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广为流传着“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说法,不少人应该都知道那么“火烧潭柘寺,水淹北京城”的谚语故事又有多少人听说过呢!下面小编跟您唠唠门头沟区—潭柘寺的二三事。 
据说早年间北京、天津这一块儿都是大海,大海里有一条恶龙,这恶龙一摆尾永定河就发大水,这恶龙一吐火这地方就得三年大旱, 民不聊生。当明朝准备从南京迁都北京时,明朝的开国宰相刘伯温奉旨修建北京城,决定除掉恶龙。精通奇门遁甲、天地五行的刘伯温活捉了恶龙之后,镇压在了北新桥下,并且用一支箭作房屋的大梁修建了潭柘寺,箭头直指恶龙的咽喉。自此,人们才能安心在此繁衍生息。据说,后来在北京城里修建皇宫时,都必须比潭柘寺的大梁低一寸,这就是“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由来。 北新桥
那么,“火烧潭柘寺,水淹北京城”这句谚语又是什么意思呢?还是得接着第一个传说:话说作恶多端的恶龙被刘伯温活捉,镇压在了一座桥下。恶龙问刘伯温:“什么时候放了我?”刘伯温回答:“等此桥旧了。”说罢提笔在桥上写了“北新桥”三个字,恶龙一看,这桥永远是“新的”,自己永世不得翻身了,便扬言道:“你是个人,能活多少年?待你死后,我一定要‘火烧潭柘寺,水淹北京城’”。刘伯温一听赶快在潭柘寺里建了个大烟筒,亲手在上面刻着‘潭柘寺’三个字。又在“北新桥”下面刻了“北京城”仨字。若干年后刘伯温死了,恶龙果然“火烧潭柘寺,水淹北京城”,幸亏刘伯温早有防备,恶龙“火烧潭柘寺”时烧在了潭柘寺的大烟筒里;“水淹北京城”时洪水只淹到“北新桥”桥下面刻着的“北京城”三字。 传说刘伯温的刻字
实际上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愍帝建兴四年(316年),是佛教传入北京地区后修建最早的一座寺庙。从建寺时间可以看出“”先有潭柘寺 后有北京城“”的说法是有实施根据的。 
据说,潭柘寺建寺以来,历代的许多皇帝都来过潭柘寺,很多皇帝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到潭柘寺来进香礼佛。清代的康熙、乾隆皇帝在潭柘寺甚至还有居住的行宫。历代皇帝对寺院都有敕封。比如寺院的名称,潭柘寺在晋代时名叫“嘉福寺”,金代的时候皇帝御赐寺名为“大万寿寺”,在明代又恢复“嘉福寺”的旧称。到了清代,康熙皇帝御赐寺名为“岫云寺”。如今,在潭柘寺的山门悬挂的匾额上,书写的并非“潭柘寺”,而是题着“敕建岫云禅寺”,在大门旁边的牌子上才是“潭柘寺”三个大字。而‘潭柘寺’则是老百姓起的一个俗名。因为山后边有一口龙潭,山下还有一种树木叫做‘柘树’,于是取名‘潭柘寺’。 
转自:京西门头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