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干姜———火贯土中生者良

 包羲老子 2017-09-15



干姜———火贯土中生者良

【性味】味辛,性热,归于肺、脾、胃经。

【功效】散寒温中,温肺化饮,回阳通脉。

【药论】你千万不要认为生姜晒干了之后就是干姜了,根据《本草纲目拾遗》的记载,“出川中,屈曲如枯枝,味最辛辣,绝不类姜形,亦可入食料。”这里的意思是说,川姜才是真正的干姜对应品种。这种说法也比较正确,所谓道地药材就是这样。按四川在西,得金气最足,所以这里的姜“味最辛辣”,也比较符合《神农本草经》的“生者尤良”,这里说的生者尤良还是指干姜未经炮制的生品。李时珍谓:“干姜以母姜造之。”他的意思是说干姜是用生姜的母姜(鲜姜侧畔的老种姜)炮制而成的。这其实也算是干姜的其中一个来源,所以我们不能说李时珍的说法是错误的,而只能说这样得到的干姜不是道地药材罢了。

邹润安说:“统而计之,则火者其禀,土者其体,金者其用。贯而属之,则具火性于土中,宜土用于金内,姜之能事尽矣。前人谓姜之皮凉,故留皮者辛温差减,只能发散而已,而犹有未尽者,姜桂之性,老而弥辣。干姜受气足,足则上达肺,下通大肠,外及皮毛,中镇沸逆。生姜受气微,微则仅能由中及上,故只散外感止呕吐耳。”

徐灵胎说:“凡味厚之药主守,气厚之药主散,干姜气味俱厚,故能散而能守。夫散不全散,守不全守,则旋转于经络脏腑之间,驱寒除湿和血通气所必然矣,故性虽猛峻,不妨服食。”

干姜善于旋转于经络脏腑间,其更有深意者乃在其形色之间。按干姜之色正黄,乃土之正色,且脾性喜燥,此物之辛热正是迎其所好,故其最善入于脾经之内也。然其性辛散,故又偏走阳分胃土,倘若中虚胃寒,干姜正能解其所急,故而不拘胃恶燥之常理。其既善入于脾胃之间,而土又包容万物,所以干姜既然善入于人体中土,则自必能旁通其他脏腑诸经。又因干姜之体内多含筋络连通之质,故其善于旋转于经络脏腑间之理,亦可由此而推知。不过,如果要严格区别,则干姜归脾温脾要比生姜好一些,生姜归胃降胃就比干姜更胜一筹。并且,在《伤寒论》里面,一般用到生附子的地方就会用干姜来相配(乌梅丸除外),而凡是用到炮附子的地方就必定会用生姜来相配。

大抵干姜善治咳逆上气,高良姜善止呃逆呕吐,似乎姜类药物都颇具降下的功能,但实际上,凡姜皆是辛温而气芳香之物,其性善于升腾可知,理应毫无降下之功才是。如此性效矛盾,这其中到底蕴含着什么道理呢?事实上,无论是干姜还是高良姜,其用全在“火贯土中”一词。就高良姜而言,其土黄之根却结出火红之子,而干姜的黄色体质却内含其如火的性情,这不是火贯土中的明验吗?火既贯于土中,即显火生土之效能。应用到人体上,就是胃乃阳土,性喜温而恶寒,高良姜性属温热,其色土黄,自善温胃散寒,寒邪既解,则胃土生机勃勃矣。胃土既生,则能交换阴阳之气,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中宫清气受阻而不至肺,则气壅于上而致咳逆上气,现清气已得上升交接,则咳逆可止。中宫浊气受阻而不能下达,故转而呃逆呕吐,今浊气已得下降,则呕吐可止矣。也就是说,无论是干姜还是高良姜,其用全在“火贯土中”四字,也就是以鼓动胃气的方式来达到治病目的的。究其区别,则干姜火胜而性更热,故善于入心以回阳救逆。而高良姜则土胜而性稍缓,故善于入土中而温胃散寒。

