经济周期的滞后体现,不宜用来解释和预判经济周期走向

库存周期,是企业库存行为伴随经济周期性波动而呈现出来的周期性特征。企业库存的周期性波动,缘于强经济周期下需求和价格周期性变化的共同作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厂商根据需求和价格的变化调整生产和库存行为,使得库存行为呈现周期性变化特征。2000 年以来,我国已经历5 轮完整的库存周期。

库存周期本质上是经济周期在库存行为上的滞后体现,不宜用来解释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更无法用来判断未来经济走势。目前市场对库存周期存在普遍误解,喜欢用库存周期判断未来经济走势,比如产成品库存增速2 季度初见顶回落,迅速引发“库存去化导致下半年经济下行”的悲观预期。实际上,库存周期是经济周期的滞后体现,如用来预测经济周期则颠倒了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补库由价格或需求触发,其稳健性和持续性归根究底取决于需求改善稳健与否

企业库存行为变化的触发因素既可能来自价格层面,也可能来自需求层面。以主动补库为例,企业主动补库的核心驱动力来自于盈利修复,而盈利修复既可能缘于需求好转,也可能缘于产品价格上涨。因此,主动补库可能由涨价触发,也可能由需求好转触发。但触发因素不同,补库的稳健性和持续性存在差异。

补库的稳健性和持续性,归根究底取决于需求改善稳健与否;判断库存行为所处阶段,也应从库存和需求两方面综合考量。尽管企业补库可由不同因素触发,但其强度和持续性最终由需求决定。经济周期上行阶段,需求稳步改善叠加价格上涨催生库存强周期;弱需求条件下,补库空间受到制约、持续性相对较弱。判断库存行为所处阶段时,也应根据企业产品库存指标和需求情况综合考量。

本轮补库异于以往,兼具周期和分化特征,有需求支持的板块补库一直在持续

本轮补库呈现较强的结构分化特征,导致市场对库存阶段的判断存在争议。供给侧改革推升部分生产资料快速涨价,是去年中补库开启的重要触发因素之一使得上游领先于中下游率先补库。2季度以来,库存增速见顶回落,多数市场人士解读为“补库结束”。实际上,库存回落主因供给侧改革的脉冲式影响拖累。

分行业来看,中上游行业受价格大幅波动影响,库存行为一波三折;中下游行业,有需求支持的板块,企业补库持续性较好。供给侧改革背景下,2季度以来部分生产资料价格大幅波动,影响部分中上游行业补库节奏,库存行为一波三折。与此同时,受益于需求和盈利水平持续改善,中游设备制造类和下游消费制造类行业库存水平整体平稳,未来这些有需求支持的板块补库或将持续。

今年以来,对企业库存行为的判断是市场的主要争论点之一。在一些关键的时点上,“补库结束”等悲观言论频频出现,后被证伪。同样的库存指标,为何市场解读完全不同?市场对库存周期还存在哪些误解?当前企业库存行为到底处于什么阶段?本篇报告试图对以上问题进行解答。

库存周期的本质:经济周期在库存行为上的体现

库存周期,是企业库存行为伴随经济周期性波动而呈现出来的周期性特征。库存周期本质上是经济周期在库存行为上的滞后体现,不能用来解释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更无法用来判断未来经济走势。

库存周期,是强周期下企业库存行为呈现的周期性特征

库存周期反映企业库存行为的周期性变化,是需求与价格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需求来看,终端需求的变化会通过零售商向批发商、进而向生产厂商传导,厂商根据这种变化调整生产和库存,达到利润最大化。供给端来看,涨价带动企业盈利修复,刺激厂商生产热情,库存也随之增加,反之亦然。综合来看,企业库存的周期性波动,是强经济周期下需求与价格周期性变化的共同结果。

2000年后,我国大概经历过5轮完整的库存周期,补库阶段一般持续约1年到2年不等。以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同比增速进行划分,2000年后,我国大概经历过5轮完整的库存周期。具体来看,有需求支撑的库存周期稳健性和持续性都相对较好,比如2003-2013年的3轮库存周期是强周期,每轮持续40个月左右,平均补库约2年。2000-2002年与2013-2016年的库存周期是弱周期,每轮持续30个月左右,补库阶段持续约1年。

聊产业、做金融,上潮汐!

库存周期是滞后于经济周期的体现,而非经济周期的因

库存周期本质上是经济周期在库存行为上的滞后体现,滞后期一般为2个季度左右。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厂商会根据外部需求和价格的变化调整库存,导致库存行为伴随经济周期而发生周期性变化。传统经济周期下,零售商对需求变化最为敏感,其库存行为变化逐步向批发商和生产厂商传导的过程存在一定时滞,因此厂商库存周期往往滞后于经济周期,这种滞后关系在很多国家都存在。以中国和美国为例,库存周期一般滞后于经济周期2个季度左右。

聊产业、做金融,上潮汐!

