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味】味苦微辛,性温,归于肝、肺经。
【功效】平肝疏肝,祛风明目。
【药论】李时珍说:“蒺藜叶如初生的皂荚叶,整齐可爱,刺蒺藜形似赤根菜子和细菱,三角四刺,果实有仁。白蒺藜结荚长一寸左右,里面的子如芝麻大,形状如羊肾而带绿色,现在人们称沙宛蒺藜,是据此来区分的。”
按明·徐树丕《识小录》一书的记载,四明公经常服用蒺藜,每日一两,分三次服,并说能够明目固齿,壮筋黑发。当时朝士竞相跟风,没有不服用蒺藜的。还说出沙苑者更佳,也就是今天的沙苑蒺藜。
苏颂说:“古方都用有刺的,治风明目最好。《神仙方》亦有单服蒺藜的方法,认为不管黑白,只取坚实的舂去刺后用。”我们知道,刺属金类,其最善制木祛风。若细究其中分别,则如唐容川所言:“用刺者有两义:攻破降利,用皂刺、白棘刺是矣。二物锐长,故主攻破。设刺不锐而钩曲,刺不长而细软,则不破利而和散,能息风治筋。如钩藤刺、红毛五加皮、白蒺藜之类是也。按勾芒为风木之神,物秉之而生钩刺芒角,故皆能和肝木,而用以息风治筋。”
此外,《神农本草经》谓蒺藜能治难产。《日华诸家本草》亦谓其有催产堕胎之功效。但陈士铎却说:“蒺藜无毒之药,何能落胎?谓其催生,而性又不速,然则从前《本草》,何所据而言之耶?见白蒺藜之多刺耳,凡刺多者,必有碍于进取,留而不进则有之,未闻荆棘之中,反行之而甚速者也。是蒺藜既不能催生,又何能堕胎哉?”
陈氏这番论说,大抵对错各半。按蒺藜之性不速且又不属于动气这一类药物,所以说它能够堕胎,实属夸大之词。《日华》(即《日华诸家本草》)所录多有掺杂,其言常不可信。不过《神农本草经》谓蒺藜能治难产,则实有至理。《梅师方》中载有治难产以及胞衣不下或胎死腹中一验方,方中只用蒺藜与贝母二物,可见古人明验,所论非虚。陈氏之所以出此过错,大概是因为他只知“凡刺多者,必碍于进者”,而不知刺者多有攻利之义的缘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