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栀子———疮疡良药泻胰火

 包羲老子 2017-09-15
 
 
  

 百度阅读 > 发现中药

栀子———疮疡良药泻胰火

查看目录

栀子———疮疡良药泻胰火

【性味】味苦,性寒,归于肝、心、肺、胰、胃经。

【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药论】邹润安说:“栀子味苦气寒,禀性严肃,乃偏开花结实于阳气极盛时,固有以知其体阴而效用于阳矣。其花白,蕊黄,仁赤,五色之中惟具其三,故所主面赤、酒疱、皶鼻、白癞、赤癞,亦惟此三色,其他若青黑痣斑之类,概不能治,是亦茜草、红花、苏方木色赤而治血者无异矣。”

陈士铎说:“栀子专泻肝中之火,其余泻火,必借他药引经,而后泻之也。”陈氏此言差矣。作为子类药物,栀子善入于肝经而泻火,这一点是不可置疑的。但是,栀子之味纯苦,苦则归于心经而泻火除烦,我们又怎能说栀子专泻肝中之火呢?

徐灵胎说:“栀子正黄,黄色入阳明,性寒能清热,故为阳明之药。但其气体清虚,走上而不走下,故不入大肠而入胃,胃在上焦故也。胃家之蕴热,惟此为能除之。又胃主肌肉,肌肉有近筋骨者,有近皮毛者,栀子形开似肺,肺主皮毛,故专治肌肉热毒之见于皮毛者也。”

很明显,徐灵胎所论比陈士铎说的要精当得多。脾胃同为主肌肉之脏腑,若论深浅,则脾比胃所主之肌肉更深一层,故胃主贴近体表之肌肉,诚是确论。所以,《神农本草经》谓栀子主疮疡之证,此即肌肉之病,也就是阳明的表证,用之确是合拍。《内经》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大抵疮疡之证,多因火起。栀子既善清心火,又能解肌肤之热毒,合则标本兼治。所以说,栀子确实是一味治疗疮疡的良药啊!

问题是,疮疡之疾,虽主在心胃二经,但与主一身之表的肺经也脱不了关系,并且,栀子也确能泻肺中之火以治衄血、尿血等证,那么,它是凭什么而入于肺经之内的呢?徐灵胎谓其形开似肺,颇有相似相归之义,但这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原因而已。其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栀子那纯黄的颜色。黄色不是归于脾胃之经吗,为什么又谓其归于肺经呢?按黄色乃土之正色,故其主归于脾胃,这一点是不可置疑的,对所有药物来说,这个结论都适用。但是,对于花类与子类药物来说,它们亦可因这黄色而归于肺经。

栀子能归于胃经,并且性属寒凉,所以《神农本草经》说它主“胃中热气”,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你把栀子打成粉,加生姜汁一起吞服,可治胃部灼痛。这是因胃酸过多引起的,这样处理可让胃酸不要再冲上来。这里虽然也有生姜的功劳,但如果说到除胃中热气,则是非栀子莫属。

再有就是,栀子泻火,是专泻血分之火,与石膏专泻气分之火形成区别。而中药里面还有专泻血分之火的药物,如连翘,并且栀子与连翘都是治疗疮疡的良药。但栀子是通过胰经白膜处往下泻火的,而连翘则不同,它的药性是散的,它能把火从皮肤逼出来,所以泻火的方式不同。

我们认为,胰经可以等同于原来的手少阳三焦经。栀子的药用功效,自古至今都认为是泻三焦实火的首要药物,所以栀子归于三焦经相信大家是没有疑问的,所以在这里我们就说栀子也归于胰经。理解了这一点,则对于朱良春关于“生栀子为主治疗胰腺炎有特效”的用药经验,我们就可以很好地掌握了。朱老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体会到生栀子治疗急性胰腺炎尤为擅长。急性胰腺炎属中医学“胃脘痛”“心脾痛”“胁腹痛”“结胸膈痛”等病证范畴,多由暴饮暴食(饮酒过多或过食油腻,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胰与消化的关系似乎比脾更为密切),脾胃骤伤,湿热结聚,波及胆胰而致。朱老认为:脾胃湿热(我认为应该是胰胃湿热),蕴蒸化火,乃本病发生之关键。生栀子泻三焦火,既能入气分,清热泻火,又能入血分,凉血行血,故为首选药物。

56.2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