聊产业、做金融,上潮汐!

当前部分市场人士喜欢用库存周期解释经济周期,颠倒了两者的因果关系;实际上,库存周期不宜用来解释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更无法用来判断未来经济走势。目前市场对库存周期存在普遍的误解,喜欢用库存周期来判断未来经济走势,混淆了两者的因果关系。比如产成品库存增速2季度初见顶回落,迅速引发“库存去化导致下半年经济下行”的悲观预期。实际上,库存周期是经济周期的滞后体现,如用来预测经济周期则颠倒了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聊产业、做金融,上潮汐!

根据库存与需求的变化,单个库存周期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被动去库、主动补库、被动补库、主动去库。经济周期上行初期,需求逐步回升,而企业生产惯性使得产量短期内保持平稳,“供不应求”状态下库存消耗加速,即被动去库阶段。“供不应求”会带动商品的“量升价涨”,企业受到提振后逐步扩大生产补充存货,进入主动补库阶段。然而需求扩张并非没有限度,随着经济周期见顶、步入下行区间,需求小于供给造成库存积累,进入被动补库阶段。随后往往会出现“量价齐跌”的情形,促使企业减少生产,主动降低库存,进入主动去库阶段。

聊产业、做金融,上潮汐!

触发因素不同,影响库存行为的稳健性和持续性

企业库存行为变化可能由多方面因素所触发,既可能来自价格层面,也可能来自需求层面。补库的稳健和持续性,归根究底取决于需求改善稳健与否;库存行为所处阶段的判断,也应从库存和需求两方面综合考量。

库存行为触发因素可能来自价格层面,也可能来自需求

企业主动补库的核心驱动力来自于盈利修复,盈利修复通常领先于企业的库存回补2个季度左右。回溯历史可以发现,库存变化与盈利修复息息相关,盈利修复是企业主动补库的核心驱动因素,且往往领先库存变化2个季度左右。比如,2002年3月工业企业盈利水平快速修复,产成品库存被动下降8个月后,于2002年11月开始主动补库。

聊产业、做金融,上潮汐!

企业库存行为变化的触发因素,既可能来自价格层面,也可能来自需求层面。企业主动补库的核心驱动力来自于盈利修复,而盈利修复既可能缘于需求好转,也可能缘于产品价格上涨。需求层面来看,需求好转使得企业销售提速,短期需求相对于供给增加也将推升产成品价格,有助于企业盈利修复,刺激企业扩大生产、主动补库。价格层面来看,需求平稳的情况下,供给端影响的价格抬升也有助于企业快速实现盈利修复,刺激企业加大生产、增加库存。因此,企业库存变化受到价格和需求两个层面因素共同触发,产品涨价或需求好转都有可能启动新一轮库存周期。

聊产业、做金融,上潮汐!

企业补库的强度,归根结底取决于需求改善稳健与否

补库的稳健和持续性,归根究底取决于需求改善稳健与否;强经济周期往往对应库存强周期,弱需求条件下的库存周期一般较弱。尽管企业补库可由不同因素触发,但其强度和持续性最终由需求决定。强经济周期上行阶段,需求稳步改善导致“供不应求”局面出现,企业库存快速消耗、价格持续上涨,催生库存强周期。需求相对较弱时,涨价等因素催生的补库空间受到制约、持续性相对较弱,原因是厂商生产和库存增加将对价格形成压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企业补库意愿;若需求能够平稳改善,消化库存增加的的压力,则将对补库形成进一步支撑。

2000年以来,地产投资和出口链条上行期间,催生3轮库存强周期。2000年以来,房地产投资与出口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起始于2003、2006和2009年的3轮补库均发生在地产投资与出口链条明显改善的阶段。第一轮强补库周期发生在2002年下半年,共维持了42个月,其中补库持续25个月;当时的经济背景是,全球经济开始企稳改善、国内陆产投资高速增长,引导工业企业进入主动补库阶段。2006年,全球经济从高油价冲击下逐渐复苏,叠加房地产投资增速再次增长,旺盛的终端需求再次引导企业进行补库。2009年,金融危机冲击全球经济,在“四万亿”投资计划、货币政策宽松利好房地产等多方面因素的刺激下,基建与房地产投资迅速增长,推动工业企业进行补库。

聊产业、做金融,上潮汐!

聊产业、做金融,上潮汐!

聊产业、做金融,上潮汐!

