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旧体诗中的平仄格律有多大价值?有取消的必要吗?

 诗风词韵581 2017-09-15

本人认为,旧体的平仄与格律不是取消,而是要进行改良,在头条上每天都有很多诗词发表,水平自然有高有㡳,但我却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不管这首诗的意境如何,遣词造句是否精炼,是否有美感,只看是否合符格律,只要有一字出律,马上就会被骂的体无完肤。他们捧着格律这把上尚宝剑,逐字逐句去查,要至作者于死地而后快。

纵观前史,诗坛上那些文豪们留下的千古佳作,若按现在的格律与平仄去核定的话,究竟是不是合符格律,可能没人敢回答,也没人去省核,因为格律是现代人按照古体裁推定的,古.代没有拼音与声调。所以也无平仄之说。

何为旧体诗,何.为律诗,也是现代人划定的,比喻唐宋以前的诗歌,它究竟属于那种体载,并无明确的界定,虽然如此,我们又何必咬住平仄不放呢?

古诗词至所以流传至今,并非是它严谨的格律,而是它的优美的文字和不俗的意境,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把读者带进他.的意境中去,从而又能留下想象空间。

头条那些所谓的名家,写出的律诗.,都合符平仄,在下面打平平仄仄之内的注解,于是乎,便赢得一片喝彩,在看诗评,除了说某某老师大作拜读,某某老师好诗之外,别无他语。

但诗好在那里?怎么个好法?那句打动了你?这首诗表达了什么?却没有只言片语。因为这样.的诗本身毫无意境而言,当然也就无从说起。

现代人生活的环境,思想与语言与古代人.不同,但古诗词却又美幻绝伦,如何将古诗词传承.下去,将其.发扬光大,是我们当前最大的难题。

如果只沉浸在平仄与格律之中,那么诗词可能会因此而停滞不前,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襟锢,作者思路,因为你在遣造句时必须考虑每.个字是否合符平仄,有一字出律,便要整句推翻从来,甚至整首诗都要从新排列,或者生拉硬拽的换上一个合符平仄.的字,从而改变作者原来的意境。

任何东西都不是一尘不变的,经典也一样,比喻国粹京剧,在九十年代末,进行改革,以前的京剧的乐器只两种,二胡和唢呐,后来加进电.子声乐,以及唱啌和舞姿.,也螎于了现代元素,但却保留原有的韵味,受到观众的欢迎。

.旧体诗词的格.律为.何不能进行改.革呢?在保留它的韵味的同时,放宽平仄的约束,将其发扬光大,让作者放开思路,诗词将.迎来辉煌的.明天


呵呵!一看你就是无知,无知还不要紧,还想用自己的无知去制造更多的无知。你这个要求就相当于自己文化低,要让文化高的人适应你。用一个很好的比喻就是你的智商低,要求高智商的把智商拉到和你一样的水平上。这样才不会显得你智商低的道理是一样的。

什么叫严重障碍,妨碍自由表达,妨碍自由创作,这简直是屁话。

很多人说,为什么民国以后北大就没出过大师,那就是因为民国后的人都认为平仄不需要学,古诗词的音律不需要学,结果你们看到了。民国后很少有大师,什么原因?那就是学习内容上的原因。民国前中国的文化人学习的书籍和现在不一样。

现在中国国民情况是识字率高,文化率低!中国的现在读书人和古代的相比,知识面广,但是知识层次浅。别问我为什么,连道德经都读不懂,还有什么好说的。谁敢否认道德经?

还想去平仄音律呢!这种想法都是那些没文化的人的想法。

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古代的书籍文字很少,但里面的信息量却很庞大,内容很多。现在的书籍文字很多,但信息量很少,内容不多。差别在哪里?差别就是现在人的文化程度远低于古人。只是在国民识字率上比古人多。

什么叫平仄?简单的说“平”就是每个字声调的一、二声。“仄”就是每个字声调的三、四声。

什么叫音律?音律就是一个话中的使用平仄声调分布平衡,再加上押韵,读起来有节奏感,郎朗上口。郎朗上口难道是表达障碍?平仄和押韵的作用就是让表达更清晰更有节奏感的,我不知道题主为何说平仄是表达障碍?这真是日了狗。

