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致绍刚

 颐源书屋 2017-09-15

 

 

但得琴中趣 何劳弦上声(附边款)

 

说起来,刘绍刚既与我同宗,且大致同属一个行当,此外,他还是我的山东老乡。

我和绍刚兄相识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烟台,当时我俩都30多岁,可谓血气方刚。我清晰地记得那次见面,似乎恰逢绍刚才获得“全国首届篆刻征稿评比”一等奖的殊荣不久。对此,他非但没有丝毫沾沾自喜的样子,反倒愈谦恭有加,这让我印象深刻。打那时起,我们便有了以后的几十年的交往。自然是,此类交往要说频繁密切也许未必,倒经常是我公差北京,或者是绍刚来沪,于是便互通个电话吃个饭,天南地北地神聊一会,然后心满意足地微醺而归。但有一点或许是惯例,那就是两人当中倘若谁出了新书,便一定要带来请求“斧正”。

 

刘绍刚 古隶 《远树小桥》 34cm×34cm

 

其实,从涉艺的经历上讲,绍刚兄出道很早。我当然知道,从1979年起,他便师从我国著名书法篆刻大家蒋维崧先生学习传统艺术,彼时,蒋先生正执教山东大学古文字专业。孰料7年之后,绍刚考上了山东大学蒋教授指导的“文字·书法方向汉语言文字专业”硕士研究生,成了老师门下日日相随的名正言顺的弟子。如今,这么多年过去了,每次我和绍刚遇见,无论何时何地,话题只要涉及到古文字抑或是书法篆刻之类,他总是一句一个“蒋先生”,那种对恩师的毕恭毕敬近似虔诚的神情,真叫人感动。

 

刘绍刚 古隶 孔子《论语·阳货》 143cm×48cm

 

话说回来,彼时,堪称幸运的刘绍刚在蒋维崧先生门下读研,致使自己得以在书法艺术、书法史论,以及汉语文字学等领域收益多多。此间整整4年的系统课目,与往日纯粹由兴趣而起的零星学习方式岂可同日而语?加上绍刚如饥似渴一日不闲的治学态度,他的知识层面愈日趋丰富起来。在对中国文字一门的本质性认知过程中,尤其是在熟识汉字结字特性、笔体演变规律与书写艺术的彼此关系上,对已有实践体验和创作积累的绍刚兄来说,可谓豁然开朗,耳目一新。

 

刘绍刚 古隶 李白诗《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93cm×177cm

 

多年之后,绍刚仍自称当初曾把主要时间精力都花在文字研究和篆刻创作上,以至于书法创作也只是专擅金文一体。我笑而答曰,天下世间万物当在精不在杂,更何况是艺术门类。在同类艺术中,当代大画家关良先生的创作,或许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他的画路很窄,大多数作品只限于戏剧人物画一种,但无论从用笔、赋色和造型看,此写意一路却没人可与他比高低。由此可见,所谓艺术创作是有难度和高度的,此中,高度往往更不容易做到。你之所能而他人所不能及,这便是你的本领。

如今,当绍刚兄把他这些年的出版物林林总总地陈放在你的面前时,大家便不得不由衷地佩服他的这般本领。

 

刘绍刚 古文 杜甫诗集句 121cm×23cm×2

 

在这20多年里,且不论绍刚在中央美院书法教研室执教10年的漫长经历,单就近些年来他所陆续发表和出版的《十六国时期高昌郡书法简论》《秦泰山刻石传本两种考》《早期石刻拓本中的几个问题》《儒学与东汉魏晋书法艺术的发展》《楚简书法概论》和《蒋维崧先生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和意义》,以及主编《出土文献研究》《新疆博物馆新获文献研究》,参加《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和《肩水金关汉简》的编写等在业内有广泛影响的或论或著,人们便可大抵明了刘绍刚在业界的所作所为。

 

刘绍刚 甲骨文 孔子《论语·学而》 143cm×48cm

 

除了这些学术文篇外,自1992年起,绍刚兄便着手为业师出版了《蒋维崧印存》。此后,又陆续出版了《蒋维崧临商周金文》《二十世纪书法名家——蒋维崧》《乔大壮印蜕》(乔为蒋之师)和新版《蒋维崧印存》等前辈著作。期间,绍刚的书作参加类如《全国第四届书法篆刻展》等国家级展览外,在蒋先生指导下,2000年他还为济南历山以金文创作了高8尺、广28尺的《书·舜典》摩崖之作。后两年,绍刚根据《史记》等记载及泰山刻石“安国本”“绛帖本”拓本,又对泰山刻石的行款、文字进行了勘证,并以秦汉金石文字补足书写了《秦·泰山刻石》巨作。与此同时,他的书法创作成果也先后体现在《篆书诗词名句选》《刘绍刚篆书舜典》《孔子论学八体书二种》《见贤思齐——先秦诸子语录》等作品集中。

眼花缭乱

 

绍刚兄就读于山东大学历史系,1982年毕业分配到文化部古文献研究室,现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工作。身为研究员的刘绍刚主要从事简牍帛书整理研究及艺术史研究,古文字研究自是他的行当所在,从这一点上讲,称他是位学者型书家大致也是合情合理的。然而由此引出的另一个话题是,此类书家尽管跟自己的职业有关,然而事实上却也不至于凡属为文者,皆可自然成为真真正正意义上的学者型书家。由此看来,要造就一个书家的重要条件,除了须具备过硬的技法手段之外,更重要的,恐怕还在于作者由学问、识见积淀而成的全面修行和精神境界,这无疑是铸成作品灵魂的基础所在。

故而我想说,绍刚笔下的唯常年耽湎古代文字而致的古朴清丽之风,虽说面目不算广泛多样,但有此鲜明的一家笔体已经足够。试问古往今来,中国书法史上名副其实的所谓“四体皆擅”者,可有几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