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代安阳四残石之元孙残碑

 拙锋 2017-09-15

元孙残碑

元孙残碑

    隶书可分为古隶和八分,秦汉初期波磔(蚕头雁尾)不很明显都属古隶,反之左波右磔、蚕头雁尾,左右分背明显的就是八分书,安阳四残石的书体均为八分书。汉末魏晋之际,“八分”这个名称才在典籍中出现。其中,晋·卫恒《四体书势》曰:“鹄弟子毛弘教于秘书,今八分皆弘法也。”关于八分书体,后世的解释极为繁杂多变,众说纷纭。秦代上谷散人王次仲创造了“八分书”。另一种说法是割程邈隶字的八分取二分,割李斯的小篆二分取八分,故名八分。八分书的产生使文字不再是僵化的形体或有意修饰的美术字,而成为赋予生命、有动感且可以抒发内心情感的艺术创作。

    虽然元孙残碑是安阳四残石中所存文字最少的一块,却最为后人所看重。该碑是徐方于1798年在安阳县丰乐镇西门豹祠外田野中寻访到的一块残碑,此碑后来被移至安阳孔庙(现安阳市西大街小学),今已佚失。该残碑立碑年月与撰书人姓名因残毁严重均无法考证。残碑高约 42 厘米,宽约23厘米,厚约10 厘米,存4 行文字。其中,全字14个,不全字13个。碑文中遗孤奉承几个字概述了此碑主人家族之式微,“大兄元孙早终”几个字更是表达了其可哀之情。

    此碑字体方圆兼备,又以圆笔为主,精气内含,柔中带刚,雍雅异常。细审此石书法,平静安详,笔致温和,儒雅情态毕显。清代碑学大兴,众人搜访,研究学习汉魏碑刻的人很多,并且取得了重大创作成果。然而能够像元孙残碑那样体现儒雅情态,有缓有涩,而且寓于圆融线质的作品极为少见。上海大画家唐云所藏金农隶书《王秀》一册,尚可称得上是得其大概。

    清代著名书法大家郭尚先评价元孙残碑“最为雍雅,安阳残石以此为冠”,而《安阳县金石录》中更是称赞此碑“书之秀蕴,奉当为神品”。

    (市档案局  郭颖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