古代诗词也好,文学也好,用平仄平衡合理分布目的就是为方便表达,方便阅读和记忆。你们读古代诗词有过拗口的感觉吗?你们读古代的对联会拗口吗?题主连平仄是什么都不懂,竟然说平仄是表达障碍。没文化不可怕,最怕的就是文化低得可怕。

古代书写是没有标点符号的,但人家古人为什么读的懂,其实就是根据音律来判断的。什么地方该断句。你读不懂当然不知道。有的人会说,用标点符号就好,为什么要花费那么多时间去学习这些无用的东西?

你觉的无用,那是因为你没文化,古人除了讲究音律之外,还讲究用字准确,用词准确。好处就是不浪费阅读者和听者的时间。人家文化高的人一句话就可以把意思完全表达出来,文化低的要用几十句,反复解析才能把意思表达完。

平常人当然无所谓,有的是时间,但是对于那些每天都要批阅大量文件的人来说,简直就是浪费时间。

很多人都想当大官,当大老板,当大富豪,但你们从来没有想过人家每天要处理多少事情?如果处理每件事都要这么反复累赘的去看你的报告,听你说话,他的工作效率能快的起来?

很多人认为文言文啊,古诗词啊,又没有用,学来干嘛?对你们从事低端工作和社会低端层次的人当然没有用,你们看见从事高端工作,站在高层次的人有多少个说文言文没有用?古诗词没有用?你们看见他们有多少个反对文言文,古诗词的。平仄有用吗?音律有用吗?

我是心好,告诉你们社会层次之间的差别在那里,如果我心坏点,那么最好你们都别学。

古代诗词也好,文言文也好,对联也好,平仄押韵的表达方式也好,里面都有你们看不到的东西。当然这些东西对一般人是没有用的。因为这些东西里面包含有想象力,思维能力,归纳能力,反应能力,表达能力的扩展和训练。

不然你们以为诸子百家是怎么来的?孙子兵法这些是怎么来?凭空来的吗?古人就那么聪明?现代人就那么笨?看看现在有什么思想能拿出来跟古人比?现在的人文化都低成这样了,还在继续拉低智商。

拚弃古代文学之后中国还出过什么经典语录?现在有多少经典语录?像攘外必先安内,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些,一句话就包含了多少内容?现在有吗?现在有什么?现在只有毒鸡汤,负能量。

我就不明白了,有的人明明什么都不懂,还反对这,反对那的,总觉的自己站在真理之上,也不称称自己有几斤几两。


对于诗词格律,不是说不要遵守,各类诗词格律的基本的部份是要遵守的,尤其是初学入门阶段,无规矩不成方圆,不可将诗词格律视为儿戏。例如,“字句有定,平仄协调,用韵严格,讲究对仗。”对这些基本的格律是必须要遵守的。

但是,任何事物都不可太过于强调,真理再过一步也就变成了谬误。在诗词创作中,过分推崇诗词格律的细密化,是有损诗词创作中的艺术思维的,特别是在新时代的新语境下,过密的格律要求,必将对诗词创作产生不良的抑制作用。如有些意见所主张的,“一句之内,平仄相间,一联之内,平仄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粘”,还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拗救”……等等,给人总的感觉是这套理论很细密但是不严密,有些地方是前后矛盾,难以自圆其说,总体上觉得是有些为写理论而写的,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古往今来诗词创作的实际,脱离了实际,仅仅是抽取诗词创作中的部分现象进行举例言说的。若以此理论作为评判诗词优劣的标尺,那么很多脍炙人口、古今传颂、历久不衰的诗词名句都不是诗词了,李白、杜甫、王维、李商隐、崔颢、毛泽东、苏东坡、柳宗元、李清照……等等大师巨匠都不算诗人了,因为他们的作品中有很多地方不合上述的诗词格律,这样的诗词理论,解释不了古今大量优秀诗词的真正优秀之处,对于璀璨绮丽的诗词艺术殿堂,只能说是管中窥豹,仅见一斑,若以此格律理论作为评判诗词优劣高下的唯一标准,那它对新时期诗词的健康发展所造成的伤害,将是不可估量的。

在哲学上讲,是存在决定意识,而不是以某些人的意识来决定存在,当这类诗词格律理论罔顾大量古今的创作实际存在,对于诗词的创作缺乏健康而全面的指导时,或者说在此格律理论指导下写不出脍炙人口、秀美隽永的好诗词出来,不知一丝不苟地坚持这样的格律理论有多大意义?总不能把诗词创作中,最讲创造性的艺术思维,给僵化成机械的平仄文字编程才合道理吧?

