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泽泻———先泽后泻偏利水

 包羲老子 2017-09-15

 
  
 

【性味】味淡,性寒,归于肝、脾、肾、膀胱经。

【功效】利水渗湿,泄热消肿。

【药论】唐代认为心宽体胖是美,所以才使得杨贵妃如此得到宠爱,但现代人就没有这种观念,总把纤细看作是美,越是“排骨精”越好,真是可悲呀!但对于那些比较肥胖的人来说,减肥倒是必须的。如果说到治标,我看到有的女性朋友用番泻叶泡茶喝,这真是叫人心痛啊,番泻叶虽然功效强烈,但怎么说都有一定毒性啊!如果真是这样,不妨用泽泻泡茶喝要好一点,虽然功效没有番泻叶的强烈,但至少是标本兼顾啊!不过需要提醒的是,用泽泻泡茶的时候不要嫌它味淡而自作聪明的加一些盐下去,因为凡是淡味的药物,总以先升而后降为顺序,若加之以盐,使其性直而润下,如此则水湿肥油将无从而散。须知水道之路,在人体里也是先自上而后下的。要特别注意的是:这只是治标之法,不可久服。但若要治本,须先治肾、脾或心,肾的问题可以用杜仲酒解决,或者用桂枝龙骨牡蛎汤也很好。脾的问题可以用白术来强健,或者考虑大剂量的小建中汤,如果想见效快来猛剂,则朱丹溪的“倒仓法”是首选。至于心的问题,则要自己努力多点活动,这个活动不单是做做运动,运行气血这么简单,你的脑袋也总该运动运动吧,也总该多思考点问题吧?

张隐庵说:“凡水草石草都属于肾,它们的本性都是主升的。这是因为天气的特性是下降,地水之气的特性上升,都在自然的道理里面。同样的道理,凡物如果喜欢向上爬而钟爱吸纳阳光天气的,其本性都主于升,而喜欢横向发展钟爱吸纳地气的,其本性都主于降。泽泻的叶子是圆形的,根据天圆地方的说法,则它就是主于升而无下行的特性。泽泻春时丛生于浅水之中,一株独茎直上,秋时白花作丛,很明显就是肾之肺药。《易经》里面说:“山泽通气。此物能行在下之水,随泽气而上升,然后又能使在上之水,随气通调而下泻,故名泽泻。”

邹润安说:“泽泻这种植物,它不生于深水里面,而生于浅水之中,从这里就可以推知它仅能引一般的水液上输,不能引肾中津液上朝。入药不用其苗而用其根,这是由于其力最原始最丰厚的地方,就是起于水中的那一段。其苗能出水面,上与天气相接,从这里就可以推知它的力量最终达到的地方,甚至可以到达人体极上的部位。”

《神农本草经》谓此物“养五脏,益气力,肥健,久服耳目聪明”。这一点并不难理解,泽泻善利水,水气除则五脏安而气生,兼且淡味之药,皆清利之中又具补益之能,故久服耳目聪明,神农所述,确是至理。然《神农本草经》又谓泽泻久服能“延年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这一点就令人费解了。若说“延年轻身”,因其善利水祛邪,邪去则正气回复,故曰延年,水去则身轻,又谓之减肥,这种说法未尝不可。但这与此前的“肥健”有些出入,但这并不能说是前后矛盾,因为泽泻在《辅行诀》里面是火中土药,意思是具有泻心火、培脾土的功效。我们知道,肥人多湿,瘦人多火。泽泻善利水也善泻火,所以能减肥,也能使心火盛一类的“排骨精”变得肥健,这很符合它的药性本质啊!

至于“能行水上”一语,徐灵胎谓水气尽,则身轻而入水不没矣。如此解说,确实牵强,更有损徐前辈之高明。考究《神农本草经》所述,类似“能行水上”这种话语还有很多,“不老神仙”等语经常有之,似乎甚不符合科学道理。按《神农本草经》虽神农一类圣人所作,却由陶弘景整理并笔述传世。须知陶氏号华阳隐居,乃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颇受方术思想的影响,或者是在他整理《神农本草经》之前就已经有人掺杂道家的用药经验,从而留此肤浅的话语。

众所周知,酒后腠理开,身热汗出,容易伤风,有些人喜好酒后洗凉水澡,所以常患太阳中风证。《伤寒论》说:“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那怎么办呢?《素问·病能论》里面亦有对证的方子:“以泽泻、白术各十分,鹿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古代并没有白术与苍术的区别,这里所说的术,当以苍术为最佳。鹿衔这味药是清湿热的,我们平常比较少见一些,但有些大药房还是备有可买。这里用泽泻与苍术为主药,主要也是为了解决湿热的问题,既然酒客病不能再用辛温发汗的方子,那么就应该让那些湿热之邪随小便去。有人认为这个“酒客不喜甘”,饭类也是甘甜的呀,所以应当是饭前服用,之后再吃饭压一压,以备肝木不再犯胃。

