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术| 石涛款《黄山十二屏》你了解多少?

 啲咁细粒 2017-09-15


福建博物院积翠园藏石涛款《山水图》十二屏,立轴,绢本,每屏纵168.5厘米,横48.4厘米,设色。体制巨大,古雅幽淡,颇新人耳目。石涛早年作品被确认为真迹的不多,如果此十二屏被证明为石涛所作,对石涛早年艺术的研究来说,其价值可能不低于《百开罗汉图册》。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出版《福建积翠园艺术馆藏书画集》(以下简称《积翠园书画集》)第一集,第51—68页影印此册。2000年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之《石涛书画全集》下册411—422页也收此十二屏,列入未纪年作品。

 

其实这件作品明确标示时间,不知何故,《石涛书画全集》将其列入未纪年作品。或许选编者对此真实性还是有疑虑。而《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福建部分并没有影印此册,也未见专家鉴定意见。从此《图目》编选的体例看,没有列入图目,可能就不是存疑的问题,当是将其排除出石涛真迹的序列。十二屏至今也罕见研究著述涉及,更未见对其真伪情况的讨论。

 

本文是对十二屏真伪及其相关问题的讨论,提出一些粗浅的意见以就教于学界(图1)。



1 []石涛黄山十二屏 

168.5cm×48.4cm×12 1671年 福建博物院积翠园藏

 

一、论名

十二屏的名称,涉及对这组作品内容的看法。《石涛书画全集》以“十二条屏”名之,而《积翠园书画集》则名之为“山水图十二屏”。而我认为,可直接称为“黄山十二屏”,因为此十二屏,画的是画家与所赠者一行游历黄山的经过,其中所画都是黄山之景,有汤谷、文殊院、莲花峰、丹井、指月庵、螯鱼背、白龙潭、祥符院、炼丹台等。

 

《黄山十二屏》具有很高艺术水平,可以视为早年设色山水大幅的代表性作品。其细笔淡彩之表现,比故宫博物院二十一开《黄山图册》更丰富。在构图格局、山水气势上,又比《黄山八胜图》更有感染力。

 

二、品序

石涛一生多有写屏之事,晚年定居扬州期间,曾因生活所迫,为人写屏。他在给好友江世栋的信中说:“昨来见先生者,因有话说,见客众还进言,故退也。先生向知弟画原不与众列,不当写屏。只因家口众,老病渐渐日深一日矣。世之宣纸、罗纹搜尽,鉴赏家不能多得;清湘画因而写绫写绢,写绢之后写屏,得屏一架,画有十二,首尾无用,中间有十幅好画,拆开成幅,故画之不可作屏画之也。弟之诸公物力皆非从前顺手,以二十四金为一架,或有要通景者,此是架上棚上,伸手仰面以倚,高高下下,通常或走或立,此等作画,故要五十两一架。老年精力不支,舞笔难转动,即使成架也无用,此中或损去一幅,此十一幅皆无用矣,不如只写十二者是。”

 

此札大致作于1700年前后。石涛在北还定居扬州初期就开始卖画之业。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石涛十二屏大幅屏风(本为张岳军旧藏),乃通景屏,作于康熙甲戌(1694)。他当时客居于扬州净惠寺大树堂,十二屏即作于此处,并在澹可斋中再题。从通景之笔墨特点、构图和题识情况看,系应景而作。所画花卉竹木山水林泉,很多重复自己的作品内容,笔法时有气力不足之嫌。

 

《黄山十二屏》与之相比有明显不同,此作乃精心完成之作,属于石涛那种鼓荡气势而为之的作品,构图谨严,气脉条畅,设色温雅而富有古风,首尾一气贯通,虽非通景屏,却富有鲜明的内在节奏。这是赠给珍贵的友人之作,属“非卖品”。

 

但要准确判断这样的顺序诚非易事。《积翠园书画集》和《石涛书画全集》则有不同的标示。十二屏中,唯有两屏有题识,其他十屏只钤印章,并无款识。在有题识的画屏中,有一屏有上款,有一屏有时间款。《石涛书画集》便将有上款之屏列为第一,有时间款列为最后一屏。这样的排列是符合这件多条屏作品内在逻辑的。而《积翠园书画集》则将有上款的此屏排在第六,有时间款的列在第八。在我看来,还是《石涛书画全集》的安排停当些。

 

十二屏内在流动的线,是以黄山游踪为顺序,从开始准备登山,远途跋涉而至,沿着前山一路向上,最后黄山游历归来。

 