格律毕竟是形式,任何形式,说到底是要为内容服务的,而不是颠倒过来,要求内容服务于形式。在当今时代,读者阅读诗词作品,受到艺术感染和熏陶的,产生审美愉悦享受的,多是因为作品的内容写得好,对于诗词格律的非基本部分,没必要一丝不苟地机械死守,因为这样对于诗词作品的艺术审美,价值不大,很多时候,甚至成为整篇作品艺术提升的一个障碍,阻碍了作者艺术性地炼字达意。

在古体诗的创作中,格律也不应该成为钢浇铁铸的文字模具。古人制定格律的最初目的,是为了诗作能朗朗顺口、畅达浏亮,便于唱颂,产生音乐的美。但是,诗词之美并不限于音乐美这一个方面,而是有多个方面的,在现在时代,在特殊的情况下,稍减一些诗作音乐上的美,而增添了其他意义上的美,也是可行的。

中国诗歌本是发源于民间,是为了抒发人生际遇中的肺腑之言而产生的,因上古时代文字传播的技术很不发达,主要是以口说对耳听的原始方式进行的,为适应人类喉嗓发音的本能特点,诗歌从诞生之日起,就有着最初天然的基本格律,人人自然而然地,可以毫不费心费力地可以遵守。

可是诗歌后来发展到官府和皇宫,被征为祭祀时的祭词,被作为隆重歌舞宴会上的唱词,这样,诗歌的声乐特点就进一步地得到了规范和强化。在古代,诗歌多是在隆重聚会或是宴会上唱颂的,民间有歌女或是歌妓(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那位女主角),朝廷有专门的舞女嫔妃,并设有专门的乐府机构管理这些吟哦颂唱的事。在皇家的大排场御宴中,在那音乐极不发达,音乐享受很稀罕、很少见的古时候,那些歌女所唱诗词的音调是否悦耳动听,事关朝廷和国家的颜面,以及皇帝的龙颜悦不悦,如果诗词中存在明显的不顺口的地方,(也就是现在所讲的出律和错律),就会给歌女的唱颂造成很大的不便和困难,就会大煞宴会的喜乐氛围,所以在古代,特别是在唐代,各阶层都对诗词格律要求很严,皇家甚至出了专门的韵律书,进行严格要求。在科举考试时,那些秀才们和举子们的诗作要是不合朝廷的韵律书,是得不了分的,也就十年寒窗白费了,做不了官,这其中的关系确实太过于重大,有鉴于此,在科举时代里,那些文人们为了登科取仕,在诗词创作中就绝不敢超越雷池一步。

而现代的诗词创作,多是用于阅读的时候居多,用于颂唱的场合比较少,故在创作中,没必要把格律提高到首要的地位了。尤其是在白话文和自由诗大行其道的现今语境下,人们在阅读中,诗词的意义和境界之美作用于读者的感觉器官,是更甚于音乐之美的,籍此能够更深隧地实现诗歌与人的心灵互动。在音乐艺术空前发达,音乐的传播技术和表现形式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现时代,读者阅读诗词作品,更多的是领略诗词的意境美和情趣美,诗词中的那点平仄起伏的音乐性,是越来越成为一块鸡肋了,如其用尽心思去作意义不大、审美价值愈来愈渺茫地钻研,倒不如有时适当地弃一弃,把精力用在诗词其他要项的强化上,反而更加显得有味。故此,不要因小失大地、喧宾夺主地大讲特讲格律,特别是细密化的诗词平仄格律。现代诗词的创作,应把主要精力用在诗词的意义、意境之美的发掘上,尽力在诗意之美中大力开拓,继承优秀传统,对于格律,能基本遵守就可以了,这样是不会影响作品整体上的审美价值的。

