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朋友圈里好友po了一个微信图文, 大致是讲,如果孩子被打了不能一味软弱,家长应该教育孩子在必要的时候打回去。我在下面留言评论说:不赞成。今天这篇就来解释一下我的“独特”观点。 不是打不打的问题 家长们不希望自己孩子吃亏,想让孩子懂得自我保护,于是教孩子“打回去”。可,是不是每次冲突的情境都一样呢?是不是每次冲突的激烈程度都相同呢?是不是每次家长在生活中被别人打了也都会打回去呢? 我们如何才能让孩子具备“具体事件具体分析”的能力?我们如何才能让孩子在各种复杂的情境中做出正确的判断与行为选择呢?是一个简单的“教”可以做到的吗? 一个高情商的孩子,是懂得在面对打闹、打架、恐吓、威胁、暴力......等不同情景时,知道如何做出恰当的言语、行为反应。然而这种状态并不是家长教出来的,而是在每个生命发展阶段中,在家长正确地引导下,孩子内在力量自然发展出智慧的结果。
详细说说打人这事 小孩子大概是从一岁开始喜欢拍打。这时候家长千万不可以用“打”来定义行为,更不要在孩子面前说“别人打你”或者“你打别人”这样的话。这个阶段孩子在用各种方式探知世界、与人交往。小孩子并不清楚如何表达喜爱与友好或者是愤怒,很容易出现“打”这个行为。 家长应该淡定平和地握住孩子的手,摸一摸自己,并告诉孩子:“喜欢妈妈可以轻轻地摸一摸妈妈。” 在外面和小朋友相处也是一样的,告诉孩子:“喜欢别人可以摸一摸或者抱一抱。” 用实际的指导向孩子传达正确的表达方式。这个年纪是儿童的模仿期,家长的确是需要通过行为示范来引导,只要不把孩子的正常发展行为看成是问题,“打人”的行为慢慢就会消失。 如果小朋友年龄在两岁左右,请大人们不要把推人、打人的行为看成是攻击性的。这是一种天然的排他行为,是为了建立自我的存在。为了排除别人,区分你和我。面对这样的情况,什么也不用说,家长只需要抱起孩子,让行为停止就可以。 可是我们看到,很多孩子到了三四岁、甚至五六岁的时候还是会打人。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家长之前的错误引导,不停地制止孩子的天性“拍打”行为,批评指责孩子。如果家长严厉斥责说不可以打人,或者有些过分的家长,还在孩子的手上打一下,进而强化了打人的概念。再有就是,家长和孩子玩耍的时候,经常做出拍打的不良示范;家长有打孩子的行为;家中有打宠物的行为;孩子有意无意通过动画片等渠道看到打人的场景等。 学龄前的打人 幼儿园里经常会出现小朋友之间打人与被打的情况。学龄前儿童打闹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孩子在幼儿园里最重要的“功课”就是学习如何与他人交往,而这种学习就是要在游戏、纠缠、打闹的过程中完成。实际上孩子间的打闹在多数情况下起初都是带有更多的游戏成分,在玩耍过程中,慢慢学会与周围小朋友之间如何交往。 学龄前儿童之间发生冲突原则上家长是不应该干预和评判的,除非孩子主动要求。为什么?你也许想问:难道孩子打架这种错误方式的解决问题方式不应该制止吗?童年就是充满了温暖、友爱、口角、冲突、嬉笑怒骂...... 倘若孩子可以对各种体验没有评判,全然投入地经历就会发展出自由的心智与真正的智慧。 举个例子。两个小朋友打架,肢体上你拉我扯,最后两个人大哭一场,谁也不理谁。可是第二天,却竟然可以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又毫无芥蒂地玩到一起去了。奇怪吗?因为通过肢体 、情绪的释放,孩子的能量耗尽, 创伤得到释放,又有了一晚心理上消化的时间,第二天又能抱在一起愉快地玩耍。很多电视剧、电影片段里都能看到,两个男人产生了冲突,最后决定打一架,打完瘫在地上却能笑出声来,俩人又和好如初。 遗憾地是家长总是喜欢介入小朋友之间的“矛盾”。 看到孩子间冲突,立刻制止,要求孩子道歉或者各自拉回家教育。本来在哭闹中扭打的孩子,不得不停止肢体活动,停止流泪,被迫平静、理智下来。知道这是在做什么吗?冻结能量!孩子的创伤就是这样被阻塞在身体里,第二天两个孩子再见面却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好了。 这就是我在以往文章中一再强调的成年人与儿童的差别。成年人是病态的,喜欢用头脑评判,习惯了让自己的能量卡住,喜欢干预身体的自发动作。我们还以为自己是更聪明、更智慧的、更有教养的,所以立刻把这种“解决方式”教给孩子。 当孩子回家告诉爸妈:“今天XXX小朋友打了我。” 家长面对孩子的诉说,立刻紧张起来。因为担心孩子吃亏,于是立刻追问细节,进而教育孩子下次要如何应对。当孩子跟家长说自己被打了,是不是真的想说自己被欺负了,需要爸爸妈妈的帮助呢?孩子到底是想表达什么,家长真的清楚吗?什么都不了解,就立刻表示担忧,生怕孩子受了欺负,立刻把自己的情绪传染给孩子。本来孩子没当回事,却被家长引导成遇到一点小的冲突就变成大事情,斤斤计较变得狭隘。在与人交往的这些小事中,家长不要过多的计较得失,要给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真正受欺负怎么办? 