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揭示了十六个王朝1362年历史发展的轨迹,是一部专注于治国理政的经史合流的政治教科书。它在我国官方编纂的史书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清代著名学者王鸣盛曾评价此书:“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 然而由于编写体例的缘故,《资治通鉴》在其问世的头十七年里,只有一人能够通读一遍,归其原因——“号为难读”。《丁万明评说<资治通鉴>之纵横捭阖》一书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作者把口语化表达与经典古文相结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资治通鉴》,使读者通过阅读能够了解《资治通鉴》的微言大义。以下内容摘编自书中章节,让我们一起领略该书的魅力吧。 求贤之道:以礼相待 《资治通鉴》一书记述了多位政治家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选贤任能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魏文侯就是书中第一位出场的有为之君。他是战国初期魏国崛起的关键人物,也是史学大家司马光非常推崇的治国明君。魏文侯用人,既能够礼遇有加、君臣相长,也能够用人不疑、人尽其才。其在位的50年里,手下人才济济,睥睨群雄,将魏国打造成为战国初期第一强国。 魏文侯礼遇段干木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段干木身怀经邦纬国之才,是魏国初期的名士。魏文侯求贤若渴,想请他出山为己所用。然而段干木是一位纵情山水、淡泊名利的贤人隐士,坚决不愿入朝为官。魏文侯一连几次亲自登门拜访,段干木就是闭门不出。魏文侯非但没有生气反而更加敬重他,每经过段干木居住的草房时,总要起身扶着车前的横木以示敬意。他的侍从对此很不理解。魏文侯答道:“段干木是一位贤者,他在权势面前不改变自己的节操,有君子之道。他虽隐居于贫穷的里巷,而贤名却远扬千里之外,我经过这里怎敢不对他表示敬意呢?他因有德行而荣耀,我是因有土地而荣耀;他有的是义,我有的是财。地不如德,财不如义。这正是我应该学习、尊敬的人啊!”经过再三求见,段干木终于同意与魏文侯见面。魏文侯听其讲课,毕恭毕敬的像学生一样,站着很久也不敢坐着休息一下。 魏文侯礼待段干木的行为打动了无数全国才子。他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为魏国吸引来李悝、乐羊、吴起、西门豹等贤明之士。在他的领导下,魏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在当时都居于前列,成为战国初期当之无愧的第一强国。 选贤之道:人尽其才 魏文侯有一段时间遇到一段幸福的烦恼,拿不定主意该用谁为相。他向李克请教,他说:“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如今相国的位置空缺,不是魏成就是翟璜,你认为他们俩谁更合适?” 李克并没有正面回答魏文侯的问题,而是提醒魏文侯说:“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根据这五个方面去比较魏成和翟璜的为人,就足以确定谁更适合担任国相了,哪里还用问我呢!”魏文侯马上醒悟,说:“请先生回去休息,相国人选已经定了。” 翟璜对于魏文侯选相之事颇为关注,他满怀希望地问李克:“听说今天国君召见先生,征求相国人选事宜,最终确定了吗?”李克回答:“魏成。”翟璜忿然作色:“西河守将吴起,是我推荐的;国君因为邺城不好治理而担忧,我推荐了西门豹;国君打算攻伐中山,我举荐了乐羊;中山国打下来了,没有合适的人选驻守,我难道比魏成差吗?”李克反问翟璜:“你当初把我推荐给国君,难道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让我推荐你做大官吗?国君向我咨询谁合适担当相国大任,我据实回答了几条标准。国君任魏成为相国,是因为魏成虽食禄千钟,但自己仅享用十分之一,其余的十分之九都用来结交名士贤人了,这才使魏国能够得到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三位贤人。这三位,国君都当作老师对待;而你所推荐的五位,国君都当作臣子使用,你怎么能够与魏成相提并论呢?”魏成与翟璜虽都有相国之才,但将二人放在一起考量时,还是要仔细权衡甄别因才而用,可见魏文侯用人之审慎。 用贤之道:用人不疑,疑则不用 魏文侯用贤特别注意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方面最典型的事例就是翟璜举荐乐羊为将攻打中山国的故事。 乐羊曾经在路上捡到一块金子,拿回家后遭到妻子的唾弃,乐羊因此将金子丢弃,并外出游学。游学一年后回家,妻子得知其学业未成、半途而废,取出剪刀断其机丝,乐羊感悟,继续游学,七年后学成方归。 魏文侯得知乐羊之事,马上命翟璜去请乐羊,但身边有人劝阻:“乐羊的长子乐舒现在正在中山国为官,怎么能任用他呢?”翟璜说:“乐羊,功名之士也;子在中山,曾为其君招乐羊,羊以中山君无道不往。主公如果委以重任,何患不能成功乎?”文侯从之。 乐羊出兵中山,由于敌强我弱,于是施行缓兵之计,以收买中山国民心。消息传来,朝中哗然,群臣纷纷上书。魏文侯顶住压力,坚持继续任用乐羊。中山国国君一开始以乐羊之子乐舒为人质,企图逼迫乐羊放弃进攻,试了几次之后皆无果,中山国君于是杀死乐舒,将其煮成肉羹送给乐羊,希望以此扰乱乐羊的斗志,瓦解魏军的军心。为了稳定军心,乐羊坐在军帐内端着儿子的肉羹,将其全部吃光,军队的士气此长彼消。随后,乐羊率军大败中山军,一举攻占中山国。 然而胜利之后,魏文侯却对乐羊“赏其功而疑其心”。这是因为乐羊占领中山国后“有喜功之色”,魏文侯命手下把先前群臣状告乐羊的信件抬到他面前,乐羊看后郑重地向魏文侯下跪行礼道:“中山之举也,非臣之力,君之功也。”同时,对于乐羊食其子肉羹一事,魏文侯也认为他缺少基本的仁心人性,因而将其封到中山国的灵寿,再也没有任用他。由此可见魏文侯用人不疑、疑则不用的用人之道。 以上内容摘编自《丁万明评说<资治通鉴>之纵横捭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