格律是形式,对于形式稍讲究一下是对的,但不可全神贯注执着于这一点上,重点还是要把诗歌的内容写好,把诗歌的内容评论好。如果在诗歌创作中只唯形式是论,把主要精力都用在形式的讲究上,那就是轻重失衡,本末倒置,到头来是得不偿失的。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吧,我以前是写近体诗(律诗)和词出道文学的,现在写文史类文章。

我先不科普,但就个人的感受说一下。学写律诗和填词,确实很烦,因为你要对平仄,对韵。先不说功夫到不到家,每次有灵感开写之前,我需要翻开平水韵,如果是写词,还得找到对应的词牌,你得对着字一个个去填进去,还需要保证格律的正确。这确实不仅花时间,而且非常费精力,正所谓“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大抵说的就是如此。

甚至有时候,当你觉得下一句应该这么接,这样非常好的时候,你突然发现接下去的这句话(可能只是一个字)不和平仄,怎么办,只有放弃,用和平仄的词套进去。更为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我们说平仄和韵,大多数是和古韵,可古汉语和现代汉语是不一样的,平仄有变化,那么你还需要去特地的看下在古汉语中这个“词”应该是属于平、还是仄。

不过现在也有用新韵的,既用现代汉语一声,二声划平,三四两声划仄来简单区别平仄,确实让写诗词更加容易了,我觉得这是非常可取的。因为诗词最早便不是用来念,而是用来唱的,每一个词牌背后都有曲调,他们之所以要限制每一个字的音准,并不是说为了装逼怎么样,而是为了更加符合声韵,更加动听。

我最早写诗词后,因为我多用古韵,所以古韵看不起用新韵的,用新韵的看不起连平仄都不懂的,知道点平仄的看不起韵都不会压的,是真的用古韵,和新韵的人写的诗更好么?错,是自己在炫技,因为汉语音律的变化,如果再去遵循古韵已经完全没有必要(音律美)了,而当下的诗词,也早就只是单纯的文学作品,而不是词曲。

所以后来我认为,旧体诗里面的平仄格律,就如同封建社会的旧传统会禁锢人们的思想,它是必须革除的。不仅如此,古人在创造平仄格律的时候,是为了声韵美,但是如今由于语言的变化,我们的声韵美早就已经改变了,使用平仄不仅不会有声韵美,更是适得其反,于诗词本质背道而驰。

也就是去平仄,保留韵,去古汉语音律,才是对诗词最大的传承和发扬,不然只会禁锢,并使之灭亡。我后来不再写古诗词的原因,也正是因为我写过那么多,看过那么多,却从来没有一个人写出哪怕跟唐宋差不多的名诗名词,全部都活在唐宋大家的影子里面。我们不得不承认自己江郎才尽,也不得不感叹古人算是把所有的符合古音律的汉字次序都排列光了。但是至少,现在要想继承和发扬,就必须革除弊端。


毛泽东的诗词有不少追捧者,小编就是其一。毛泽东下面的两段话也许对我们的讨论有所启发:

1957年《诗刊》创刊。毛泽东给《诗刊》的首任主编臧克家写了《关于诗的一封信》。其中除了表示同意《诗刊》发表他多年创作的旧体诗词18首外,还写了如下一段十分重要的话:

诗刊出版,很好,祝它成长发展。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这些话仅供你们参考。

臧克家后来在自己的著作《毛泽东和诗》中还转引了毛泽东的另一段话:

旧体诗词源远流长,不仅象我这样的老年人喜欢,而且……中年人也喜欢。我冒叫一声,旧体诗词要发展要改革,一万年也打不倒。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可以兴观群怨嘛,怨而不伤,温柔敦厚嘛……


我不知提问者为何要提出这个问题,但我可以明确回答:

(1)旧体诗的平仄格律价值很大(不是一般的大)。它是中国文学的精品之一,是经过几个朝代的多少诗词大家的精雕细琢而达成共识的优秀文学体裁。按照它的格律平仄(如七律的--平起首句入韵......)写出的诗,朗、读起来抑扬顿挫,承转自然,韵味十足。

(2)所谓“律”,用现代语言叫“国标”、“行规”,按此“生产”出的产品就是“正品”,是经得起“检测”的精品,就像德国原装的“标配”的“奔驰”及其技术资料,你说它有“多大价值”?就像扬州玉雕大师全手工雕花镂空的玉工艺品,你说它有“多大价值”?就像张大千先生的绘画、欧阳询的正楷都很“刻板、古朴”,你说它有“多大价值”?