如果不仅仅是单纯的打闹,而是孩子真的被欺负被打了,家长要如何做?切记,请不要立刻“教”孩子如何做!!!而是要询问孩子:“你想要如何处理?” 孩子的心中其实是有答案的。孩子选择原谅、走开不理、警告、反击、告诉老师都可以。家长只需要支持孩子的选择。这是尊重与信任孩子能力的表现。 如果孩子回答:“不知道要怎么做。” 这时候,家长需要换一种方式询问。“原谅、走开不理、警告、反击、告诉老师,你想选择哪一种方式呢?” 通常孩子会给出一个选择。同时,家长也要对自己的养育方式进行检讨。长久以来的家庭教育中,家长是不是常常用“听话”两个字来要求孩子?是不是经常用“不可以”、“不对”来给孩子立规矩?是不是总是否定孩子的想法?是不是只关注孩子的表现,却不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是不是给予孩子自由太少,限制太多?如果一直以来是这样的教养方式,那么孩子表现得胆小、软弱,不敢反抗则一点都不奇怪。 家长要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与孩子建立互信的亲子关系,每天抽出时间和孩子进行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一定要给孩子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受尊重的,这样孩子才会更自信,有自我价值感。再有就是孩子的户外活动时间也不能太少,体育锻炼也要足够。 不同阶段孩子自我保护的方式 1. 两岁的孩子应该学会说不,也懂得大喊大叫,向家人求助。 那谁家的孩子, 为什么打人呢? 也许你家孩子不打人,但是也请认真了解下,为什么其他小朋友会打人。 等到孩子平静后,继续把孩子抱在怀里,开始疏导。不要教育,不要对孩子的行为作出评判谴责,更不要给孩子贴标签“这样不是好孩子”之类的。 所谓的疏导即,教会孩子正确的表达方式,要让孩子意识到在面对那个“冲突”时,真正需要解决的自己的情绪,而不是那个惹到自己的小朋友。当然,这不过是即刻的反应做法,更多的反思及正确的教养功课内容家长要在生活中进行。 其次,这样的孩子平时很少受到肯定与认可,行为总是被限制。孩子在家中得不到父母的信任,经常活在恐惧与拘束当中。家长总是扮演权威的角色,孩子在家里体会不到平等与尊重,只感受到自己是弱者。在幼儿园或学校就会试着扮演“强者”的角色,继而通过欺凌别人获得“强者”的安全感、控制感。家长要对自己的养育方式有觉醒,要在行为上改变才是关键 。 如果你是被打孩子的家长,也请你能够给予“打人孩子”更多的关怀和理解,他们还只是小朋友,他们只是缺少爱。所有成年人的暴力都源于家庭,以及他人的以暴制暴。 孩子替小朋友出头而“打人” 这是情商问题 好朋友被欺负,孩子有正义感,替朋友出头,家长该如何反应?请仔细阅读我模拟的对话。 妈妈:“为什么要打那个小朋友?” 孩子:“因为他打了我的朋友。” 妈妈:“他打你的朋友,这个行为对吗?” 孩子:“不对。” 妈妈:“他打人不对,是吗?” 孩子:“是的。” 妈妈:“他打人不对,你打人也是不对的。他打了你的朋友,最伤心的是谁?” 孩子:“是我的朋友。” 妈妈:“所以,你应该首先去安慰你的朋友。” 孩子:“可是我很生气。” 妈妈:“我知道你很生气,也理解你因为生气打了小朋友。可是我们现在安静地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呢?” ...... 这样的对话才真正有利于引导孩子独立思考的培养及情商的发展。 孩子被欺负不告诉你? 根本原因是对家长缺乏信任。以自己为例,我就很讨厌和父母交流沟通。我妈经常说:“你这个孩子,平时什么事也不跟家里人说。” 我内心OS:“没说过吗?说什么你们都是评判我,从来没有真正倾听过,就知道数落我。” 很多父母抱怨孩子对自己不敞开心扉,却不自我反省下原因。那些暴力事件的发生,家长责任是撇不掉的。家长一定要在每天日常生活中,跟孩子像朋友一样平等地沟通,才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与需求。孩子才会在遇到问题和危险的时候,选择向父母求助。 必要的安全保护 1. 注意孩子在上下学路上的安全,时刻关注孩子的身体、情绪的变化。 2. 与孩子保持沟通的“顺畅”,给孩子求助的出口。 3. 不要让孩子携带大量的现金、佩戴贵重首饰等等,以免成为被攻击的目标。 4. 家长要给孩子必要的保护知识,意外伤害教育 、逃跑知识、求救知识,有条件也可以让孩子学一些基本的自我防卫 。 5. 上下学路上尽量和三两个同学结伴而行。 6. 要与行为粗暴的同学保持适当的距离。 7. 父母在对孩子的日常教育中,多给孩子讲讲真实的案例。 校园暴力频发,很多家长都担心孩子的安全。我个人认为,暴力与欺凌总是有某种选择的, 只有少数孩子会成为被凌霸的对象。如果你真的读懂了这篇文章,并且愿意参考实践,便无需惶恐。 |
|
来自: 咨询师曹丽君 > 《儿童青少年100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