《石涛书画全集》第一开和第十二开的顺序安排恰当,但其他十开的排列顺序与这个内在的线索往往不合。如第五开(《积翠园书画集》第十开),所画为“山溪道上”,画去黄山途中之景,当排在第二开。我将在下面分析各屏内容时再谈顺序的安排。

 

三、上款

十二屏第一屏有题款(依《石涛书画全集》之序),右上角书云:“松雪意,为冠翁老先生太史,粤山济。”而在第十二开右下角稍上书“辛亥春仲”。时在1671年。其他再无一字之题。

 

这里的冠翁太史,当指曹鼎望。1671年,石涛在宣城,自1667年到1669年数至黄山,曾与曹鼎望同登山顶。还有一次,与曹鼎望之子曹宾及同登黄山。李驎《大涤子传》:“辟黄檗道场,于敬亭广教寺而居焉,每自称为小乘客,是时年三十矣。”石涛生于1642年,若依此传,是年三十,大致在1671年,是他安心宣城双塔寺敬心修佛时期。《黄山十二屏》正作于此时,画中具有安宁深永的意味。

 

曹鼎望(1618—1693),字冠五,号澹斋,河北丰润人,顺治己亥(1659)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等职。康熙五年(1666)典试湖北,康熙六年(1667)出守新安,在此地数年,功勋卓著。后因触犯上级而被夺职,康熙十六年(1677)出官江西广信府,康熙十九年(1680)为江西饶州知府,康熙二十三年(1684)为陕西凤翔知府。晚年辞官归里。博学多才,工诗,尤善治墨,其“曹墨”向为收藏界所宠。

 

曹鼎望有三子,皆成功名,长子曹钊,字靖选,号眉庵,为例贡生。次子曹鈖(?—1689),字宾及,号瘿庵。光绪《丰润县志》卷二言其“美丰仪,能诗文,尤精绘事。随父守新安,读书黄山之桃花源。以明经仕内阁中书舍人,壬戌随驾奉天府,明年扈从南巡,旋充乙丑殿试填榜。著有《瘿庵集》《黄山纪游》《扈从东巡纪略》”。三子曹鋡,字冲谷,号松茨,候选理藩院知事。三人都曾随父读书黄山。闵宾连《黄山志定本》卷首所列姓氏中,这三兄弟皆在其中。

 

石涛与曹氏一门结下深厚情谊。石涛生平与曹家父子数登黄山,确切的记载就有两次。石涛《生平行》叙及登黄山途中遇曹太守之事:“招携猿鹤赏不竭,望中忽出轩辕台,银铺海色接香雾,云涌仙起凌蓬莱。正逢太守划长啸(原注:新安太守曹公冠五),扫径揖客言奇哉。诗题索向日边篆,不容只字留莓苔。”石涛与曹鼎望在黄山相遇,一起赏景吟诗。梅清《题画寄曹太守新安》诗中云:“迩来出守重太史,手把瑶琴白云里。直骑黄鹤凌天都,群峦俯涧沧溟起。况复囊笔披鸿濛,左招半公右石公。文采风流接灵境,一扫蹊径空群踪。”其中所谓“左招半公右石公”,就是宣城高人徐在柯(号半山)和石涛二人。这次出行在1667年。

 

《黄山十二屏》作于1671年,是石涛为曹鼎望所作黄山诸图中存世的真迹。他以赵子昂意画《黄山十二屏》。李驎所说的各以宋元名家风格写黄山,《黄山十二屏》也可归入这方面的尝试。故宫博物院另藏石涛早年十五开山水册(无年款),作于宣城,其中有多开画黄山,如一开题“三十六峰下用小华墨”,一开题“向来独得襄阳法,高子磊落称房山”,也属这方面的尝试。《黄山十二屏》以赵子昂法为之,古淡渊雅,用笔细谨,设色温丽,笔法不疾不徐,尤重以书法性线条写之,墨法也罄控自如,颇能见出子昂所推崇的“古意”。此与金陵之后画风迥然不同。

 


图2 [清]石涛 黄山图册(21开之1—4)

30.8cm×24.1cm×21 1667年前后 故宫博物院藏


四、内容

此依十二屏之内容,在参照《积翠园书画集》和《石涛书画全集》基础上,重新排序,并系之以名如下:

 

1.《山阁远望》

《石涛书画全集》第一屏,积翠园藏本第六屏。此屏设色浓重,笔致优雅。右上角书云:“松雪意,为冠翁老先生太史,粤山济。”钤“石涛”朱文长方小印,另一白文方印,在他屏中也有见,漫漶不可识。画下部烟云中有老松深郁,当面而盘旋向上。尤具石涛画松之风格。松下一阁,阁中有人伏案静读。上半部则是远峰迢递。远峰中的青绿晕染法,已开后来此法之目。此为未入黄山之景。

