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皮———绵绵化痰第一品
【性味】味辛,性温,归于肺、脾经。
【功效】理气健脾,消痰清肺。
【药论】根据《泊宅编》的记载,莫强中在做江西半城的县令时,突然得了消化系统的病证,凡食刚毕,便立即感到胸闷,十分难受,用方百余剂,病情依旧。偶得一同族的偏方,煎来早晚饮服,数剂之后,吃饭有了味道。一日莫强中坐堂视事,操笔批阅文件,顿觉有一物坠入腹中,感觉十分明显。莫强中大惊,汗如雨下,小吏扶其归后宅休养。须臾之间,腹痛便急,解下数块坚硬如铁弹丸的东西,腥臭不可闻。从此,莫强中胸部渐渐宽舒。原来他解下的是脾胃冷积之物,其中主要是皮起了作用。其方用皮一斤,甘草、食盐各四两,水五碗,慢火煮干,焙研为末,白汤点服,名二贤散,治一切痰气特验。
皮,就是橘及其同属多种植物的成熟果皮,其形似肌肉,宗眼如毛孔,又其性温燥而味辛,故善治脾肺二经气分之疾。因以存极陈久的为好,故又名陈皮。但是,橘的果实是在冬季之时才成熟的,按常理当以润燥,为何却是燥湿化痰而反之?事实上,夏熟的西瓜解渴,冬落的橘实润燥,这一点并没有反于常理,但这都是相对于它们的果肉果汁来说的。本品乃果实之皮,细而察之,此皮与肉之间有膜相隔,故其皮肉之性必反。其果肉津汁多润,故其皮之性必是温燥。皮富含油脂,用以保护寒冬而熟的橘实,故其皮之性与天地之干燥相同,而其果肉则反于此。
皮既是辛温,为何不用它来发汗呢?陈修园谓人之伤风咳嗽,不外肺经,而肺主皮毛,倘若风邪伤人,必先于皮毛次入经络而渐深,用本品治之,则其苦能降气,辛可发散,合则使邪从脾胃之大络,而外转于肌肉毛孔之外,微微从汗而解。问题是,今人多剥去橘络而只留外皮,意欲解肌止咳,不知汗本由内而外,岂能离经络而直走外皮?所以,皮发汗的功效,便因此掩藏而不为世人所识。
唐容川说:“橘络、瓜蒌皆能治胸膈间之结气,取橘之筋络、蒌之膜瓤,有似人胸中之膜膈,故治之也。橘皮腹毛形圆而色有似人腹之象,故二物又治人大腹之气,皆取其象也。”
凡皮入药,用于和中理胃时则留白,用于下气消痰时应去白,这种说法最早出自《圣济总录》。我很认同这种说法。橘白,其形类于肌肉,其味微甘而有所补益,故能用于和中理胃,若用之下气消痰,则恐防对皮之辛散有所牵制,故去之为宜。问题是,如果不用于肺经的下气消痰,而是用于消融皮里膜外的积痰,又当如何取舍?按橘白之部位,在皮之内肉膜之外,类于人体中的皮里膜外,故善达于皮里膜外之位,当留白而用。
我们知道,礞石是一味强有力的涤痰药,橘树得礞石之气,故其化痰之力亦非同一般,取其正品化州橘红入痰盂内,痰即化为水,足见其化痰之神奇,故大凡脏腑与皮里膜外之痰,均可大胆用之。我每次自觉胸有痰阻,就到超市买一些九制陈皮之类的小吃回来泡水喝,也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果是药用的皮,则其功效就更加非同小可了。如用鲜品泡酒,则待酒成橙黄色,即可取饮,对寒痰咳喘一类病证甚是有效,每日随量饮服,久之即愈。惟本品辛温而燥,阴虚燥痰者则有所顾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