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誰人曾予評說(之二十七)﹒﹒﹒﹒﹒閒說《阿房宮賦印譜》

 风舞三湘 2017-09-15
  自去年雙手腫脹至今,真是受盡百般煎熬,每當夜闌人靜,天氣稍變,其痛楚有時更有一種令人痛不欲生感覺,此種痛楚雖然不會致命,但因痛而雙手不能正常運作,又會使人有一種雙手已報廢之錯覺,尤其這兩月來,就算要寫一點東西,稍稍敲打鍵盤數分鐘,雙手都會僵硬一整天,沒法之下祗能如廢人般一動不動。

  但每每打開這塊瘦田,祗覺日漸荒廢,又有一種望洋興嘆之感覺,今天實在按捺不住,忍痛而寫一則新博文,免得腦神經亦隨之老化。

  印章由實用憑證而慢慢轉移到欣賞藝術,此轉變最初是由印章參與書畫鑒賞始,其最初跡象出現於宋代以前,甚至還可推演得更早,由此開始從實用憑證到篆刻藝術之轉變,而這個轉變過程主要在宋、元兩代,可以作為是篆刻藝術之萌始期或者說是形成期,其最主關鍵是文人士大夫之參與,此過程是以文人士大夫以篆印為初始,至文人士大夫自篆自刻為完成,而元代而言,此乃正是這個過程之完成階段。

  於宋代而言,文人士大夫以自篆印已逐漸形成風氣,這與文人士大夫對於印章重視是分不開,其主要原因是印章從參與書畫鑒賞始,由書畫鑒賞印到書畫落款印,實現文人士大夫對書畫之介入,使其成為了書畫創作之一部分;其二是在宋代金石學推動下,印章又由身份憑證成為鑒賞對象,儘管其被鑒賞之目最初並非完全是藝術,但已足以引起文人士大夫對於印章之興趣。

  自從文人士大夫對於印章產生興趣後,文人士大夫自篆印不再是被動,其中已經含有一定創作動機;入元以後,文人士大夫對於印章興趣可以說是愈演愈烈,而上述之漸變趨勢漸漸加劇,形成了突變,文人士大夫自篆而刻之實踐、印譜之編輯、印論之撰寫等等有關印學活動,說明篆刻藝術己步入來臨時期。

  有元一代由趙、吾而起,力排眾議,提倡復古之風,鼓吹「印宗秦漢」,於秦漢篆刻基礎上,變化出新,形成鮮明個性;趙、吾所提倡之復古之風,倡議「印宗秦漢」,此風可謂影響後世印壇數百年。

  由宋、元迄明、清,印壇名家輩出,「印宗秦漢」之風未減,但因人人「印宗秦漢」,演變成眾人一貎,有更甚者或是離群出新,乃至陷入絕境,此種情況自清三代後更加熾熱,大家不妨細觀現時存世印譜,就會明白一切。

  自有明一代後,「印宗秦漢」之風更是席捲印壇,印壇名家有出類拔萃者,更是影響後世印壇,此不在話下;亦見有反其道而行之者,為印壇帶入一股新風,此股新風可能當時謂之野狐禪,但不管如何,這一班反其道而行之篆刻家,其篆刻功力非一般庸手,亦是印壇或地方性刻印名手,綜觀其存世作品,其藝術性不低,這些當時名手祗不過沒法在歷史軌跡上留下痕跡而已。

  曾於三年前寫過第一百五十三則「莫愁前路無知己」系列博文,介紹過一套印譜,名為《木香精舍阿房宮賦印譜》又名《阿房宮賦印譜》,以《阿房宮賦》全文入印之印譜,歷來書家以《阿房宮賦》入書者不少,但以《阿房宮賦》入印者卻不多,記憶所及,以以《阿房宮賦》全文入印之印譜祗有數種而已。

  第二十七則「誰人曾予評說」系列亦紹介另一種以《阿房宮賦》全文入印之印譜,印譜名字為《阿房宮賦印譜》,作者為王錫庚(朗西)先生。

  去年秋拍,又於拍賣場中見另一種以《阿房宮賦》全文入印之印譜,此譜有別於一般印譜,與其他印譜不同之處者,此譜所採用入印文字非常特別,所用入印文字均出自三十二篆體,分別是玉筯篆、奇字、大篆、小篆、上方大篆、墳書、穗書、倒薤篆、柳葉篆、芝英篆、轉宿篆、垂露篆、垂雲篆、碧落篆、龍爪篆、鳥跡書、雕蟲篆、蝌蚪書、鳥篆、鵠頭書、麟書、鸞鳳書、龜書、龍書、剪刀篆、纓絡篆、懸針篆、飛白書、殳篆、金錯書、刻符篆、鐘鼎篆等等。

  除入印文字與其他印譜略有不同外,此套《阿房宮賦印譜》每方印印面均精心設計,可謂極盡天下設計之能事,除了劉維坊《印文詳解》及李陽《秦漢三十體印證》外,這種印面設計款式真的甚少見到。