此或写据曹太守官署远望之景。曹鈖《游黄山记》开篇云:“丁未春,家大人出守兹郡,余登署中紫翠楼,见双崟对屹,议即云门峰,心怦怦为所动,欲游不果。”

 

2.《山溪道上》

《石涛书画全集》第十屏,积翠园藏本第五屏。此开无款,右上钤“石涛”朱文椭圆印,另一印与第一屏的第二印同,不识。

此画面颇疏朗,有李郭寒林意味。此屏当画去黄山途中。远方溪桥俨然,溪中着一舟,舟中人有二,并有一鹤随行。气氛轻松,与将游黄山的气氛相合。

此画与由徽州官署到黄山的路途相合。曹鈖《游黄山记》:“斯游也,出郡之朝河门,而北行四十五里,至容溪,夹径丛篁,可以幕日,由栗村石壁山洽岭抵山口,几二十里止焉。”而小舟中着鹤也与曹太守生平喜好相合。石涛《生平行》谈到曹太守游黄山时说:“招携猿鹤赏不竭,望中忽出轩辕台。”梅清有《题画寄曹太守新安》也说:“手把瑶琴白云里。直骑黄鹤凌天都。”石涛与梅清诗中所说曹太守驾鹤游黄山,或非虚指。

 

3.《祥符听泉》

《石涛书画全集》第七屏,《积翠园书画集》排在第一。此屏左侧下部山根处钤“粤山”“石涛”两白文印,前方,后椭圆。下部画几棵高树矗立,是石涛喜欢画的所谓“平头树”。置几处屋宇,当是寺院所在,后院两人于栅栏前远望,前方之山峰或即石涛曾多次画过的老人峰。此处乃修禅、读书、听泉、沐浴胜地。

祥符寺,唐建,其时称汤院。至宋,易名为祥符寺。石涛《祥符寺题壁》诗云:“游人若宿祥符寺,先在汤池一洗之。百劫尘根都洗尽,好登峰顶细吟诗。”自汤口至祥符寺,有温泉,乃由前山攀登所经之地。宾及《黄山游记》云:“又十里抵汤口,则天都、云门入望矣。又八里抵汤院,即古祥符寺,温泉生削壁下,片石凸出,以障风雨,若为浴者作天然室也。”石涛《黄山八胜图》就有汤谷沐浴的场面。

 

4.《白龙潭上》

《石涛书画全集》第二屏,积翠园藏本第四屏。此屏无款,右上钤椭圆朱文铁线“前有龙眠”小印。为了突出白龙潭瀑布从天而降的气势,画面呈窄幅,两旁向中挤压,左侧山体如利斧斜斜砍出,绝顶处华丽的楼阁在白云中涌出,一条白龙直泻而下。

沿祥符寺泉水而上,就是白龙潭,白龙潭为黄山胜迹。故宫博物院藏石涛早年山水册中就有一幅题“黄山白龙潭上写”。宣城诗坛元老沈泌(方业)题此册云:“石公冰雪姿,亦复烟霞貌,秃笔貌苍颜,高寒想同调。窈窕白龙潭,铮琮石门道。能事化工并,皆能殚厥妙。云气之所濡,仿佛烟岚冒。”《黄山八胜图》第六幅画《白龙潭》,题跋中有“桃花源白龙潭上同冰琳上人”。所题诗有:“高人修百业,朝对白龙潭,石上呼龙出,岩前构草庵。”郑为《石涛》影印石涛六开《山水花卉册》,第五开为《白龙潭上》图,题:“穷源无尽意,到此得无心。白龙潭上有此。苦瓜老人写。”

胡积堂《笔啸轩书画录》卷上著录《僧石涛书画册十四开》,多关黄山之景,其中一开也作于辛亥(1671),题云:“石飞珠百斛,玉挂碧千寻。怒吼山林动,光寒日月沉。穷源无尽意,到此得空心。何日呼龙出,能施大地霖。题白龙潭。辛亥夏日粤山石涛。”这也是在敬亭所作白龙潭景。

 

5.《扰龙松前》

《石涛书画全集》为第四屏,积翠园本排在第二。右上钤二印,一印不辨,一为“前有龙眠”朱文长方印。此画下部画块石当面,用色幽微,泉水由巨石中滑出。画中部往山顶处,几人疾行路上,老松枝条倒挂,就是所谓扰龙松了。

