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厥阴病及肾气丸、乌梅丸方解

 勇哥中医 2017-09-15

 

厥阴病病理分析

厥阴病提纲: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条文: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由此条文我们可以看出厥阴病 就是阴阳不相接。

 

那这里的阴阳指代的什么呢?

从内经条文开始:

   “五藏者参天地。”   人体的五藏有类似天地一样的运作规律。

 

而天地的运作规律是: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      在万物上与下。

    清阳上天,浊阴归地”          阳升阴降

 “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天为阳,地为阴,同时天气化为雨下降,地气化气上升。

 

     看到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人体五藏的升降之一是:

                       气 从上化阴液下降,液从下化气上升。

         所以厥阴病之一就是气不化液液不化气。

肾气丸

金匮条文:

        1、

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

师曰∶此名转胞,不得尿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

2、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3、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4、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热在上焦而不得下所以消渴,下焦液不化气所以小便多 。或者下焦化热不藏肾小便 不利。

肾气丸方

 

干地黄(八两) 薯蓣(四两) 山茱萸(四两) 泽泻(三两) 茯苓(三两) 牡丹皮(三两) 桂枝 附子(炮,各一两)

 

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

干地黄(八两) 薯蓣(四两) 山茱萸(四两) 生阴补肾。

 

泽泻(三两) 茯苓  使阴液下行

 牡丹皮,  清热凉血

附子,大热,回阳,使液化气。

桂枝,助阳化气,使气上升。

茯苓, 运脾气,使脾行津液。

 

看看这个方子,从生阴液,到阴液下行,再化气,使气上升。

 

中下焦“液”运动的一个完整的过程。

 

 

 

乌梅丸。

此方所治厥阴病原理和上面完全相同,都是阴阳不相接但所指代的阴阳不一样,这里的阴阳是指脾升胃降的阴阳,我们依然从内经找到根据:

“脾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一、化生万物

二、法天地,如上所说之天地的升降。

三 、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是指人身的整体升降都在其中。

 

伤寒金匮

1、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为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方。

 

2、蛔厥者,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个(味酸温) 细辛六两(辛热) 干姜十两(辛热) 黄连一斤(苦寒) 当归四两(辛温) 附子六两(炮,辛热) 蜀椒四两(去汗,辛热) 桂枝六两(辛热) 人参六两(甘温) 黄蘖六两(苦寒)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肤冷,其人躁。一般阳虚是四肢冷,阳虚至极所以肤人藏寒 以至不欲食,阴不敛阳 所以躁。

烦,是阴不敛阳。

吐蛔,中焦寒,进食则更寒 不养蛔,所以蛔出。

 

乌梅 重在 敛散之阳气。

附子、 蜀椒、 桂枝、 干姜,因藏寒肤冷是阳气极虚,用大量的附子干姜等 回阳 桂枝通阳化气。

当归、人参、黄芪,补脾 补气补液。

黄连,这味药是这个方中的重点。

已经病成这样了还有黄连这苦寒药不是更伤脾伤阳吗?

要注意前面的烦,虚阳上浮于心,所以要用黄连以降虚阳,也就是使阳气降下来潜阳入阴液。

 

此方 回阳、补脾,助脾降液,助脾化气,使气上升,把脾的功能大部份都体现里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