需求相对较弱时,涨价等因素催生的补库空间受到制约,补库持续性相对较弱。弱需求条件下,价格上涨也可能引导企业生产修复、带动库存增加。但需求相对疲弱阶段,缺少需求支撑的补库往往持续性较差。2000年和2013年库存周期均有此特征。1992年后,高速增长的信贷投放大量流向纺织和家电等行业,造成产能严重过剩,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外部需求受到巨大冲击,产能过剩的问题进一步凸显,国企大面积亏损。1998年起,国家推动去产能措施,逐步清除落后产能。随着落后产能逐步清除,价格和利润开始回升,工业企业于2000年进入补库阶段,但由于需求并未出现明显好转,补库仅仅持续了12个月。2013年的补库弱周期也有着类似的背景。2013年油价和铁矿石等原料价格上涨是部分企业库存回补的重要逻辑,但经济层面仍在消化三期叠加带来的压制,传统行业加速转型导致经济继续回落、终端需求低迷,补库仅持续11个月。

聊产业、做金融,上潮汐!

聊产业、做金融,上潮汐!

库存行为所处阶段的判断,也应从库存和需求两方面综合考量。根据库存和需求的变化,企业库存行为可被划分为被动去库、主动补库、被动补库、主动去库4个阶段。现实中,由于需求难以量化衡量,部分市场人士仅根据库存指标(如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增速等)判断库存行为所处阶段。由于库存增速存在较为明显的短期波动,这种结论的准确度往往较低。因此,企业库存行为所处阶段的判断,应根据企业产品库存指标和需求情况综合考量。

本轮库存周期,有周期性特征,更有结构性分化

本轮企业库存行为表现与以往不同,既有周期性特征,更呈现出较强的结构性分化特点,导致市场对库存阶段的判断存在争议。分行业来看,中上游行业受价格大幅波动影响,库存行为一波三折;中下游行业,有需求支持的板块,企业补库持续性较好。

本轮库存周期与以往不同,供给端和需求端同时发力

工业企业自2016年中进入主动补库阶段,开启新一轮库存周期。供给侧改革推升部分生产资料快速涨价,是去年中补库开启的重要触发因素之一。PPI同比增速在2011年下半年后一路下行,经历了54个月的负增长,于2016年开始修复、2016年9月开始转正。长达近5年通缩期之后的价格上涨,引导企业结束了持续的库存去化、于2016年中进入主动补库阶段。

聊产业、做金融,上潮汐!

聊产业、做金融,上潮汐!

本轮补库驱动逻辑与以往不同,导致行业轮动规律也发生变化,表现为中上游领先中下游率先补库。以往补库主要由需求端推动,本轮补库周期受需求端与供给端共同作用。供给侧来看,供给侧改革推升部分生产资料快速涨价,是本轮补库行为开启的重要触发因素,也使得中上游原材料类领先中下游制造业率先补库。需求端来看,出口链、制造业链等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持续改善,是中下游部分行业库存持续回补的重要支撑。

聊产业、做金融,上潮汐!

聊产业、做金融,上潮汐!

中上游行业,价格大幅波动下企业库存行为一波三折

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同比增速4月以来出现回落,主要受中上游行业拖累。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增速2季度以来有所回落,从4月的10.4%降至7月的8.0%。分行业来看,中上游原材料类行业产成品库存占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总规模的40%,是库存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中上游库存增速从4月的9.1%降至7月的5.9%,是工业企业库存增速回落的主要拖累项;中下游设备制造类和消费制造类行业库存增速整体平稳,并未出现趋势性回落迹象。

聊产业、做金融,上潮汐!

聊产业、做金融,上潮汐!

中上游库存领先于中下游率先回落,主因供给侧改革的脉冲式影响拖累;伴随价格波动,部分中上游行业库存行为一波三折。供给侧改革推升部分生产资料快速涨价,是本轮补库周期的重要触发因素之一,但也带来部分中上游行业的库存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大幅波动,影响了部分中上游行业的库存节奏。2季度后,PPI生产资料同比增速大幅回落,干扰部分中上游行业补库,拖累整体补库进度。

聊产业、做金融,上潮汐!

聊产业、做金融,上潮汐!

分具体行业来看,2季度后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以及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行业PPI回落幅度较大,库存行为受影响较为显著。分具体行业来看,2季度末PPI当月同比较1季度末回落最大的上游行业,包括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回落15.0个百分点)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回落12.3个百分点)等。这些行业库存行为受影响也较为显著,库存同比增速分别回落6.4和10.6个百分点。

聊产业、做金融,上潮汐!

聊产业、做金融,上潮汐!