《黄山八胜图册》曾有一开画此松,题《观扰龙松》诗:“山之奇兮黄之峰,峰之奇兮多奇松。真奇那得一轻示,一峰拔出蹲扰龙。扰龙盘旋数十丈,枝枝叶叶争抢攘。我来游观不敢扪,金光逼逼若飞屯。翠髯紫鬣亦奋迅。风雷呼起山山应,吾将收拾有毛锥,兴到临池逢人赠。”

 

6.《云中莲花》

《石涛书画全集》第十屏,《积翠园书画集》排在第十。此屏在右侧中部山腰处钤两印,前印不辨,后为“老涛”朱文椭圆印。这应该是十二屏中画得最有气势的一幅,山势如卷云层层盘旋向上,画面中央数人仰目观望,与高渺的群山相比,显得非常渺小。莲花峰正像在云中开放的花,令人神移魄荡。正像他诗中所说的“海风吹白练,百里涌青莲”。

此图构图即显示出石涛奇迥不凡的特点,自脚下山石一路向右盘旋,到画之中部,荡向画之极右侧。再向上,又自左向右,呈盘旋向上之势。直至顶端,忽然打住,画数峰直插,节奏颇耐寻玩。

 

7.《丹井鸣弦》

《石涛书画全集》排在第十一屏,积翠园本在第三屏。此幅也无款,左上空白处钤有一“石涛”朱文长方小印。此画以青绿染出远山,一泉由山峰中滑出,中部一观者抚松而叹。此处或即丹井岩。此地有鸣弦泉。石涛曾有诗咏之云:“丹井不知处,药灶尚生烟,何年来石虎,卧听鸣弦泉。”《黄山八胜图》中第五开画此处。此画的青绿设色令人印象深刻,突出丹井的奇幻色彩。泉屋博古馆所藏《山水精品册》中有一开也是画此鸣弦泉景。一泉滑出,如丝丝琴弦,是其典型特征。

 

8.《黄山道上》

《石涛书画全集》排在第九屏,积翠园本在第十二屏。此幅在右下钤一白文椭圆小印“美墨老涛”。山腰处画屋宇中有人凭窗眺望,山间小路上,有人往绝顶攀登,而在条屏最上方的绝顶处,置一空亭,突出其高耸奇险。

此处或为经文殊院向上之路,石涛在黄山诗中多次谈到这处地点。如胡积堂《笔啸轩书画录》卷上著录《僧石涛书画册》,其中有一诗《上文殊院》:“折磴冲风上,飞泉扑面寒。践苔嫌石瘦,涧壑乱云攒。一线开天小,群峰拔地宽。欲思投杖屐,僧食正炊餐。”

 

9.《临绝顶处》

《石涛书画全集》排在第三屏,积翠园本排在第七屏。此幅在右下钤“粤山”白文和“石涛”朱文两小印。此屏画在登山途中,将临绝顶处。

 

10.《老木临风》

《石涛书画全集》编在第六屏,积翠园本在第十一屏。此屏在侧石根处钤“石涛”白文印。此画临溪画一老木,漱石临风,颇具姿态。上画云雾蒸腾中的山体。黄山以奇松怪石著称,此图境界荒寒,意味深永,出自一位年不到30岁的画家之手,真匪夷所思。

 

11.《古松盘桓》

《石涛书画全集》排在第五屏,积翠园本在第九屏。在右下空白处钤一罕见的朱文椭圆印“输与空山枕石流”。画一人抚松而思。构图奇迥。

 

所画古松,似为黄山卧龙松。故宫博物院藏黄山二十一开册中有一开,就画一松当路,老者盘桓。京都泉屋博古馆藏石涛十二开山水图册,大都画黄山之景,是晚年回忆性的作品,中有程抱犊等对题,其中有一开画黄山卧龙松,题云:“老峰拔地起,苔藓尽虬龙。”

 

12.《黄山归来》

此幅《石涛书画全集》列在最后一屏,而积翠园本则在第八屏。此屏右下有时间款“辛亥春仲”。钤二印,前一印在多屏中出现,然模糊而难辨。后一印为“石涛”白文椭圆印。

此图画两人骑驴,一童子挑物于后,山前有屋,屋有两楹,大门前有人依户而望,当是在迎接家人归来。后进屋中有两人相对而坐,似摆上酒食,等待辛劳的登山者归来。此与第一屏相呼应,当为画之作结处。

此十二屏之序,只是一个率略的统序,或有与石涛原意不合者,唯提供一个线索,恳请知者有以教之。

 

【节选自《中国书画》2017年9期:

《石涛款<黄山十二屏>相关问题研究》




本文编辑:欧阳逸川   新媒体编辑:崔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