以下我们不妨也论述一下生姜的药性。古时候的“强”字写作“彊”。姜,就是一种很“彊悍”的药,又被称为“御湿之菜”,可以“彊御水气”,把身体诸系统中多余的水湿停寒打掉。所以有些体质寒的人吃白菜会没力气,炒白菜时放一点姜就没事。如果用得多,重大的“水毒”也有效果。

本草书常说:“孕妇食姜,令儿歧指。”你看姜这个块根生新分支的方式就知道,都是从趋近90°的角度横岔出去,所以,如果这种能量人体摄入太多,就会导致胎儿的手指分岔,五指长成六指。生姜这种“横开”的药性在桂枝汤里面也有体现:如果没有生姜,桂枝在动脉中的药性就一直沿着血管冲到底,离不开营分这血管之内的范畴,只有生姜“横开”的药性,才能把桂枝的力量通到分支微血管及血管之外,到达风邪所在的卫分肌腠之间。

“上床萝卜下床姜,不劳医生开药方”是一句养生名言,相当于“早上吃姜,胜过吃参汤;晚上吃姜,等于吃砒霜”,但这句话只说了一半,另一半就是“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这里一年分冬夏,其实一天也可以分冬夏,按照阴阳气节,则中午前后三个时辰是夏天,子时前后三个时辰是冬天。冬天这么冷,为什么就不吃姜反而吃什么萝卜呢?因为无论是一天的晚上还是一年的冬天,收藏这个特性最为重要,这个时候万物都应该谨守此道,你吃姜就是发越阳气,有违天道,这样的结果就好像冬天出太阳一样,人是暖和了,可第二年的庄稼就麻烦大了,“瑞雪兆丰年”啊!你现在提前发越阳气,那么春天来临的时候那阳气就不会那么充足,而“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阳光不充足,可影响一年的天气收成啊!当然,如果是冬天的中午呢?这到底是该吃姜还是不该吃呢?可以吃,但一定要少吃。夏天的中午则不同,这个时候看起来是很热,但火的性质就如离卦是外强内虚的,这个时候人的肌表是热没错,但内在的胃可是虚的,这个时候吃姜可以暖胃,并且可以帮助人体发汗,使得体内毒素垃圾随汗水排掉,这样才能避免“夏伤于暑,秋必病疟”。遗憾的是现在多数的人却是雪糕冰水不断的往里面倒,年轻的时候没什么,过了三十而立问题就不断显现了。至于“早上吃姜,胜过吃参汤”,讲的就是早晨如春,需要启动阳气以推动气血运行,姜性温,为纯阳之物,同气相求,借其阳能而更利流畅气血,惟气血流畅,乃得百邪不侵!

孔子曾经说过“不撤姜食,不多食”这样关于食姜的话,其意思是说每顿饭都要有姜,但不能多食。这就告诫我们,生姜这东西虽然好,但也要控制好用量的问题。孔子之所以这么钟情于生姜是有道理的。这当然与生姜有解毒的作用以及上述养生的作用分不开,但更重要的是,生姜“久服去臭气,通神明”。但《别录》却认为生姜“久服小志少智,伤心气”。这里将心与神明的关系再一次捆绑在一起。而事实上,“心主神明”,既然通了神明,自然就会折损心气,因为按照“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的说法,生姜并没有任何补益心气的作用,它只不过是打开神明的通道而已,鉴于其有发散的作用,因此它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耗散心气的副作用,所以就说生姜久服“伤心气”。那么,这是否就说明孔子所推崇的“不撤姜食”就是错误的呢?当然不是,因为你必须注意后半句“不多食”。生姜有一定“伤心气”的副作用这并没有错,但试问天下哪种食物是完全没有副作用的呢?如果在“不多食”的前提下,并且我们每每煮菜都会放点盐的嘛,都会照顾心气的嘛,如此生姜就不会表现出任何的“伤心气”的现象来,反而日益神明通晓,并且生姜还有抗衰老的作用呢,也难怪孔子的寿命在当时第列“古来希”的殊荣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