(3)“取消”?笑话!谁能够把它取消?现在没有此人,此人以后也不会诞生。尽管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丢了不少“国粹”,现如今古书重印最多的、普通人家收藏最多的就数“唐诗宋词”了,已成为子孙启蒙教育的重要“教材”,想着“取消”旧体诗和它的平仄格律岂不是笑话?

(4)古体诗真的难写。写不来的、不喜欢古体诗的人可以不写,去写“散文诗”、“自由体诗”、“打油诗”、“顺口溜”,或突破一下写点“类古体诗”。束缚我们的不是“旧体诗”,它没有“原罪”,而是我们的水平。事实上我们现代文学爱好者根本没受束缚,自由地写自己喜欢的体裁,但不能呵斥古体诗,正像故宫的古建筑价值连城,我们没有实力建造那样的房子做住宅,只能盖个瓦房(农村),水泥盒子型的商品房(城市),但绝不会诋毁颐和园仍然是“豪宅”一样。然否?


平仄格律诗,有的真正懂得的人掌握得准,用字灵活巧妙。称之几绝几律当之无愧,我十分羡慕和敬佩。然而也有不少人不懂随便写几句便冠以什么原创格律,实在不敢恭维。有些句子简直就不是诗的语言,甚至是乡间俚语。有些句子完全是套用别人的。我想,这怎能算作“原创”“七绝”“七律”呢?在此,诚请各位朋友们携起手来共同学习,虚心向上,能者为师,不要一味的表杨和点赞,帮助大家共同提高。如果要写格律诗的话,一定要学懂弄懂,莫随意冠名。另外,建议朋友们去掉“原创”的台头好吗?


旧体诗是中华文化宝贵遗产,是一种持殊的优美的精炼的文学体裁,是世界文学体裁中独一无二的,这就是中华文化的旧体诗。你说有多大价值?我不知道,你也不知道,全世界的人都无法来评价。

至于有必要取消吗?我可以说,任何人都没有这个资格!任德何能?你没,我没,所谓的专家也没!注意,是没资格!

中华文明需要承传,而不是舍弃。

中华文化需要发扬光大,而不是否定。

浩浩中华魂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辉煌,中华文明承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璀璨历史和人民的智慧。

你说你有资格去否定吗?!


N体诗的格律是我们研习了解古代的旧体诗必知的工具,并不是为简化我们今天模仿旧倖诗的方便之门,取消旧体诗平仄格律只是现在一些所谓专家学者感到自己学不好旧体诗所想出来的一个赖人的赖办法,我们今天决不能替古人取消这些格律。而且今人也决无资格来取消古人的这些格律。我们只能要求这些企图借取消旧体诗抱律的人,好继续在某学术领域装逼。今后希望这些对古人的旧体诗仍然不入法门甚至狗屁不通的人,从此不

要再在这方面装大头,滚远点去吧!


个人觉得,格律诗的基本形式应该保留,但不应该对平仄押韵过于苛刻。有人写诗用汉语拼音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韵母押韵。这样既简单又好记。但是一些“诗依平水”的人却认为这不是格律诗。

看两例:李益:《江南曲》朝朝误妾期。嫁与弄潮儿两句,按现在来说明显不押韵,但古代期、儿属同一韵目,不但压韵,且不出韵。

再有,白居易:“春风吹又生”改为“春风吹又青”行不行?不行。现代语言,明明押韵,为何不行。因为“青”字不属于“八庚韵”,而属于“九青韵”,改为“青”字就出韵了。

这样的格律诗押韵对现代人来说,又有多少意义?如果用它作范例,非得把现代人给弄晕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