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13 今天有一位复诊的患者,三十多岁的女性,初诊时,身体疲倦,面色暗浮,舌淡苔白,脉浮弦,身体不适的症状很多,头闷头疼,颈肩背拘紧不适,浑身疲劳乏力,肢节酸疼,白天上班有气无力,昏昏沉沉说话都力不从心,晚上又心烦失眠辗转反侧难以入睡,还长了一嘴口疮,当时我就跟患者分析说,你头闷头疼,颈肩后背不适,四肢酸疼,面貌虚肿,脉象浮弦,舌淡苔白,这是身体体表外感风寒的表现,口苦舌干,口疮,失眠心烦,出现这些症状这是肝胆少阳经火气上冲的原因,身体酸软无力浑身发软,心慌气短,这是平素身体脾虚气弱湿盛,才会出现这么多症状。 这些症状是因为你这种体质痰湿比较重,气虚脾弱湿盛,长夏季节湿热盛,体内湿热比较重,而这几天的天气却突然转凉,外有寒气束表,内有湿热,脾虚湿盛,导致身体出现这些症状,治疗这种疾病,用李东垣的升阳益胃汤,效果很好,于是我开了升阳益胃汤七剂。这位患者今天过来复诊,一进门就感觉患者状态和初诊时判若两人,精神焕发,而且说话也不再像初诊时那样有气无力,各方面都恢复了。 升阳益胃汤出自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此方主治脾胃虚弱、怠惰嗜卧,时值秋燥令行,湿热方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心不思食,食不知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乃阳气不升也。 升阳益胃汤的组成:黄芪(30克) 半夏(15克) 人参(15克) 炙甘草(15克) 独活(9克) 防风(9克) 白芍药(9克) 羌活(9克) 橘皮(6克) 茯苓(5克) 柴胡(5克) 泽泻(5克) 白术(5克) 黄连(1.5克) 升阳益胃汤重用黄芪,并配伍人参、白术、甘草补气养胃;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升举清阳,祛风除湿;半夏、陈皮、茯苓、泽泻、黄连除湿清热;白芍养血和营。适用于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湿郁生热之证。 升阳益胃汤治疗的是秋天最常见的一种疾病,脾虚气弱湿盛体质,秋燥时令,身体内阳气却持续着长夏的生发状态,产生内热,不能沉降下来,而外界环境却过早的开始肃降,这时有的人就会出现身体与自然不协调的状态,而且出现这类问题的患者多发生在脾虚气弱水湿严重的太阴体质的人,太阴体质的人,一般体形比较虚胖,气虚痰湿重。 在长夏身体容易产生湿热,每当季节交替,体内湿热未尽,又外感寒邪,形成了外感风寒,内有湿热,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身体湿热严重,壅滞中焦,造成脾胃虚弱,不思饮食等症状,身体出现表里同病,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的复杂局面,主要存在疲劳不适,浑身酸疼,脾胃虚弱,心慌气短,口苦口干,精神萎靡等各种不舒服的症状,升阳益胃汤,就是李东垣对这种脾虚气弱,湿热内蕴的特定季节创造的方剂,正是针对治疗秋燥令行出现的这种疾病,所以取得非常好的疗效。 关于升阳益胃汤的应用,我总结出了自己的一点心得和经验。 今年入秋时,正当天气闷热的时候,突然连降暴雨又紧接着几日阴雨绵绵,气温一下子下降了很多,虽然天气是凉爽了,可是由暑湿热盛的长夏过度到秋凉太突然,温度变化的太快,于是就有一部分人身体出现诸多不适的症状,比如倦怠嗜卧,四肢无力,口苦舌燥,心烦口渴,不思饮食,身体的不适症状很多,这个时候如果不明白病机而对症下药,就会出现辩证混乱,开出大包围方,往往见效很慢,如果通过分析患者的体质和患者出现的病症,运用李东垣的升阳益胃汤思路加减治疗就会很快取得疗效。(未完待续) 李宏奇中医传承工作室 微信、QQ号 3172411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