中下游行业,有需求支持的板块,主动补库或将持续

上游原材料库存增速回落的同时,中游设备制造类和下游消费制造类行业库存水平整体平稳,并未出现明显回落迹象。2季度以来,中游设备制造类和下游消费制造类行业盈利情况趋势性改善,引导库存持续回补,7月中下游库存水平整体平稳。具体来看,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等一些补库较晚的行业,仍处于主动补库阶段。

聊产业、做金融,上潮汐!

聊产业、做金融,上潮汐!

聊产业、做金融,上潮汐!

聊产业、做金融,上潮汐!

伴随国内外需求的持续好转,设备制造类和消费制造类行业生产、销售或保持旺盛,有助于中下游行业盈利水平进一步改善,对补库形成支撑。近期,国内外需求持续好转下,中下游行业供需格局不断改善,引导企业盈利修复和主动补库。展望未来,近期PMI指数连续10个月处于景气扩张期间,PMI新出口订单指数也处于较高水平,反映国内外需求持续向好。国内市场持续向好,叠加海外经济景气仍在趋势性改善,或将带动中下游行业生产和销售保持旺盛,对补库形成支撑。

聊产业、做金融,上潮汐!

聊产业、做金融,上潮汐!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总结如下:

(1)有别于过往,本轮PPI与经济走势出现明显背离。PPI同比从去年初开始快速赶顶、今年2月之后逐步回落;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企稳回升,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在去年下半年企稳、今年上半年逐步回升,PPI与经济走势出现明显背离。

(2)PPI与经济走势的背离,主要源于本轮价格上涨是由供给端、需求端共同驱动。传统物价周期主要由需求端驱动,本轮价格上涨兼具需求端和供给端的逻辑。供给端逻辑对中上游价格的冲击较大,导致PPI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快速赶顶及随后回落。而结构层面上,中上游价格大幅波动、中下游价格仍在修复。

(3)反观需求本身,进出口链、制造业链等还在稳步修复,年内陆产投资韧性仍强。外需稳步修复的过程中,中国进出口链直接受益,并辐射至部分出口导向型产业;叠加设备更新需求的启动等,制造业修复仍在进行。“因城施策”背景下,一、二线城市土地购置和三线及以下城市销售对地产投资形成支撑,年内陆产投资总体韧性仍强。

总体来看,经济平稳修复下,慎言通缩。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发现:

1)      库存周期本质上是经济周期的滞后体现,不宜用来解释和预判经济周期走向。库存周期,是企业库存行为伴随经济周期性波动而呈现出来的周期性特征。企业库存的周期性波动,缘于强经济周期下需求和价格周期性变化的共同作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厂商根据需求和价格的变化调整生产和库存行为,使得库存行为呈现周期性变化特征。目前市场对库存周期存在普遍的误解,喜欢用库存周期来判断未来经济走势,比如产成品库存增速2季度初见顶回落,迅速引发“库存去化导致下半年经济下行”的悲观预期。实际上,库存周期是经济周期的滞后体现,如用来预测经济周期则本末倒置了两者的因果关系。

2)      补库由价格或需求所触发,其稳健和持续性归根究底取决于需求改善稳健与否;库存行为所处阶段的判断,也应从库存和需求两方面综合考量。以企业主动补库为例,企业补库的核心驱动力来自于盈利修复,而盈利修复既可能缘于需求好转,也可能缘于产品价格上涨。因此,企业库存变化受到价格和需求两个层面因素共同触发,产品涨价或需求好转都有可能带动补库周期开启。尽管企业补库可由不同因素触发,但其强度和持续性最终由需求决定。经济周期上行阶段,需求稳步改善叠加价格上涨催生库存强周期;弱需求条件下,补库空间受到制约、持续性相对较弱。判断库存行为所处阶段时,也应根据企业产品库存指标和需求情况综合考量。

3)      本轮补库异于以往,兼具周期和分化特征,有需求支持的中下游行业补库持续性较好。本轮补库呈现较强的结构分化特征,导致市场对库存阶段的判断存在争议。供给侧改革推升部分生产资料快速涨价,是去年中补库开启的重要触发因素之一,使得上游领先于中下游率先补库。2季度以来,库存增速见顶回落,多数市场人士解读为“补库结束”。实际上,库存回落主因供给侧改革的脉冲式影响拖累。供给侧改革背景下,2季度以来部分生产资料价格大幅波动,影响部分中上游行业补库节奏,库存行为一波三折。与此同时,受益于需求和盈利水平持续改善,中游设备制造类和下游消费制造类行业库存水平整体平稳,并未出现明显回落迹象,未来这些有需求支持的板块补库或将持续。

特此声明:扑克财经(m.mindcherish.com)转载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网站立场,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