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味】味微酸苦,性微凉,归于肾、心、肺、胃经。
【功效】解表除烦。
【药论】明·焦竑在《焦氏笔剩》中记载说:“宁宗为郡王,病淋,日夜凡三百起,国医罔措。有荐孙琳。孙求二十钱买淡鼓、大蒜、蒸饼,三物烂研,合和为丸,令以温水下三十丸。且曰:今日进三服,病当退三分之一,明日再进如之,三日则病除。已而果然。奏官右列。或问其说,孙曰:小儿何缘有淋,只是水道不通利,蒜、豉皆通利,无他巧也。”
淡豆豉是黑豆经发酵炮制而得。为了更好论述此物的药性,我们不妨从认识黑豆入手。
目前一般人甚至包括一些养生家都认为黑豆是一味很好的养生食物,其实黑豆养身不错,但绝对不是养生的好选择。养生是养生命,相对于平常人家追求长寿而言;养身是使身体健康,是相对于患病人家追求身体安康来说。黑豆有很多营养物质,据说美国或是日本人还拿它当人参食用呢!宋代文学家苏东坡也曾记述京城汴梁少男少女为美容而服食黑豆的情景。但好像没有什么例子说明此物可以养生,可以令人长寿吧?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列举古代人服食黑豆年老不衰的例子,但没有说到长寿吧?你如果真的经常服食它,可保你五十岁前不衰,但五十岁之后,你就得为此付出一些代价了,你的身体的很多脏腑特别是肾脏的功能将比一般人更快出现问题。
中医认为肾为冬令,象征万物收藏,真正的补肾是要把肾气收敛好,每日只用其“利息”为度(休养就会生息,只用其息而不能透支先天元气)。黑豆象肾,所以最善入肾。黑豆的外皮有一定收敛肾气的功能,但是它吸取肾气,发越肾气的功能却要远远大于此(子善开破,且黑豆质坚,开破力强,不像芝麻细碎而力微)。这就是中医中药的象学说了。所以《神农本草经》就把它列为中品,如此才是个中品!既然是好东西为什么不列在上品呢?你再看看《神农本草经》以及《名医别录》里面对黑豆的描述就知道了,没人强调过它有什么养生本领,倒是孙思邈说:“黑豆少食醒脾,多食损脾。”《千金翼方》中说:“久食黑豆令人身重。”《本草汇言》说:“黑豆性利而质坚滑,多食令人腹胀而痢下。”因此,我们在这里提醒大家:黑豆养身不养生,平常食用须有度。
黑豆经发酵之后,因炮制方法不同,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用苏叶、麻黄水加工发酵而成,一种是用桑叶、青蒿水加工发酵而成。二者功效不完全相同,虽均能发表除烦,治疗表证和热病胸中烦闷、不眠之证,但前者药性偏温,以风寒表证轻证多用,后者药性偏凉,以风热表证轻证多用。但由于黑豆经发酵之后如果不再经任何炮制,则其性属微凉以除烦,所以我们就以此作为其本质的性味归属。
淡豆豉经炮制之后,其补益性质减小,只留存微微的滋阴功效,但其发越肾气的力量就更大了,它给我的感觉就是变成了蒸腾肾气这种药理效果。淡豆豉作为淡味类药物,自然也遵循“先升而后降”这个药理顺序。它在体内的过程大概是这样,以肾经为起点,路经胃、心至肺,然后顺肺系统从水道排出体外。它除烦热,主走水道而不是采用苦寒直折的那种霸道方式。如果淡豆豉拌盐,则只在肾经发挥作用,会大量蒸腾肾气,而上滋心脑,其最初导致的结果,就是人的脑子会灵活一些,但还是会败坏肾气。所以盐豆豉作为佐料,与盐一样,还是少量添加,保持清淡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