李时珍说:“泽泻性平味甘而淡,淡能渗利,气味俱薄,所以利水而泄下。脾胃有湿热,则头重而目昏耳鸣,泽泻渗去其湿,则热亦随去。湿热既除,则脾胃健运,精微上布,所以有养五脏、益气力、聪耳明目之功,能够治疗头晕眼花之证。若久服则渗利太过,清气不升,真阴潜耗,就会出现视物昏花的症状。张仲景之地黄丸中,用茯苓与泽泻,是取其泻膀胱湿热作用,而不是作引经药物这么简单。古人用补药,必兼泻邪,邪去则补药得力,一补一泻之间就是用药奥妙所在,后世医家不知此理,专一用补药,所以久服必会导致至偏胜之害。”

邹孟城说:“泽泻除用以利水之外,李时珍谓其还具固精之功,可治遗泄。而肾精为肾中阴阳二气之物质基础,无论肾阴虚症或肾阳虚症,必然波及肾精,因而固护精气实为治疗肾气亏损必不可少之环节,而于全方中虽地、萸、山药皆兼此能,而无突出之效,惟有泽泻独擅其功,是以仲景用泽泻不特治水而已,自有更为重要之作用在。泽泻固精止遗其功独特,单味煎服即可取效,一般每次用10克即可。余曾治一少年,遗精频作,诸药罔效,以致神思恍惚,记忆力减退,读书成绩节节下降,其母深以为虑,央余设法治疗。余嘱每日以泽泻30克煎服,连服七天,从此不再遗泄。一周内服用泽泻200余克,未见任何不适。《本草纲目)渭此物宜于湿热遗精,其实用于虚证亦效,治疗虚证宜辨证选加熟地黄、山药、枸杞子、沙苑子之类,则效验更彰。

泽泻具止、通两种功能,除固精止遗之外,还善治前列腺肥大之排尿不畅以至癃闭。是以说明六味地黄丸,桂附八味丸用泽泻,并非仅为利水一端而已。倘仲景肾气丸中用泽泻只为通利小便,则后世之用六味、八味多为单纯肾虚而设,理宜效景岳之左右归,去泽泻而不用之,何以直至今时,六味、八味方中,仍用苓泽哉!钱仲阳将肾气丸方去桂附而成补阴之祖方,而却留利水、伤阴之泽泻,抑何不思之甚也!可见此方(六味丸同)中用泽泻,其意至深,既能降上升之浮阳,又可摄下流之阴精,更能于生殖系统散结、消炎、决癃排尿,不可以其'能泻泽中之水’而浅之乎视之也。然肾虚兼见津液损伤者,则不用苓泽为宜。”

我们确实不能以其“能泻泽中之水”而肤浅地认为泽泻只是利水之品而已。殊不知,泽泻一名,正显其性,言先润泽而后泻下。前辈们对泽泻的性能已经论述得很详尽了,我再说似乎就是画蛇添足了。只是泽泻之性味,其实还有更应该让大家知晓的地方。如果我们只是到药房拿一小片泽泻来品尝,一般不会得出什么更深刻的结论,其味确实如前辈们所说,不外就是甘淡一类而已,但是我们如果用30克以上的泽泻煮水一碗来喝,将会明显地感觉到泽泻其实并非甘淡这么简单,它还存在明显的酸苦味道。其味含酸,所以能收敛肾气,其味含苦,所以能泻下焦实火,但也能够导致肾气外泄,并且其味苦胜于酸,所以它的实际情况是泻泄能力比收敛能力要大一些,始终不是可以长久服用的药物。考究泽泻的生物成分,我们可以知道其甘淡之味来源于淀粉以及蛋白质一类,其酸味来源于脂肪酸一类,其苦味来源于生物碱一类,此外还含有少量的锰、钙等,相信这些物质与其少益肝肾是分不开的。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泽泻此物,并不像一般医者认为的那么简单。

泽泻多生于沼泽湿地,由此可以推知它必定善于利水渗湿,否则,泽泻若无此本领,它又怎能于沼泽地而安存呢?泽泻善于泄热消肿的原因,主要还是由于它善于利水,水去则热也随之而散,肿也随之而消,并非只是以其性寒而胜热这么简单。由于泽泻本身含有一定的酸味,所以它本身也是入肝经的,从而在处理肝病的时候,像肝积水,用泽泻就可以把它通利出来。更有甚者,临床上有病人光吃一味泽泻,自己的脂肪肝就好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