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心理学实验之习得性失助

 读书作乐 2017-09-15

职业培训教育网为大家搜集整理经典心理学实验,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心理学。

情绪的产生在生理-认知侧面或先天-后天侧面,都是十分复杂的。情绪是生理唤醒、认知解释和环境作用的综合产物,它一方面具有先天获得的特性,另一方面又可以被后天习得。正是这种复杂性,激励人们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情绪研究,其中情绪的认知研究深刻地揭示了情绪和认知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大量的研究证明了情绪不但受认知调节,还能反作用于认知过程。

塞里格曼(Seligman,M.)和梅尔(Maier,S.F.)的习得性失助实验,采用动物被试,回避了对人类被试造成伤害这一轮里禁忌。他们的研究工作说明了抑郁是由于对环境事件严重缺乏控制而习得的,因此也叫做“习得性失助”。

实验程序实验被试是24只狗。它们被分为三组,每组8只。一组是“可逃脱组”,另一组是“不可逃脱组”,第三组是“无束缚的控制组”。

可逃脱组和不可逃脱组的狗均被单独安置并套上狗套,以约束其行动。在狗头部的两边各有一个鞍垫,狗可移动头部以挤压两边的鞍垫。可逃脱组的狗受到电击后,它可以通过挤压鞍垫终止电击。逃脱组的狗与不可逃脱组的狗一一配对,然后在同一时间给每一对狗施加完全相同的电击,只是不可逃脱组的狗不能控制电击,即无论这些狗做什么,电击都将持续,直到可逃脱组的狗挤压鞍垫终止电击为止。这样就能确保两组狗受到电击的时间和强度完全相同,其唯一不同的是一组狗有能力终止电击,而另一组却不能。8只控制组的狗在实验的这一阶段不接受任何电击。

可逃脱组和不可逃脱组的狗在90秒的时间里均接受了64次电击。在此过程中,可逃脱组的狗由于挤压鞍垫并停止电击的时间迅速缩短,很快学会了如何终止电击;而不可逃脱组的挤压行为在30次试验后便完全停止。24小时以后,所有的狗被放入箱子中。箱子的一边装有灯,当箱子一边的灯光熄灭时,电流将在10秒后通过箱子的底部。如果狗在10秒内逃过隔板,它就能完全避免电击。如果不这样做,它将持续遭受电击直到它逃过隔板,或直到60秒钟电击结束。每只狗在此箱子中进行10次实验。

研究者根据以下指标对学习程度进行了测量:

(1)从灯光熄灭到狗跳过隔板,平均需要多长时间;

(2)完全没有学会逃脱电击的狗在每组中所占的百分率。另外,不可逃脱组的狗7天后在梭箱中再次接受10次额外测试,以评价该实验处理的持续效果。

实验结果三组狗逃脱的平均时间表明,不可逃脱组与其他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但可逃脱组与控制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在10次试验中至少9次不能跳过隔板并避免电击的狗在每组中所占的百分率。可逃脱组与不可逃脱组之间也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不可逃脱组的6只狗在9次甚至全部10次试验中都没有跳过隔板。7天后,这6只狗被放入箱子中再次进行实验;结果6只狗中的5只,在所有的试验均未跳过隔板。

由于可逃脱组与不可逃脱组之间唯一的不同是:狗能否主动终止电击,因此,塞里格曼和梅尔得出结论认为,对环境事件是否具有控制力,导致了两组狗在行为表现上的明显差异。换句话说,可逃脱组的狗之所以能正常学会主动地跳过隔板并逃脱电击的新技能,其原因是它们在前一阶段中有能力控制电击。而不可逃脱组在前一阶段实验中对环境事件毫无控制力,这种控制力缺乏泛化到了新情境下,使其不会主动尝试逃脱,可见,它们习得了无助感。

在后继研究中,塞里格曼认为人类的抑郁发展与动物习得性无助的形成过程非常相似。人类的抑郁也是因为他们从过去不可控制的经验中习得了无助感。和狗一样,当一个人努力去控制某一事件,却屡遭失败,他就会停止此类尝试。如果此类情形出现得太过频繁,这个人就会把这种无力控制的感觉泛化到所有的情境中,甚至泛化到实际上可以被控制的情境上,并感到无助而抑郁。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duduxi
分享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