  再說印譜作者王錫庚(朗西)先生,先生應是當時篆刻名手,觀其篆刻作品,其功力不遜於一般名手,可惜直到寫此小博文時,還未能查得有關先生生平之一點蛛絲馬跡,當然若祗查王錫庚先生,與之同名者不少,可惜查得之結果未能乎合,因精力有限祗可作罷,留待有更多資料方再補寫小傳。

  此部《阿房宮賦印譜》今天來看般人會認為不怎樣之一部印譜,會覺得荒誕不經,但若撇開一般成見而言,大家若站在作者角度去想,不難會領會到此套印譜之好處。

  本來寫一則小博文,平時祗要想好題目,一般半小時即可完成,即現時香港流行語謂之「即食麵」,估不到現時寫一篇小博文,寫寫停停要數天方寫畢,唉!淪落到如斯地步不知要怎樣說。

  於此向各位朋友說句:對不起,大家留言沒法回覆,請大家見諒為要!大家對我這賣魚者之關心及記掛,於此一併致謝!

《阿房宮賦印譜》

二冊。王錫庚(朗西)輯潘自刻印而成《阿房宮賦印譜》此譜。是譜無板框,無序跋,亦無書口字樣。冊一計三十六葉,一葉小題名,三十五葉鈐印,每葉鈐印一至二方,印下無繫邊款,亦無說明文字,錄印五十七方;冊二計三十八葉,三十八葉鈐印,每葉鈐印一至二方,印下無繫邊款,亦無說明文字,錄印六十一方,全譜總錄印一百一十八方。成譜年份不詳。

書籍外觀:線裝12.30X21.80cm

編著者:王錫庚(朗西)

用人小傳:

王錫庚(朗西)。生卒年不詳。籍貫不詳。生平不詳,號朗西。工書,擅鐵筆。有《阿房宮賦印譜》存世。

編輯者小傳: 

王錫庚(朗西)。生卒年不詳。籍貫不詳。生平不詳,號朗西。工書,擅鐵筆。有《阿房宮賦印譜》存世。

誰人曾予評說(之二十七)﹒﹒﹒﹒﹒閒說《阿房宮賦印譜》
誰人曾予評說(之二十七)﹒﹒﹒﹒﹒閒說《阿房宮賦印譜》

誰人曾予評說(之二十七)﹒﹒﹒﹒﹒閒說《阿房宮賦印譜》

誰人曾予評說(之二十七)﹒﹒﹒﹒﹒閒說《阿房宮賦印譜》

誰人曾予評說(之二十七)﹒﹒﹒﹒﹒閒說《阿房宮賦印譜》

誰人曾予評說(之二十七)﹒﹒﹒﹒﹒閒說《阿房宮賦印譜》

誰人曾予評說(之二十七)﹒﹒﹒﹒﹒閒說《阿房宮賦印譜》

誰人曾予評說(之二十七)﹒﹒﹒﹒﹒閒說《阿房宮賦印譜》

誰人曾予評說(之二十七)﹒﹒﹒﹒﹒閒說《阿房宮賦印譜》

誰人曾予評說(之二十七)﹒﹒﹒﹒﹒閒說《阿房宮賦印譜》

誰人曾予評說(之二十七)﹒﹒﹒﹒﹒閒說《阿房宮賦印譜》

誰人曾予評說(之二十七)﹒﹒﹒﹒﹒閒說《阿房宮賦印譜》

誰人曾予評說(之二十七)﹒﹒﹒﹒﹒閒說《阿房宮賦印譜》

誰人曾予評說(之二十七)﹒﹒﹒﹒﹒閒說《阿房宮賦印譜》

誰人曾予評說(之二十七)﹒﹒﹒﹒﹒閒說《阿房宮賦印譜》

誰人曾予評說(之二十七)﹒﹒﹒﹒﹒閒說《阿房宮賦印譜》

誰人曾予評說(之二十七)﹒﹒﹒﹒﹒閒說《阿房宮賦印譜》

誰人曾予評說(之二十七)﹒﹒﹒﹒﹒閒說《阿房宮賦印譜》

誰人曾予評說(之二十七)﹒﹒﹒﹒﹒閒說《阿房宮賦印譜》

誰人曾予評說(之二十七)﹒﹒﹒﹒﹒閒說《阿房宮賦印譜》

誰人曾予評說(之二十七)﹒﹒﹒﹒﹒閒說《阿房宮賦印譜》

誰人曾予評說(之二十七)﹒﹒﹒﹒﹒閒說《阿房宮賦印譜》

誰人曾予評說(之二十七)﹒﹒﹒﹒﹒閒說《阿房宮賦印譜》

誰人曾予評說(之二十七)﹒﹒﹒﹒﹒閒說《阿房宮賦印譜》

誰人曾予評說(之二十七)﹒﹒﹒﹒﹒閒說《阿房宮賦印譜》

誰人曾予評說(之二十七)﹒﹒﹒﹒﹒閒說《阿房宮賦印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