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遂———未必一定反甘草

 包羲老子 2017-09-15

 
  
 
 
 

甘遂———未必一定反甘草

【性味】味苦而甘,性寒,归于脾、肾、大肠、膀胱经。

【功效】泻水逐饮,涤痰消肿。

【药论】按刘河间《保命集》的记载,凡水肿服药未全消的,用甘遂末涂腹,绕脐填满,内服甘草水,其肿便退。还有王璆的《百一选方》里面说,脚气上攻结成肿核,以及一切肿毒,用甘遂末水调敷肿处,浓煎甘草汁内服,其肿即散。清流人韩咏患脚疾用此法,一服病即去十之七八,再次服用就痊愈了。甘遂一般情况下不能与甘草同用,这里提供内外共用的方法实在值得我们的借鉴。

甘遂与大戟、泽漆、续随子的茎叶相似,主治亦相似,其功效都长于逐水,只要应用得法,也都是要药。由于它们的泻下作用峻猛,能引起剧烈的腹泻,使人体内滞留的水液随二便排出,故谓此诸物皆有毒,这都是其偏性太过造成的。但相对来说,甘遂与泽漆更有益于人体一些。这是因为甘遂与泽漆内含的糖分物质较之为多,其亲土特性相对就强一些,我们知道,糖味为甘,其性属土,而土能化生万物的缘故。

关于甘遂、大戟、芫花之间的区别,则由于芫花用在花,且其物先花而后叶,所以它的主要作用是清除肺泡里面的水。大戟用在根本,其茎中空如水道,所以它的主要作用是清除三焦油网里面的水。虽《名医别录》说甘遂能下五(脏之)水,但其实是比较善于清除以脾胃为中心的横膈膜以下至腹腔的水。其作用部位主在中下二焦。基于这一点,所以如遇大便燥结过甚,肠中没有半点水分的病人,用芒硝之类无法达到效果时,可借甘遂善于行水的力量,借引胃中之水直达燥结之处,以为救急。

我们知道,在十八反配伍中有“甘遂反甘草”一条。大抵甘遂为泻利之物,而甘草却属补益之品,此泻彼补,诚为相反,故有此说。问题是,土善克水,用甘草以培土,使水渠以成,这不正有利于疏导停积之水湿吗,怎么就说甘遂诸药反于甘草了呢?前面不是有两个例子说明它们可以同用吗?如果你觉得那两个例子是内外分别而用,不能说明事实。那么,仲景在治疗胃脘留饮的时候,用甘遂与甘草同用,反而达到很好的治疗作用,这应该能够说明事实了吧,难道十八反的经验是不可相信的吗?自古以来,直到科技发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此表示质疑,但都没有给出强有力的解析。接下来我就说说在亲自试药的基础上所认识的其中机制吧。

《神农本草经》对甘遂的药用描述是:“味苦,性寒。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癥坚积聚,利水谷道。”我们要注意“利水谷道”四字,这里绝对不是利大小便这么简单,它是说甘遂能够通利人体整个水谷道路。如果甘遂只是通利大小便这么简单,那么在用它泻水逐饮的时候,还不如用大黄代替算了。那么甘遂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力量能够通利人体整个水谷道路呢?其实它是通过刺激人体水谷整个排泄系统来达到目的的。甘遂能够激活人体水谷排泄系统的所有器官,使得它们处于一种强有力的排泄运动状态当中,然后把体内的废水弃物排出体外。而如果甘遂与甘草同用,则甘草它那甘缓的特性会发挥作用,会抑制甘遂所营造的强有力的排泄运动状态,所以说“甘遂反甘草”,但这里的相反配伍一般不会造成更大的毒性出现,只是甘草掩盖了甘遂的作用罢了。

在人体里面,如果甘遂与甘草同用,则甘草先被人体消化吸收(因为胃喜甘恶苦),所以真正的药用机制是甘草先把人体器官缓了下来,然后当甘遂发挥作用的时候,它根本就不能激活人体水谷排泄系统的所有器官。由于甘草先发挥了作用,当甘遂发挥作用的时候,它的药性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所以没有什么力量再去解救甘遂的真正毒性,因此表现出来就是二者同用毒性更大了。另外还有一点也比较重要,就是甘草保钠保水,不利于逐水。这也是反甘草的四个药物(海藻、大戟、甘遂、芫花)全部都是泻水逐饮类药物的主要原因。

其实这里面还涉及到用量的问题。甘遂与甘草同用,当甘草的剂量等于或大于甘遂时,毒性明显增强。这也很容易理解,因为如果反过来,就是如果甘草的剂量明显小于甘遂的时候,甘草的缓和势力就相对弱小很多,当甘遂发挥作用的时候,它根本就掩盖不了甘遂的作用,因此总体上还是甘遂胜出。

张仲景取甘遂与甘草相合而获良效,那是因为他治疗的是胃虚留饮之证。按胃虚则应补益以治其本,用甘草正是最宜,又怎么会出现所谓的“相反与毒”呢?再者,甘草与甘遂,同是味甘之品,二物本有共通之处,共而用之正是相须为用,又何毒之有?所以,当甘遂与甘草同用治疗胃虚留饮之证的时候,首先是甘草先发挥补益胃虚的作用,其甘味一旦用于补虚,自然就乏力于缓和,然后当甘遂发挥泻水逐饮的作用的时候,甘草早就不构成威胁了。张仲景实为格物而知理的圣人,他在这里只不过是走了一着有惊无险的棋子罢了。当然,十八反之经验归纳亦不曾差错,只是方书言简义深,后世多有不识而误会之矣。

64.7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